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时间:2022-03-04 14:19:4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号码:2505。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11日,收集了2008年7月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的?[2020年1月试题] 答:(1)及时恰当的强化方式;

(2)儿童对教师的模仿和认同;

(3)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题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2015年7月试题] 答:(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2010年1月试题] 答:(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2008年7月试题] 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影响。[2009年7月试题] 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2010年7月试题] 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2014年7月试题] 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2018年7月试题] 答:(1)自律被破坏。过度的强化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不当强化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3)影响师生关系。不当强化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 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 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不当强化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

简述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因素。[2016年7月试题] 简述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因素。[2019年7月试题]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011年1月试题] 答:从有利的方面看,儿童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学习了相应的行为规范;
健康的电视节目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有助于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一些不健康的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2013年1月试题]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2016年1月试题]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2019年1月试题] 答:(1)共情。一般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共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羞愧感。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公认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

(3)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了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在于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理想要求时产生。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时产生。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2012年7月试题]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2015年7月试题] 答:(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儿童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

(2)合作。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反应。

(3)安慰与保护。年幼儿童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作出亲社会的反应。尽管并不总是很恰当,但儿童的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2009年7月试题]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2012年1月试题]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2014年7月试题]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2017年6月试题]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2018年1月试题]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简述观察学习的一般过程。[2009年1月试题] 答: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注意的产生是由一系列的变量决定的,其中包括榜孽的吸引力、普遍性芝墨行为发生的环境等。以电视为例,之所以电视节目中的榜样之所以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媒体能够有效地唤起和保持儿童的注意。保持过程:即引起注意的榜样事件必须被儿童记住,通过想象或言语表象使观察过的行为在记忆中得以重现。动作再现过程:即儿童在准确重现榜样行为前所进行的一些尝试错误性的行为。动机过程:即当相应刺激出现时,引发儿童观察过的榜样行为。

这四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重复一个不范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中无动作观念,没有能力去操作或没有足够的动力。

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2009年1月试题] 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2012年1月试题] 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2013年7月试题] 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2017年6月试题]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2010年1月试题] 答: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简述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应当掌握的相关知识。[2009年7月试题] 答: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即自我需要哪些方面的成长,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或是阅读人物传而获得。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 。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等。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即如何设计与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知识。四是关于幼儿社会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知识。即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组织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知识。

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2008年7月试题] 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2010年7月试题] 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2014年1月试题] 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2020年1月试题] 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入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2011年1月试题] 答:(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要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

(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

(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简述陶冶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2009年7月试题] 答: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随机性和无意性,陶冶法的特点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冶性”,是学前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因此通过环境的陶冶和熏染的效果比言语的传递好得多。陶冶法在形成学前儿童 良好的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和谐、互相关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2009年1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2014年1月试题]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
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19年7月试题] 答: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作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2)创设积极的环境;
(3)树立榜样;
(4)以鼓励表扬为主。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2010年1月试题] 答:(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用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 行性和实用性。

(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

(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

(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

(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标本、模型、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

(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

(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

(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2010年7月试题] 答:(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内容;
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均衡地选择社会教育的内容;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08年7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13年1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16年1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19年1月试题] 答: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闯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实施该原则应注意两点:(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但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溺爱或偏爱;
(2)激发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以此带动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投入真情实感。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14年7月试题] 答: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

(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09年1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13年7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016年7月试题] 答: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青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幼儿社会教育要在一致性原则的指导下,尽力为幼儿提供稳定、和谐、安全、统一的环境,并注意以下问题:(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2012年1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2017年6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2018年1月试题] 答:(1)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

(2)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

(4)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2010年1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2011年1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2017年1月试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2018年1月试题] 答:(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2008年7月试题]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2013年7月试题]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简述幼儿不加节制与选择地看电视对其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2009年1月试题] 答: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节目,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

(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简述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2012年7月试题] 答:(1)生物因素:激素、气质、进化机制等;

(2)环境因素:家庭交往、电视暴力等;

(3)社会认知因素: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简述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2015年1月试题] 答:(1)持久性的困难;

(2)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

(3)不理会现实;

(4)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2011年7月试题]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2017年1月试题]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2018年7月试题]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2009年7月试题] 答: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2010年1月试题] 答: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
“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
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2011年7月试题] 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2017年1月试题]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2011年7月试题]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2014年1月试题]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2020年1月试题] 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2015年1月试题] 答;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使用效果需要开展哪几方面的测评工作?[2008年7月试题] 答:(1)教师能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将目标具体化和细化为教育内容,形成目标和内容之间的一定的匹配关系。

(2)基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分析,设计一些有实效性的教育内容。

(3)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与社会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和分解,形成与社会教育领域相匹配的分年龄的知识体系,并将上述内容细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4)侧重从学前儿童的身边的人和事、环境和文化人手,将学前儿童的经验主动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5)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处理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将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的最必要的内容和学前儿童最能接受的内容教给学前儿童。

(6)让学前儿童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教师要给予学前儿童相互交往的机会和良好的榜样、正确的示范。

(7)多选择自然的和美好的东西作为教育的内容。尽量减少负面性的内容的传递。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016年7月试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018年7月试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019年7月试题] 答:第一,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

第二,情绪情感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

第三,社会交往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

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2013年1月试题] 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2016年1月试题] 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2019年1月试题] 答:(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幼儿的卷入程度,以及在学习、探索、表达表现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程度等。

(2)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包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语言、动作等。

(3)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涉及对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交流状况的评价,包括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的次数、形式及有效性等方面。

(4)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主要评价教育活动中幼儿对学习探索活动的坚持性;
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善于倾听他人、接纳他人意见以及与他人友好合作、交流协商等方面的水平。

幼儿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2015年1月试题] 答:(1)人格陶冶的教育目标观;

(2)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

(3)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2015年7月试题] 答:(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2012年7月试题] 答: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上看,儿童的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即儿童生命各方面的完整发展;
从结构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从时间上看,是指终身的完整发展,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推荐访问:国开(中央电大)题库 排序版: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监督学》期 排序版中央电大法学专科《经济法学》 简答题题库 电大专科《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电大专科《管理学基础》简答题题库 口中央电大专科建筑测量期末机考题库 16国开1 15国开1 国开《英语I》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