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人生感悟7篇
知行合一的人生感悟篇1
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习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习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而王阳明在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知行合一的人生感悟篇2
王阳明是谁?百度一查不要紧,在历史上王阳明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国藩、蒋介石是他的铁杆粉丝,都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从其哲学思想、政绩、军功、文学、书法等几个方面看称千古圣人一点不足奇。
于是我马上粗读了一点《传习录》,从中领略了心学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从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与生俱来!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妈呀,这些以前我怎么不知道!这么厉害的王阳明,怎么会在我50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妄称是读书人,丢人啊。很想了解王阳明这个人,得知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正是最适合了解王阳明的,为了省钱,在网上听了一遍。很感兴趣还不过瘾,于是就到书店又买来纸质书看,其中内容完全颠覆我的认知了。
这本书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作了重点介绍,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层层深入把王阳明心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听读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要唤醒人们心中被私欲蒙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断是非善恶、指导做人做事,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有了巨大的科技进步,物质丰富金钱万能。但是人的灵魂却出了问题,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外其他正常的伦理道德严重缺失。物欲横流、假货横行、为了个人私欲损公肥私坑蒙拐骗,人们的良知被蒙蔽了。当我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里,可是遇到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我的心中同样会不平、不静、不忿、不服。我能感觉自己的良知,但却很少用良知指导做事的行动。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阳明提出“事上练”,“知行合一”让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够的,必须“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谓“致良知”。当下,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经无心静下来唤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知行合一”了。因此,就是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我终于明白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么意思了,同时,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体,“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也许,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达到王阳明留给世上的最后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吧。
知行合一的人生感悟篇3
工作即修行。在其位,谋其政,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体现了这个人的本身的修养,你的工作状态体现了你的整体素质。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就好,贵和尚中,在工作中或许会碰到一些难题,完全可以通过“致良知”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事上练”,趋荣避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使知荣知辱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
如《中庸》所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不然机会真的来到了你面前,你有能力抓住吗?所以,别把精力花在自怨自哀的时间上了,勿忘勿助地努力就好了。?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本书中,其实我还挺喜欢第七章,讲了王阳明的心学命运,侧重于心学对众门徒的人生影响,及心学左派的源流,对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导作用,心学对日本的影响力更是巨大,体现在军事,经济管理上,影响了若干人等,再次赞叹了王阳明心学令人惊异的神奇力量。
正确的世界观,就要取消我们和外物的对立。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和别人闹矛盾了,误会解开就行,不用耿耿于怀,遵循规律,因为如果和自己的想法对立起来,它主导了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情绪,自然会被情绪所控制,采取“前摄行为”,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生活中,如果和朋友发生了什么矛盾的话,只要误会解释清楚就好了,千万别太执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前几天跟闺密承认了一个错误,我说我做了一件我觉得对不起她的事情,但她却说,开玩笑,就这点小事能影响到我们的关系。那一刻我懵了,看来这几年的感情真不是盖的,哈哈,其实我一直没有她大方,正因为良知所发出来的“意”,指引我去及时承认了这个错误,我看重我们之间的友谊,为善去恶者格物也,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把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铭记于心,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所以朋友的相处之道,还是需要不断地事上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也是跟自己的良知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才去承认错误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嗯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天长地久的。
知行合一的人生感悟篇4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句中国人对伟人传奇故事起点的总结,亦或者什么“家境贫寒、父母双亡、从小持家、勤奋好学”,也与我们的主人翁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阳明先生从小就是浙江富饶地区的一个不择不扣的富N代、官N代外加学N代,他从小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英雄事迹,不过有一点“志向远大”他的确是办到了,不过他的志向无论是当代还是今日,都让人匪夷所思、天方夜谭,他的志向是——做圣贤。
他老爹是当代的状元,这是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宏大志向,儿子想超过父亲,是可以理解的,学术路线(状元)他老爹算是到头了,非要说超过也只有传说中的“连中三元”,另外,官职上他爹是组织部部长,要超过也就是内阁那几个位置,虽然难,但志向嘛,有还是比没有好。至于说当圣贤,就比较无厘头了,有点像今天西方有个人说他要当“耶稣”一样,因为在此之前能够得上这个级别的也就三人归于四个字“孔孟朱熹”,按理来说父亲听到儿子宏大梦想应该欣慰,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但听到阳明先生讲出这个梦想的时候,一个巴掌就掴了上去,也顾不得体面涵养了。
一个奇人,可以理解为奇怪的人、奇特的人、奇异的人,这些王阳明都占了,他不仅想法奇怪,而且也付之于行动上,真可谓“知行合一”,这个阶段,他与佛、道、理学亲密接触,一句歌词反过来说可以概括“不断希望、不断失望”……最后一直失望到怀疑人生,过中情节、极富喜感,在此就不详说了,书中描写得很生动。
总之,这个阶段,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执着力、执行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始终带有怀疑精神、不入俗流的人,他的思维模式非常活跃、不拘于常规与权威,像一只鲜活的小鱼一样,穿梭于世俗、古板、僵化的潮水中,却始终保持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与百折不挠的毅力,他始终有一种抽象、逆向、逻辑思维在看待他周边的世界万物,我想,如果他在搞科研的话,一定也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一个奇人,如果他的“奇”是立足于事实、主客观统一、知行合一,那将有助于他改变周边走向成功,如果反之,那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甚至心理医生主要服务的对象。
知行合一的人生感悟篇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是北宋张横渠说的,这些事是明朝王阳明做的。王阳明龙场悟“道”,开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终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可悟出干部的养成之道。
干部须在心上净,方安得心,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事事从心中良知而为,不他虑,事事可谐而良知日显。不忘初心,不负初心,勿他顾。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有“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觉悟,必须有“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认识。坚持用武装干部头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心净无杂念,心静无杂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干部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行亦果,坐亦果”。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官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以致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味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干部尤其年轻干部应争取更多磨练机会,将脱贫攻坚、招商引资、项目拆迁、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一线作为炼炉,磨练心智,提高能力,理论认知与实践水平齐头并进,做知行合一优秀干部。
干部须在苦中成,方站得稳,方能“劳亦成,逸亦成”。“知痛,知寒,知饥,然后自然会避痛,御寒,果腹,”这便是知行合一。干部须吃得苦,低得身,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红军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不怕苦累,站稳脚跟,不断前行,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岗位上艰苦奋斗,永不言弃,做攻坚克难拔尖干部。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干部须永葆为民之心,与民同乐亦与民同忧,初心不改、矢志奋斗,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知行合一的人生感悟篇6
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习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习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而王阳明在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知行合一的人生感悟篇7
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同时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可见,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由三个“为”和三个“谋”组成的,即: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三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更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由之路。
初心和使命,就是理想、信念、宗旨,是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意义十分重大。
鉴往知来,守得初心。每一个东西、每一个事件、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背后有着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处在一个宏大坐标里头的某一个位置上。只有知道它的起点,才能倍加珍惜它的现在;只有了解它的现在,方能判断它的未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我们牢记党的历史起点和坐标,珍惜我们党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守护党的历史成果。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求真务实、担得使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培养党员干部自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求真的作风,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修德律己,作得表率。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筑牢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好人民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