第1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认识负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练一练及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现实情景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可以以“0”为中间量描述不同意义的量。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和展台、温度计。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实物投影呈现温度计,老师或者同学介绍温度计以及怎么看温度计.理解摄氏度(℃)和华氏度(℉),华氏度=32+摄氏度×1.8。
2.PPT课件呈现教材第1页例1的三幅图片,请同学分别读出三个地方的温度,提醒学生用摄氏度表示。(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3.指明学生回答。(学生对三亚和哈尔滨两地的温度表示可能出现异议,因为三亚是零上20 ℃,而哈尔滨是零下20 ℃) 4.怎么表示和区分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负数(1))
5。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规定零上20摄氏度记作+20 ℃或20 ℃,规定零下20摄氏度记作-20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20”读作正二十,“+20“也可以写成20;“—20”读作负二十,书写时,先写“-”,再写20。(教师板书)
师:现在,你们能准确地说出和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了吗? 6.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教师口报,学生记录,可以请两位学生上黑板记录,然后讲评)
7。小结:用正、负数可以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二、认知生活中的海拔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教师介绍计量山峰和盆地高度的方法及海拔高度,规定海平面的平均海拔高度为0米。
2.PPT课件呈现教材第2页例2的图片。
我国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最低的盆地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吗?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3.分别说一说“+8844.4米”“-155米”这两个数的实际意义。
4。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深度。
三、情景对比,归结知识要点 1。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有正、负数;
都是以0为中间量,0以上用正数表示,0以下用负数表示)
2.生活中你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 强调0的问题,说明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可以拓展为负小数、负分数等,再次提醒0的问题。
3.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1~4题。
指导用负数表示温度的操作方法。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使学生经历在生活中再现负数的表象,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小组合作探究生活中关于温度的现象,语言描述完整清晰,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不足之处] 对于海拔高度的知识课前准备的过少,学生仅通过教材的情景图去理解,感性经验过少。
[再教设计] 在课前收集充足的现实情景图,有利于进一步让学生感知负数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较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2课时 认识负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例4,练一练,你知道吗及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经历一定的生活场景,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景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0 正数:
负数: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情景引入。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3情景图。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去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制出了统计表. 教师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情况? 2。学习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3。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4。试一试(教材第3页)。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6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 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月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盈亏/元 学生根据理解的知识,独立填写表格. 5.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6.小结:正、负数还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三、探究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出示教材第3页例4的情景图,辨别方向) 2。师:小华如果向东走2千米,到达邮局.小林如果向西走2千米,到达公园。
3。师: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4。PPT课件出示表示东西方向运动的路程线段图,想一想哪里可以表示0,小华与小林的位置大概在哪?怎么表示?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看了线段图,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6。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 通过这道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两种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7.知识归结。
生活中的正、负数突出在哪里使用?(一是表示0左、右的数,另一个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5~7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接近2,还是接近0?—2和—4哪个更接近0?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渗透负数的大小比较)
3.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8题. 强调你还能知道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能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入手,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加主动地去接纳新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
[不足之处] 对于利用数轴感知正、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由于时间原因处理得有点仓促。
[再教设计] 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2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1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例2、例3,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若干个平行四边形、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汇报已知,导入新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学生汇报,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探究图形的转化。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每组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小组内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转化。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4)教师用PPT课件进行演示并小结。
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请大家从教材第115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长/cm 宽/cm 面积/cm2 底/cm 高/cm 面积/cm2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并形成下面的板书: (5)用字母表示上面的公式:S = a×h。
(6)指导完成教材第8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列出了什么样的算式,列式时依据了什么公式. 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指导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提出要求:你能算出图中长方形的面积吗? (2)怎样求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3)学生交流后,指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可以用15×6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因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15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题. (1)引导观察:图中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启发思考: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相等,它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3)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2~4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5题。
重点讨论交流:周长为什么不变?面积为什么变小了? 四、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设计中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明线,在活动中放大探究过程,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暗线,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不足之处] 在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转化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明确转化的目的是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再教设计] 在今后备课时,应多想想学生的理解、思维、想法,目标要明确,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紧凑。
第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进一步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探索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若干三角形、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汇报已知,提出未知 1.老师提问。
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汇报。
2.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如果把教材第9页例4中的三个图形沿对角线剪开分别得出两个三角形,那么三 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感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
师:仔细观察教材第9页例4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主学习,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师: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5的表格.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底/cm 高/cm 面积/cm2 底/cm 高/cm 面积/cm2 师:用115页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小组交流: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用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10页上面的三行内容,出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a×h÷2. 3。教学教材第10页试一试。
要求学生读题、看图、解题,然后指名回答,集体纠正. 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题。
(1)先让学生回忆拼的过程,再解决问题。
(2)问: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计算。学生完成后追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算出底和高的乘积后为什么还要除以2?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7题。
(1)学生按要求各自选一选。
(2)指名说说选择的结果和思考过程,强调:可以通过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判断哪些三角形的面积是给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8~9题。
四、课外延伸 介绍教材第10页你知道吗。
五、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疑问吗?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本节课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合作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缺乏了主动思考,没有了猜想和创造的过程。
[再教设计] 在教学时让学生先从提供的材料中去探索发现三角形的转化,从而明确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转化,加深对三角形面积推导的理解. 第3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0~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能较合理地应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谈话: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计算面积的公式?它们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小组学生相互交流,指名汇报,明确学习目标.
2。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温故互查 1。计算练习。(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0题)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各题的计算方法和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2题。
量出所需的数据,计算图形的面积。
指出:在量的时候,尽量选择整厘米数.不能取整厘米数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3.用纸剪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它的面积. 指出:在画的时候,可以取简单的数据,比如底是4厘米,高是2厘米等,这样可以方便计算。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1.动手画一画.(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1题)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都是9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底和高相乘得18) 列举出:1×18=18,2×9=18,3×6=18。
学生画出尽可能不相同的三角形,并在每个三角形下面写出求面积的算式. 教师巡视检查,适当指导学生,渗透鼓励和表扬.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共同核对、交流结果. 3.指导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6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即:50÷2=25(平方厘米)。
补充:每个平行四边形中剩下的两个白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和也是25平方厘米。
4.自主探索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7题. 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的边长正好相等,所以可以先算出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再用“5×5”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另一种解法,由于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而正方形也是由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拼成的,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正方形的面积,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5=25(平方厘米)。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5。七巧板: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思考题. 依次从大到小算出每块七巧板的面积,即: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大小的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均是8平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形成技能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4~15题。
2.《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经历根据三角形的面积画不同的三角形,及量一量再计算等练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运用公式的熟练程度。
[不足之处] 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稍欠缺,比如练习二的第16题,学生不能较好地联系三角形的底和高去思考. [再教设计] 在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意,及时联系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4课时 梯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6、例7,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若干梯形、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迁入课题 1。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指名汇报,其余学生给予补充。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6的方格图。
指出: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1厘米。
画出一个梯形。
观察:这个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是几厘米?高是几厘米? 思考: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它和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想计算方法。
研究策略:怎样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那样进行计算呢? 2.操作实验。
剪下教材第117页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想一想,利用这两个梯形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比较方便? 请拼好的同学演示拼法,注意怎样旋转、怎样平移,说明拼成了什么图形.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7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梯 形 底/cm 高/cm 面积/cm2 上底/cm 下底/cm 高/cm 面积/cm2 3。让学生讨论从试验中发现了一些什么,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梯形的什么? 4.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梯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归纳整理:通过以上两次操作试验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引导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同教材第14页上揭示的梯形面积公式对照,看看自己总结出的公式对不对。
总结推导过程,提问公式中的每一步表示什么,进一步理解公式、记忆公式。
三、巩固反馈,形成技能 1.完成教材第15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
学生计算后提问:用上、下底的和乘高后,为什么还要除以2 ? 四、全课总结,知识梳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3题. 2.《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探索和研究新知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注重了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强化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地进行操作、感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导致计算面积时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在自主操作的环节中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梯形和所拼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体验过程。
第5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4~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应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回顾一下梯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怎样求梯形面积? 今天我们就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练习三)
二、练习反馈,深化知识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5题. 学生操作时注意提醒学生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它的高在哪儿。
3。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何列式?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7题。
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5.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8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你打算如何计算?有不同的解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6。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9题. (1)先让学生说说图中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2)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注重了有关知识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面积公式进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少数学生没有结合面积公式。
[再教设计] 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是否统一面积单位,明确数量关系。
第6课时 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8,练一练及练习三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面积单位 1。板书“面积“。
师:面积指的是什么? (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图形的大小)
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周长指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分别举例:书封面的面积和黑板面的面积。
2.指出:面积有大有小,所以需要不同的面积单位。
已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1平方米是多大?(要求学生分别从两方面考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
教室地面上的大块方地砖约是1平方米)
继续同法复习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复习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00。
3。估一估: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一步一步地量,估得长约8米,宽约6米。
算一算:8×6≈50平方米。
(提醒:结果要合乎实际,还要方便计算)
二、创设情景,初步认识公顷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例8的情景图。
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今天要学新的面积单位:公顷(测量或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可以用字母“hm2“表示. 说说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算一算:100×100=10000平方米。
提醒:以前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进率是100,现在新学的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
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一公顷有多大。
下课后,28名同学可以在操场上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那么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总面积大约是1公顷? 3.猜一猜:我们的操场面积有1公顷么?为什么? 操场的长100米多一点,宽大约只有50米,100×50=5000平方米,大约是半公顷。
继续猜:整个学校的占地面积有1公顷么?你是怎么想的? (只要学生说出的想法合理就行)
4.说说你对公顷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我们学校的面积只有1公顷多一点,如果用平方米作单位,很精确,但数较大,不方便。所以在描述一些地方的面积时可以用公顷作单位,这样更方便。
5。再次出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这句话。
你有什么发现? 师:以前的面积没专指“土地”,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土地”呢?说明公顷是个大单位,除了土地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的面积可以用它作单位。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0~13题. (1)读题后了解这两个信息,并换算。指出:在整数范围里,平方米换算成公顷就 是去掉末尾的4个0,公顷换算成平方米的时候只要在末尾加上4个0;
注意进率是10000。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四张图片为背景,用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充分感受对公顷的认知,然后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去感受1公顷有多大,从而建立1公顷的表象。
[不足之处] 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会出现错误,还有部分学生会在联系生活时错误地使用面积单位。
[再教设计] 在认知公顷的过程中,要充分通过认一认、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的印象,并结合其余的面积单位进行比较、换算。
第7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9,练一练及练习三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认识1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知道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1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知道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练习引入,导入新课 1.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PPT课件出示:
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12( )。
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36( )。
我们整个校园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 )。
提问:1公顷有多大? 2.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那么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9的情景图)学生边看边体会,再读一读图中的说明文字。
谈话:有同学去过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青藏高原、鄱阳湖这些旅游景点吗?它们的面积大吗?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指出:今天我们共同认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平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板书:km2)
师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领土总面积是多大吗?(960万平方千米) 指出:我国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师:面积为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大? 请大家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 指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能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联系实际想象一下1000米有多远. PPT课件演示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轻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尝试单位换算。
提问: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小组中算一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结果,集体评价纠错。
师追问:谁能说说怎样进行平方千米与公顷的互化?平方千米转化成公顷,要乘它们的进率,公顷转化成平方千米,要除以它们的进率。
三、引导总结,内化新知 1.目标检测. (1)指导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4题. 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追问:你有什么发现?(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其余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5~17题。
2。练习. (1)选择:一块长方形的地约6平方千米,它南北长2000米,东西长( )。
A。3千米 B.1000米 C.300米 (2)一条笔直的公路长200千米,宽50米,这条公路占地( ). A。10平方千米 B。10000平方米 C.100公顷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收获袋”中又添了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六、实践活动 一个平行四边形果园的面积是0。16平方千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4平方米,每棵果树收果子30千克,这个果园能收果子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知识的渗透要有效,平方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教学时注重了渗透地理等知识,既要从大角度(世界、地球)也要从小角度(身边、周围)来思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不足之处] 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会发生错误。
[再教设计] 结合公顷的知识,从现实情景和正方形的双重情景下加深对平方千米的认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8课时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0,练一练及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结合具体实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有些平面图形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它们的面积。
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指名口答)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欣赏图案。
师:大家的表现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你们去欣赏一些漂亮的图案.(大屏幕出示图案)
师:请你们找一找这些图案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组成的?(介绍辅助线及其作用)
2.认识组合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由我们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组合而成的,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板书:组合图形)
3。看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组合图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PPT课件出示) 4。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组合图形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10的图形。
师:你准备怎样算?与同学交流. 2。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如何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请同学们结合思考要点认真思考。(独立思考)
思考要点:①这个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 ②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哪几个图形的面积? ③有几种方法?怎样求? 师:把你的想法到小组里去说一说。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课件演示两种分法)
师:现在你能动笔算一算吗?(请两名学生上黑板算) 3.小结。
师:同学们的算法非常好,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几种算法。(PPT课件演示)
师:像前面的两种方法我们称为分割法。(PPT课件出示,生齐读)
师:后面的这种方法称为添补法。(PPT课件出示,生齐读)
师:分割法和添补法是我们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具体的题目里要根据所给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做到既准确又简便。
四、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
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希望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进行图形的转化,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汇报交流形成技能.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不能够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和图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割补. [再教设计] 及时巩固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研究组合图形的时候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时间,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加深对割补法的认识和应用。
第9课时 简单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3~8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实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7×4 53×28+72×53 540÷45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二、梳理练习 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4题. (1)小组内相互说说,怎样分割? (2)计算后汇报交流.(计算结果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5题。
(1)提问:你准备怎样分?它们的上底、下底和高在哪儿? (2)尝试计算。
(3)师生共同评价.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6题. (1)独立看题。
(2)提问:本题中的图形有几个图形构成?说说有哪些已知条件. (3)学生练习。
(4)汇报交流、评价。
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7题。
(1)自己审题。
(2)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3)算一算。
(4)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8题。
(1)小组内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四、我来选一选 1。两个( )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①等底等高 ②完全一样 ③完全一样的直角 2.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48厘米,面积是96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则腰长一共长( )。
①24厘米 ②12厘米 ③18厘米 ④36厘米 五、解决问题 1.一条水渠的横截面是梯形,渠深0.8米,渠底宽1.2米,渠口宽2米,横截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两个同样的梯形,上底长23厘米,下底长27厘米,高20厘米.如果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3.梯形的上底是3.8厘米,高是4厘米,已知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下底是多少厘米? 六、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练习时鼓励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意,再灵活解决问题,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和图中的已知条件去灵活解决问题,从而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练习时给予学生合理的审题时间,允许学生小组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鼓励汇报思路。
第10课时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例11,练一练,练习四思考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75%以上。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不同估计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 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下列图形的面积。(PPT课件出示)
导入: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有办法知道图形的面积吗? 交流:你是怎么知道图形面积的?数方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自主探究新知 1.明确给出的数学信息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例11情景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点拨:可以数出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个数。
2.自主尝试。
导入:你准备怎样估计?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不同的估计方法. 导学单。
a.把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分成几类?如何明显地区分开来? b。有顺序地数出整格的个数,不满整格的如何处理呢?可以阅读教材第22页提供的方法。
c.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数法。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如何区分整格和不满整格的? (2)不满整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3)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导学要点:
(1)把整格和半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避免重复和遗漏。
(2)不满整格的可以全部看成半格计算;
或者先数整格的,再把不满整格的也看成整格,数出一共有多少格。
(3)有顺序地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全班交流。
交流两种不同的估计方法,理解估计面积在一个范围内的合理性。
点拨:这个湖泊的面积大于多少公顷而且小于多少公顷,就是指面积大于整格数而且小于所有数出的格子数。
三、练习反馈 1.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第1题。
点拨:树叶是对称的,可以只数树叶的一半的格子数,再乘2。
2。针对性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第2题。
提示:在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上画手掌的轮廓。
3。数学阅读。
阅读教材第24页你知道吗。
拓广: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分。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15亩,1亩≈667平方米. 四、布置作业 1.《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帮助学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
2。完成教材第24页思考题。
思考:哪个图中估计的荷叶面积更接近实际面积?为什么? 提示:先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再估计。分成的小方格越多,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面积就越接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通过美丽的图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及时的引导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并适时的小组交流合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技能. [不足之处] 学生在数半格时容易出错,要培养学生细心的能力. [再教设计] 数方格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数更巧妙,小组交流汇报,明确可以先把整格的都描出来,再分步去数,数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11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及练习与应用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4。渗透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分别装有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信封。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 1.师:(PPT课件出示图片)为绿化小区环境,老师所在的小区要铺一块草坪,如果每平方米6元,需要多少钱? 2.引导:如果想预算这笔钱,还需要了解这块草坪的哪些条件? 3。师: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到一些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对所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1))
二、梳理知识,形成结构 1.提问:如果你是老师,你想带领大家复习哪些内容呢? 2。生自主汇报。
师相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提问:这5种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能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吗? 师板书:S=a×b,S=a×a,S=a×h,S=a×h÷2,S=(a+b)×h÷2。
4.提问:你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拿出你准备好的信封内的学具,先回忆,然后选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学生操作、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先学习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能不能利用学具把这5种图形拼一拼、摆一摆,使它能看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之间的联系呢?(使学生明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利用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的。
动动手、动动脑。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先设法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学生独立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说说计算方法,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1)你准备怎样画? (2)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小组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应是30,画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30,具体画法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意识地整理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数学知识整理的活动和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在教学时能够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不足之处] 在巩固练习中有个别学生不能结合图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再教设计] 结合图形的推导过程,注重通过对比推动学生自主地把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顺利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12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6~10题及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动物的头像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7~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整体面积—石子路的面积;
(2)把小路两边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底是19 m,高是9 m的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出面积。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10题. 要明确每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两条腰的长度,即都是8分米。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教材第27页探索与实践第11题。
可以先让学生试着估计教室地面的面积,以及“多少个教室地面的总面积大约是1公顷”,然后组织他们进行测量和计算. 2.完成教材第27页探索与实践第12题。
要让学生分组展开活动。
3。完成教材第27页探索与实践第13题。
要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小动物的头像。
三、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得失,以改进学习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直观示意图并借助想象,能帮助学生体会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及时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有个别学生不能结合题意和图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再教设计] 在练习时,注重对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错题的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得失,改进学习方法. 校园绿地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校园绿地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稍复杂的图形面积,并通过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割、补等数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稍复杂的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 掌握割、补等数学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一些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卷尺、计算器、方格纸、调查表、作业纸。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激趣,导入情景 师谈话: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PPT课件出示学校照片) 我们学校虽然不大,但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校园的绿化面积。(板书课题:校园的绿化面积)
二、画画算算,体会转化思想 1。谈话:老师对我们的学校不太熟悉,不过,有同学给老师提供了这张平面图,有了这张平面图就方便多了(PPT课件出示),在这张图中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生答:操场、教学楼……这些图形都是长方形,花圃是梯形等. 2。追问: 你会求这个操场的面积吗?谁来口答? (PPT课件出示操场数据) 3.这个花圃的面积呢?(PPT课件出示花圃的数据)
4.总结: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规则图形。
5。那这片树林区的面积你会求吗?(PPT课件单独出现树林区的图)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开动你的脑筋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谁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预设:四种方法。
生A:可以看成由两个长方形组成的。
生B:可以看成从一个长方形里去掉一个小长方形。
生C:可以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
生D:可以看成两个梯形组合成的。
6。问:你能把这几种方法分分类吗?它们有共同点吗?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7.小结:我们割补的目的都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把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的面积.(板书:不规则规则) 8。学校里还有一块“十字”形状的草坪,它的面积怎么求呢?你敢挑战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方法。
9.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请你上台来指一指,再说一说。(指明同学介绍方法) 10.介绍人均绿地面积的算法。
同桌交流后汇报:用绿地总面积÷全校师生人数=人均绿地面积。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引导,探索不同途径的解题策略,使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知识得到了升华。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不高,缺乏主动性。
[再教设计] 添加辅助线算面积是第一次出现,所以一开始要强调用虚线画,采用割补法时引导学生注意分得的规则图形要方便计算,同时提醒学生一般先考虑分两部分的情况。
第3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五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在用小数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探究、归纳、比较、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商品标价牌。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3.50元, 铅笔0。20元,橡皮0.15元,日记本3元。(在磁性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牌上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包45元
圆珠笔3。50元 文具盒18元 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 橡皮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 谁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你会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探究小数的意义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米? 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由厘米和米、毫米和米之间的转化引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教师小结:三位小数是由分母是1000的分数得到的,两位小数是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得到的,那一位小数呢?(是由分母是10 的分数得到的)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呢? 四、练习拓展,巩固提升 我说你写(教师报几个小数),看谁能又快又好的写下来。
0.39 0。6 0.108 0.008 0.8 0.80 五、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试一试。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
3。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五第1题。
巩固对小数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教材上)
4.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五第2题。
5。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五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说说在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唤起学生经验的情景,让问题引导着学生的思维,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接着是解决问题,整课注意到了前后教学间的呼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明白小数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练习稍混乱,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
[再教设计] 对练一练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分散的练习融为一个整体,由浅入深地进行挖掘与应用。
第2课时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4页例2、例3,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五第3~4,7~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及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 教师分步出示下面各题,让学生逐题回答。
1。0。2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2.学生预习后独立完成。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探究新知 1.自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可同桌或小组互助学习)
2.回答下列问题. 小数可以分几部分?都叫什么? 它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自学小数的读法. 4。检验自学效果。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0.6,0.04,160。073。
“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小数?““0。6表示几个十分之一?” “0.04表示几个百分之一?”“160。073表示一百六十又千分之多少?“ 5.自学小数的写法。
6.自学教材第32页的例2,涂色并表示数. 指名说出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提问: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什么位?这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检验自学效果。
7.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3,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小组合作探究把教材第34页的小数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
针对小数数位顺序表进行提问。
有没有最小的整数计数单位? 最小的整数计数单位是什么? 有没有最大的小数计数单位? 最大的小数计数单位是什么? 三、独立尝试 完成教材第34页试一试。
谈话:我们认识了数位和计数单位,就可以分析一下小数是怎样组成的. 让学生在教材上填空,校对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四、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写完小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2.18里面有多少个0。01?1。04呢?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学生结合图说说“2”的不同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五第3~4题. 4。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五第7~11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小数的读、写法,并互相补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学生对小数的数位顺序掌握得不够好,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并掌握。
[再教设计] 在板书时要注意形成过程,应照应到后面数位顺序表的形成,使学生能清晰、顺利地完成数位顺序表的认知和掌握,并灵活应用。
第3课时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9页例4、例5、例6,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分米=( )厘米=( )毫米 1元=( )角=( )分 3米=( )分米=( )厘米 5元=( )角=( )分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谈话:我们在超市里常常看到商品的标价,比如一副手套的标价是2。50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2.50元),一条毛巾的标价是3.00元(同样在黑板上板书3。00元),谁能说一说这里的2。50元、3。00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指标价)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些小数的新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4. 问题:0.3元和0.30元有什么区别呢?从书上的图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吗? 小结:它们的单价相同。(板书:0。3=0.30)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5。
教师:这段米尺的长度是多少? 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十分之一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教师:10厘米用米作单位是几个几分之一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0厘米=10100米=0。10米. 教师:1分米还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100毫米用米作单位是几个几分之一米? 3。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最上面的情景图。
教师: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的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让同桌的两位学生讨论一会儿,然后教师指名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4。探究教材第38页例6。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5。课堂练习。
(1)教师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试一试。
如何改写呢?集体订正。
(2)教师让学生打开教材并完成第39页练一练第1~2题。
填写并比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小数的性质. 三、练习反馈 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六第1~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明小数的性质的实际意义和具体的应用。
四、合作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也就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通常可以去掉“0”,把小数化简;
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整数也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可以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或按要求写数。
[再教设计] 在学生验证时,再给学生多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第4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7,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六第6~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交流,自主探索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大胆猜测。
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2.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和整数相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尝试探索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7。
三角尺和练习本,哪个贵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6角大于4角8分。
师:这种比较方法是联系实际进行比较,很容易理解。
(2)0.6是6个0.1,0。48是由4个0。1和8个0.01组成,所以0。6大于0。48。
师:这种方法是从小数的组成上进行比较,这种思考方法是一种深刻的思考. (3)画线段图。
师:比较直观的方法。
4。小结:能不能小结一下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呢?(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5.完成教材第39页试一试。
6.教师归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
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三、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
2.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7.9○8。2 0.51○0.509 1.374○1.3 5。7○5。8 0.6○0。60 1。23○1。32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4。判断。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5.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六第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中,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比较小数的大小。学生先动手去比,比完了自然就会探求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争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的流利、完整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中。
[再教设计] 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观点和方法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大胆讨论,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探究的氛围。
第5课时 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例8,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
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口答:3840000=( )万 34900000000=( )亿 说一说怎样把这些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我们常常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
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 二、探究新知 1.自主尝试解决教材第42页例8(1)。
读题后PPT课件出示要求: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思考后先说一说,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
如有困难,师可启发:
(1)读读这个数。想想:384400接近多少万?如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那么得到的结果是整数还是小数? (2)如果学生认为是38万,可追问:这个结果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从而明确:按要求改写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小数。
(3)再问: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应该是多少? (4)得出结论后,强调:小数后面应填写“万”字。
2。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
思考讨论. (1)改写后得到的小数的小数点是在原来整数哪一位的右边? (2)今后在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还可以怎样做? 3.尝试解决教材第42页例8(2)。
出示要求: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1)让学生独立尝试,说说怎样想的。
(2)归纳方法。
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完成教材第42页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明确: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整数部分写“0”。
5。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说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强调: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6。归纳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问: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明确:
(1)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同时要在改写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2)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4题。
(1)学生根据每道题的具体要求分别进行改写练习。
(2)引导学生将改写前后的数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感受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更加简洁,增强数感。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细节上做文章是本节课的重点,改写对学生来讲理解和掌握都是挺容易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让学生掌握更好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师生共同探索,课上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探究新知,在比较中去发现方法,分一分、点一点、写一写并总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不足之处] 在改写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错误。
[再教设计] 在操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做法,老师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关注细节方面加强一些,使学生养成有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课时 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9,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7936(精确到百位) 16493(精确到十位) 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2.导入:我们已经会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小数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例9。
(1)讨论第一个问题。
依次说说: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怎样确定近似数? 明确:
①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一位小数,只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9”大于5,所以向十分位进1. ②得到的1.5是近似数,所以要用“≈”连接。
(2)讨论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么想的,再次强调得数用“≈”连接。
(3)思考讨论。
比较近似数1。5和1.50,哪一个更精确一些?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中取近似数的过程说说体会。
明确: 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而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结果。所以1。50要比1。5更精确一些,正因为如此,近似数1.50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完成教材第43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3.归纳方法.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么? 明确:
(1)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 (2)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
(1)指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2)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分别说说求近似数的方法。
强调:把0.503精确到百分位时,不能丢掉结果末尾的“0”.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5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注意把9。9674分别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结果,根据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3.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6~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复旧引新,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深刻体会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
4.重点比较1.5和1.50的区别。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典型题形如9.956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还是存在不知如何进位的问题。
[再教设计] 1.加强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的逆向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2.加强典型易错题的练习,消除学习中易出错、易混淆的问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及练习与应用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并理清本单元数学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与整理 1.想想这一单元,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是怎么获得这些知识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PPT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举例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3)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要明确: ①小数是特殊的分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可以写成一位、两位、三位……的小数;
②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 小数与整数的相同点,要明确: ①小数和整数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
②写小数和写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写起。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直接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说说:
(1)左边的两个小数有什么不同? (2)写出的三个小数为什么有一位小数?又有两位小数? 2.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1)指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每一大格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一大格表示0。1,每一小格表示怎样的小数? (2)想想填的数在直线上标出的哪两个小数之间。
(3)学生填写后交流。
(4)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
3。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重点指导台秤和体温计的填写。
(1)指导学生看懂台秤盘面上显示的重量. 问:根据台秤盘面上的指针的位置,你能估计一下鸡蛋的重量在什么范围吗?台秤盘面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重量?这些鸡蛋有多重? (2)指导学生看懂体温计。
先读一读体温计上标出的刻度,再看一看每一大格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图中测出的体温应是多少?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与应用第4题。
(1)在小组中读一读题中的数,并说说是几位小数,每个数中的“5”各表示多少? (2)全班交流,体会相同的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
5.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与应用第5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小数的知识,可以从整体上纵观知识系统,为整理做好准备,同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不断变化训练类型,让学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数轴上填小数观察得不够仔细,部分学生没有明白应该先观察每个大格表示多少,再观察每个小格表示多少。
[再教设计] 加强对用小数描述身边事物等知识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增强数感。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6~8题及探索与实践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
明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 2。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与应用第7题。
(PPT课件出示)
(1)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
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小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
(3)交流排列情况。
3。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与应用第8题。
(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 (2)互相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
(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数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二、探索与实践 完成教材第47页探索与实践第9~10题。
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如肉、禽、蛋、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或调查得到的数据。
课上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
三、评价与反思 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要关注理解这部分学习内容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尽可能说出自己的困惑,帮助他们查缺补漏,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各类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自我挑战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不足之处] 学生的数学语言有待于进一步训练,在描述解决方法的时候不能够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
[再教设计] 鼓励学生多交流自己的经验或方法,养成及时表达出自己的困惑或心得的好习惯. 第4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算理上的内在联系。
2。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3.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计数单位要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这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 师: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能够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经验?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1))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新授铺垫 1。PPT课件出示: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1本笔记本和1个讲义夹一共多少钱?1个讲义夹比1本笔记本多多少钱?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元1角5分,1元3角5分. 3。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4.把这四个数据化成用“元“作单位的数分别是多少? (板书:3。4元 4。75元 8。15元 1.35元) 5。根据这四个数据,你可以得出哪些数学算式? (板书:3。4+4.75=8.15(元) 4.75—3.4=1.35(元)) 6。这些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它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没有相同之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探索小数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得到3.4+4。75=8.15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竖式,两名学生板演。
你是怎样列的?在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探索小数减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列一列4。75-3.4这道题,看看怎样列,结果才能等于1。35。
学生尝试列竖式,指一名学生板演。
你是如何列的?有没有不同的列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化简的探索。
完成教材第48页试一试. 4。75—2。65=2。1这道题直接请学生站起来说怎样列,老师板演。
提问:列竖式计算的结果是2.10,我们算的对吗?为什么? 那你觉得在横式上写哪个比较简便? 小结:我们计算的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4.比较。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你现在能说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运用刚才学的,四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大组做得又对又快。从每一组中选出一人,四人板演,全体校对。
你们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能化简的要化简。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3题. 五、归纳总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在情景中寻找需要的资源,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互相交流,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因固定思维会把末位对齐。
[再教设计] 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限资源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及时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2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办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埋下伏笔 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要求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例2。
谈话:昨天我们学会了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个货架上的物品标价继续研究小数减法。
提问:1本笔记本比1支水彩笔贵多少元?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
谈话: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被减数是一位小数,减数是两位小数,百分位上该怎样减?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交流。
谈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笔算思路和过程?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49页试一试。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3.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1)教师提问:怎样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呢? 学生进行检验。
(2)教师小结: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相同,你能验算上面两题吗? 学生尝试验算后小组交流。
4。比较小结。
今天学习的小数减法与上一节课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提升,强化知识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4题。
学生先观察找出错在哪里,然后独立订正。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4.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6题。
学生先审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数减法,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得出计算方法的?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中合理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练习反馈时精心设计练习形式,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缺少的小数部分怎么办,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结合小数的性质加以理解和应用。
[再教设计] 为了避免计算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在练习设计时注意一定的层次性及多样性,不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竖式计算中感到枯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努力。
第3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7~12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7题)直接写出得数。
0.83-0。5=
9.2—6= 2+2.8= 3.4-3.1= 0.73—0。23= 3.6+2.4= 要求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注意结合学生在实际计算时的情况,适当强调:得数是小数时,末尾有0的要化简;得数是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时,不能漏写整数部分的0;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可以在被减数小数的末尾添“0“后再减。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9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看懂李明跳过的高度是多少,再要求根据问题合理的选择信息进行解答. 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0题。
学生独立观察后完成计算。
解决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表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4。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1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题中的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5.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2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并要求说说思考的过程. 6.完成教材第51页思考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汇报. 明确: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再进行正确的计算。
三、课堂小结 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1)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
(2)某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 (3)为了借位时更清楚、明了,不出错,被减数末尾可以添“0“后再减。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做到兼顾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没有及时巩固新知,在计算时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对算理理解不够透彻。
[再教设计] 在练习时注意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计算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4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超市吧?超市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它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自主尝试完成教材第52页例3.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该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52页试一试。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试着求出结果。
用计算器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得最快,请准备好. 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表扬。
6。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吗?能不能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立足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其实用计算器计算要比笔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更大.对于这一课会用计算器不应该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在上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可以独立地进行小数的加、减法,因此用计算器来探索数的规律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之后,让学生们结合具体的例子反思:是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用计算器计算?使学生们意识到“能够口算的就口算,能够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稍复杂的题目就用计算器计算”。这样,学生们在遇见具体问题时,能够进行算法的比较和选择,达到有效计算.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在输入的时候,没有认真观察所输入的数字,导致错误. [再教设计] 在练习时关注学生所出现的错误的来源,及时地讲解和评定,使目标落实的更有效些,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每一步要求,有条理才会有效果。
第5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练习九第5~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与整数加、减法相比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九第5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位数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地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九第6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地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九第7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列出算式并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九第8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5。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九第9题. (1)学生读题。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学生估计结果.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4)教师提问:根据题目里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吗? (5)学生提问,教师选择部分板书,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6.完成教材第54页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集体订正。
7。发散思维。
计算:0。23+0。27+0.31+0.35+…+0。63+0。67。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内交流,要求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板书:
项数:(0。67-0.23)÷0.04+1=12 和:(0。23+0.67)×12÷2=5.4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九第10题. 2。《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引导学生在练习前进行回顾与整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不足之处] 1.口算题没看清楚小数部分的位数,习惯性地把末位对齐相加减。
2。计算的时候习惯偷懒用口算的方法,导致错误。
[再教设计] 在练习时注意强调口算题看清小数部分再加减,其余题一律用竖式计算.要求从最后一位开始计算,特别注意位数不够的时候要添“0”补足. 第5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课时 小数乘整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5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乘整数的含义,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口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培养分析、推理和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感受探索活动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3.引导: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0.8×3”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1)) 二、解决问题,主动探究建构 1。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什么方法。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
板书: 讨论:谁能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 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4.自主迁移. 提出问题: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
5.交流:列出的加法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 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是几位小数? 6。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 三、强化拓展,应用提升 1.出示4。76×12,2。8×53,103×0。25,要求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2.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3。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四、练习反馈,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一填,指名交流.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集体交流、纠正。
小结:如果积是小数且末尾有0,一般要进行化简。
提问:刚才计算的四道题中,有哪些题目的计算结果需要化简的?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讨论:响雷和闪电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但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指出:因为光传播的速度快。
提问:这道题中雷声在空气中传播了几秒钟?每秒是多少千米?想一想,要求闪电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就是求什么? 5。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这辆汽车的油箱里现在有多少升汽油?这些汽油够这辆汽车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讨论.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学生是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学生理解了计算课不是一味地算,而是需要“悟“。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弃“形式化”说理,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的过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才会使计算课生动有趣。
[不足之处] 对于算理理解得还不够透彻,竖式的格式没有注意到末位的数字对齐,积的小数点确定尚有错误. [再教设计] 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所学的新知识才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教学中,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关键问题之处产生争论,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各方面都得到和谐、持续发展。
第2课时 小数乘整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例2、例3,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5×10 50×10 5×100 50×100 2.比较每组两个小数的大小。
4。53○45。3 0.7○0.07 3。观察4。53和45.3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两个小数里的数字相同,数字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数的大小却不同呢?(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6页例2。
(1)PPT课件出示例2: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4 5。04×100=504 5。04 ×1000=5040 (3)引导观察比较: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想:把一个小数乘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乘100,1000呢?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乘10,100,10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与我们猜想的是否一样。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换一种说法,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 2.教学教材第57页例3. (1)PPT课件出示例3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格中能知道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当介绍“蛋白质”的含量。
(2)提出“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0. 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 板书:0. 351千克=( )克 (3)提问:你会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吗?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想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可以把0。351乘1000,计算0。351乘1000是351,也可以直接把0.35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3.自主尝试教材第57页试一试和练一练。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解题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样想的?把“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它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怎么处理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
讨论: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把36看成小数,小数点应该在什么位置? 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要先做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5题. 2.指导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6~8题。
第6题要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换算的基本思路。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经验介绍给大家?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引导”,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移动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
[不足之处] 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和思考。
[再教设计] 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应注意梯度,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梯度进行有效的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广泛参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3课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例4,练一练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生活场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讨价还价,下面讲一个关于讨价还价的真实的事情: 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 “五块钱三斤.” “太贵了,这样吧,一块五一斤卖不卖?” 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到底是五块钱三斤便宜还是一块五一斤便宜呢? 2。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既可以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1)PPT课件出示教材例4情景及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这三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求出妈妈买的苹果的单价吗? 列式:9。6÷3。
(2)能算出是多少元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竖式计算时追问:为什么要把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香蕉和橘子的单价会求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12÷5得出商2后,组织讨论:除得余数2以后要不要继续往下除,为什么可以在余数2后面添0再除? 讨论: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一样? 追问:为什么可以在2的后面添0继续除呢? 提示:商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 5.7÷6,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商是95对吗? 讨论:当商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讨论:这个时候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儿? 验算:上面这三道题如何验算呢? 利用商和被除数的关系,独立验算,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60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总结法则。
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去除,求出商,再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1题. 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计算小数除以整数,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3.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形成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小组里议一议,再在班里交流。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热情,让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本课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在导前,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归纳、总结,努力实现数学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有效措施,达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在设计上让学生停留在低层次已有经验的重复上了,应关注算法的优化. [再教设计] 要把“估算”参与其中,先估算再笔算,充分发挥对笔算的监控、预测的作用,前后照应,一脉相承,培养学生的数感及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第4课时 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例5、例6,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90÷10 900÷10 90÷100 900÷100 2。前面我们学过小数点向右移动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那么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60页例5。
(1)PPT课件出示例5。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21.5 ÷10=2.15 21.5 ÷100=0。215 21。5 ÷1000=0.0215 (3)引导观察比较:2。15和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0.215和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想:把一个小数除以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除以100,1000呢?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用它除以10,100,10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与我们猜想的是否一样.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换一种说法,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 教师小结: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教学教材第61页例6. (1)PPT课件出示例6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2)提问:长颈鹿的体重是多少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500千克改写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汇报。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 讨论:152.7除以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把152.7的小数点向左移动时要先做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小组交流怎样想的。集体校对。
4。独立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4~7题.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经验介绍给大家?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能够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猜想、验证、独立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方法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在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环节缺少了一定的启发。
[再教设计] 结合新授环节组织多样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灵活处理各种特殊情况,同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5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8~16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被除数(除数)变化,除数(被除数)不变,商也随着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口算练习 学生先心算,再指名口算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8题。
二、计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2。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重点要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特点进行判断。
鼓励学生主动汇报发现。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13~14题。
学生认真审题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15~16题。
鼓励学生先说出题意,后独立完成。
4.完成教材第63页思考题。
要适当启发学生理解“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正好等于乙数”的含义。
四、综合训练 1.口算. 23。6÷10= 10÷4= 3÷6= 0.36÷3= 8.4÷2= 0.05×40= 40÷50= 6。6÷33 = 2.填空。
(1)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 )里面画“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