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开展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玉金带着教科文卫委员会局部成员于6月份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市政府专题工作汇报,研究了市劳动局、市财政局的书面汇报,深入到市区及阿城局部中等职业学校,召开了有职业技术学院、局部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县(市)及局部企业及职业教育负责人的座谈会,发出并收回覆盖八区十一县(市)的调查问卷60份,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根本情况
(一)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根本情况。
目前,在哈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有227所,其中中职类204所,分别为职业高中47所(其中城市25所、农村22所),中专119所,技工学校44所,在哈高职院校23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市200所,农村27所。从办学主体看,属于政府兴办的47所,行业兴办的146所,企业兴办的27所,社会力量兴办的7所。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培养培训机构设置的专业共有116个,其中中等专业90个;高等专业26个。
(二)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
几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职业教育法》、《省职业教育条例》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春秋季招生、注册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招生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开展。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2002年—2022年市本级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27414万元,2003年市本级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80万元增加到780万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区的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开展。道里区在2002年新建第十二职高后,今年又将第十三职高列入改造规划,拟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道外区第一职高2003年建设一座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后,今年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职教资源整合方案,拟定下半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动力区依托第十五职高成立了“蓝领学院〞;南岗区第二职高去年新建的3万5千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成为教学环境一流、教学
/5设置优良的示范性学校;香坊区将郊区学校151中并入该区职教中心,建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一切都为全市职业教育大开展、快开展奠定了根底。
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市职业教育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从2022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振兴我市经济开展效劳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沈阳、大连、长春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我市职业教育根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今年4月20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哈尔滨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即将出台。总的看,我市职业教育正面临大开展的趋势。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气氛不浓。调查说明,有95.2%的人认为,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担忧培训后技术工人“跳槽〞、“雁南飞〞、“为人做嫁衣裳〞的顾虑,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训技术工人上花钱。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是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从管理主体看,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其他20多个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县、市)级部门,也有省级部门。由于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牟全市一盘棋。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三是职教经费投入缺乏,办学条件落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完成“普九〞任务的地区,教育费附加的20%应当用于职业教育,按此规定,我市尚有较大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应当承当职业教育经费〞有明确规定,按此规定,以2002年为例,全市企业用于职教的支出经费应该是1,824亿元,而实际支出是7900万元,尚有1个多亿的教育经费没有落实。在调查中,有些单位反映,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的/515%被截留用于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违背了《省职业技术教育条例》的规定,由于投入缺乏,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数量缺乏,条件落后。职业高中大多数没有象样的实训基地。中专、技工学校虽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也十分陈旧落后,75%的实验实习设备是企业淘汰的,多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
四是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陈旧,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过高。以2003年为例,我市中职学校招生1.7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5;社会培训机构培训1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20;高职院校招生1.3万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招生比为1:5.5。近百个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仅有18个,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有限的毕业生中,还有一局部不能取得就业岗位。这就说明,我市培养的职业技术类人才在数量、类别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职业教育教师有50%以上都是从原普教岗位上转移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专业技术知识。由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不景气,学校没有能力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加之一些优秀人才被经济兴旺地区“挖〞走,导致职教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六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调查显示,有92%的人士认为职业教育为“三农〞效劳,与农村义务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方面大有文章可作。
三、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我市职业教育面对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迫切需要而加快改革和开展的重要时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开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使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抓职教就是抓社会稳定。要向社会宣传我市乃至全国人才市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情况,要宣传我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开展
/5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抓住每年高中升学顶峰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并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青年走向成功的高速路,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推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效劳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开展的良好舆论气氛。
(二)切实加强领导,把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开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市已经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建议政府趁热打铁,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尽快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实实在在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开展中的的具体问题。应明确职业教育方向,以坚持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开展的办学方向为根本,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开展需要的专业,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有抢手出路为关键,以加大统筹力度并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职教资源和根本保障条件问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开展的方略。真正统筹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么办的问题,解决职教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对社会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信息不畅问题。建议市教育行政部门真正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实际问题进行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预测规划,特别是要切实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管作用,责任落实到人,按目标考核奖惩。应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知识老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市地缘优势,采取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比例等方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真正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开展,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增加教学设备设施,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按职工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经费,对于不按照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政府要收取其应当承当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深化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劳动准
/5入制度。各级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或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制度。劳动部门应监督企业用工情况,要求用人企业必须按规定接纳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必须经过职业学校的培训,建议政府支持教育和劳动部门试办一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劳务市场,吸引企业招聘专业技术合格人员,以提高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在城市举办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综合高中的数量,并积极推进城市、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开展,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跨地区、跨国度合作办学路子。
(三)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农村职教开展摆上重要位置。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确定:“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开展的重点〞。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一方面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大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有500多万,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大市。我们快乐地看到,在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效劳,开展城市职业教育方面,政府已经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政府在抓好城市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把快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摆上日程。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每年培训农村劳动人员20万人次以上,重点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培养具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骨干和新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每年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充裕劳动力2万人。在农村中学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搞好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职业中心。
学校的联合与协作,乡(镇)政府在现有教育资源根底上,办好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中学,与乡(镇)农业综合效劳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县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幅射点,以村和农户为幅射面,以信息网络效劳站为纽带,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工程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在农村中学从初一或初二起就增设职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辍学生返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相互促进,使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增加为“三农〞效劳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全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5
篇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芜湖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芜湖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芜湖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落实皖江城市带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芜湖市九项试点任务以及五项专业改革试点任务,了解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总结推广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功做法和取得的经验,诊断制约职业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共性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措施,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扎实有效地推动各项教学改革的进程,根据新学期市教科所的工作安排,3月21日—30日,市教科所组织了部分职教教研员对市区中职学校及四县职教中心学校进行了一次集中教学调研和检查,(主要是进行采样分析)重点调研检查了学校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修订)与落实情况;学校教科研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学校的教学常规、师资及课程资源建设、对口高考及专业实训、专业建设等情况。调研听取了学校分管领导,职能处室的工作汇报,教研员也分别走进课堂听课和教研组老师座谈。
一、我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及成果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各中职学校都能抓住机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环境不断改善,重视学校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共识,学校专业化建设也在朝着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各校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艰苦的探索,学校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案可行。市职教中心的课程计划中嵌入了工种技能等级考核的要求,市工业学校、繁昌县职教中心、芜湖县职教中心、芜湖师范学校、芜湖信息工程学校还能结合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市场预测和调研。无为县职教中心不定期的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根据市场及有关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变化参加学校课程计划的修订。在民办学校基础上组建的南陵职教中心,积极争创,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已被评为安徽省中职教育省级“三重”建设项目,学校编制了《机械与数控实训基地建设规划》,2012年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推进重点实训基地的建设。各学校都能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进行文化课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开设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适应本地区对职业人才需求的课程,课程结构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为对任意选修课的拓展和改革创新,市工业学校每年坚持举办
“文化.艺术.技能节”,活动的开展旨在构建学生文化、艺术、技能展示的平台,延伸,丰富和拓展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才艺技能展示过程中张扬个性,树立成功的信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优良品质。市职教中心、市工业学校、市师范学校以及繁昌县职教中心多年来坚持开展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成果颇丰。面对生源质量低,社会需求多样化、职业发展多元化的要求,各学校都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积极性,树立“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的信心并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调研期间正值市职教中心举办“改革、创新、示范”青年教师课堂技能比赛,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显现出良好的教学功底和职业素养。市工业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建立了包括教师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在内的教学资源库,做到了校内资源共享。繁昌县职教中心教学改革以技能大赛为引领,调动师生参赛的积极性,大赛发挥了导向作用,今年学校组队参加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共获得四个三等奖,结束了多年参赛无果的局面。在校企合作推动办学模式改革方面,市职教中心、市工业学校、繁昌县职教中心学校正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新路子。市工业学校利用企业冠名杯举办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比赛,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当评委,他们通过听课、评课加深了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了解,从而也能就这个平台把企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及时反馈给教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利用学校装备制造设备将企业产品放到学校加工;学校承包企业的部分生产流水线,这是繁昌县职教中心探索课程与岗位技能对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思路。市职教中心、繁昌县职教中心、市师范学校、信息工程学校还积极探索和地方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衔接,努力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创新学校发展的新模式。
二、我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尽管各中职学校都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整体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及在大环境的背景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相比还是相对迟缓和薄弱,具体表现在事业的发展与内涵体现的矛盾,多年来传统的职教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也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深化。
问题一:在如何解决学生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学校和教师的办法不多,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
过多的抱怨学生入学质量越来越差,行为和养成习惯不好,难以管理,难以有效的组织和开展教学,是我们此次调研在学校各个层面上听到最多的声音。部分学校尤其是在农职中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显得尤为突出,学生听不进,不爱学,教师少有办法,学校也少有对策,虽说多方面的因素都有,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更新还是重要因素。多年来我市在职业教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得到重视,这里面既有能力和力量的有限,也有主管部门、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课改问题上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纵观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推行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拥有的丰富教学资源,多种形态的教学手段,在最大限度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方面所做的工作,让我们感到了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在针对性、实用性的运用方面还存在的差距。
建议: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但职业学校服务的是学生,学校要为其终身发展提供服务。面对职业学校生源的实际,学校和老师还是要积极改进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想方设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处理好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处理好技能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阶段性学
习与终身发展的关系。要围绕“成长、成人、成功、成才”的育人目标和“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更新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找出解决差异性教学的办法和途径,构建适应学生学习实际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课程目标,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实训设备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
问题二: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学校缺乏有效的具有职教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变化,中职学校招生对象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面对招生没有门槛的情况下,教育教学质量怎么定位?怎样去把握质量的标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此次调研中我们和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探讨最多的一个问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学校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更好、更高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质量问题总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学校与学校类型的不同、班级与班级的不平衡、专业与专业的不可比性,使得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缺乏统一、科学、完整的尺度,因而在采取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措施和手段时不象普通高中那样直接了断。
调研检查中发现:目前各职业学校在常规教学质量监控上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传统形式来进行:1.听课评课制度。2.教学督导制度。3.教学检查制度。4.学生评教制度。这种和普通高中无太多异样的教学监控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作用,但其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如听课制度,职业学校的领导干部,常因其他工作而耽误,所以听得少,评得更少,很少能针对听课、观课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督导制度,目前也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对教学的其他环节如实
习、实训等则缺乏必要的监督;教学检查也存在检查面不宽,检查的时间短促,给教学管理造成了盲点;学生评教制度,虽然各学校也力求客观、全面,但由于项目量化和学生认知、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偏差;其他监控和评价手段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
建议:从时代的要求出发,确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倾听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呼声,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要拓展课程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和内容研究设计科学的,灵活的,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创新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业水平考察、考核方式,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问题三: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培养培训机制
调研中发现,我市部分中职学校,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达标,培养培训的力度不强,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影响这支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有:
(1)“双师型”教师认定缺乏规范依据。
截止目前,我省没有权威部门给予“双师型”教师明确的定义,虽说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启动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但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各个层面认识不一,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缺乏具体、严密、细致的规定,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至使目前我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停留在规划与要求上。
(2)“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匮乏。
“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现有职业学校还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在企业或行业一线工作经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学校急缺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
和专业教学带头人。
(3)“双师型”师资管理缺乏竞争机制。
目前,“双师型”教师没有作为上岗的必要条件,所以就不能促进专业课教师在注重提高自己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提高自己专业技术的素质和能力。
(4)在教师培训中,缺乏合理的培训机制。
目前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不紧密,产教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机制,学校不能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的开发,也没有条件定期将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与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进行轮换,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
其次,“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不对口,专业技能培训的途径不通畅,阻碍了专业课教师获取对口的技术等级证书。由于职业教育专业类型多,同一专业任课教师相对较少,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性又非常强,学校没有条件解决他们的继续教育问题,专业对口只有依靠社会,参加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的考工培训等,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只好往普通教育上靠。结果导致一部分“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证书是诸如计算机等学科的。
建议:继续开展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全员培训,精选培训内容,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内容,也要有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并创新培训方式:如讲练结合、项目实训、案例分析、交流研讨、职场体验等。今后,教科所职教教研员要会同学校,积极搭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课堂改革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创设活动的载体,要会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培训计划,重点培养培训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学骨干,重视发挥专业带头人,教坛之星的学术作用,构建学术梯队,突出专业教师“双师”素养的培养,真正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复杂程度和难
度要大的多,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问题和不足。职业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抓质量,抓内涵建设。要实现职业教育教学
“素养+技能+创新”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也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如何发挥好教科所教研员在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引领服务,是我们自己要经常反思的问题。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案例
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班主任教育案例分析
姚凌俊
苏州福纳影视艺术学校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外界的信息,因此他们已不单单是单纯的白纸,任由我们在上面涂涂画画。而且对于中专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认识,轻易的改变他们是不太现实也是不太可取的。我今天所讲的教育案例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了解学生的诉求,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
我是今年的4月份才真正开始接触班主任的工作,之前并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这个班比较特殊,是由四个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因此平时除了语数外体育等大课,都是分散开来上课。这造成我们班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不团结。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举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案例的主人公,先称呼为小哥吧。小哥不是个男生,是个女生,而且是个特别“强悍”的女生。
说小哥强悍并不是因为她身材有多高大魁梧,反而是个很娇小的女生。但是这个看似娇小的女生做起事来却是雷厉风行的。虽然只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但是却管理着班级的很多项事务。当然这也有我的错,身为新班主任,我看到了她对于其他学生的威慑力,因此给了她很大的权利,这也造成了后来的很多问题。
小哥在班级的管理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服管的,除了少数的几个男生。矛盾由此产生。一天晚自习还没有到下课时间,几个男生就闹闹哄哄出了教室。小哥一看班级纪律一下子乱了,一急就爆了粗口,还没走远的几个男生听到后立马折回来。其中
一个男生比较激动,嚷嚷着要小哥道歉。小哥的性格怎会轻易道歉,两方僵持不下。这时这个男生动手打了一下小哥,小哥身为一个女生竟然也还手打了那个男生。混乱的场面由此开始。虽然事后身为班主任的我解决了两方的争端,两个人也和好如初,但是这件事给小哥敏感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当时周围的同学都围在一边,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去叫老师,剩下的都在那里看热闹,包括她的几个同乡。
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是小哥一直很郁闷。自己任劳任怨为班级付出这么多却换来了同学的冷漠。她开始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觉得做与不做都是一样,何必自讨苦吃。我及时找她谈话,通过了解发现小哥从小缺乏家庭的关爱。父母一心忙事业,对小哥的关心少之又少,因此养成小哥独立强悍的性格同时也让她十分的敏感脆弱。我跟她说并没有站出来并不是说明同学对你冷漠,有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给她看了班级同学在出事当天发的状态,三个字“对不起”。看她还是有些困惑我又进一步的说明,班级同学看到当时的局面可能比较懵,而且再加上胆小的性格才没有立刻站出来,并不是对她冷漠。她似乎懂了什么,我又进一步说明。让她以后对待友情不要那么的表面,用心去看一个人,她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在之后的日子里,我继续观察小哥的情绪,慢慢的小哥又恢复了原来活泼开朗的性格,而且在管理班级中少了之前的口不择言等等不好的因素。
从小哥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看似活泼开朗、大大咧咧的学生内心可能有着难以触摸的敏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前辈的经验固然要学习,但是也不能少了自身的发现。因人而异,这是教育事业比较特殊的地方。身为教师的我们也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做好教育这项终身事业,你我共勉。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承德县职教中心史国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
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体现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提高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职业学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学模式没有特色,基本搬用普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跳出学科教学思维的框架,教学仍然采用普教惯用的从基本概念、原理入手,在讲解完系统知识后,进入实践、实习阶段。(2)职业教育教学和课程特色不突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教学分段排列,各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3)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变化。(4)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大部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5)职业教育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比较严重,选修科目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深化的改革,保证职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的要求。
1、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
职业教育的课程追求的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构建全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国家资
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规范为依据,形成“工种(岗位)”课程体系标准,把职业资格标准和规范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
2、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体系
中等职业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应确立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以基本素质模块、专业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岗位核心能力模块进行培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将各个能力点综合形成职业能力。基本素质模块是培养学生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态度,树立质量、健康、安全的理念。专业通用能力模块是依据专业的教学标准,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是根据企业和岗位的要求,确立岗位培养目标和能力,以任务驱动为主导,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是依据实习实训课程,以行动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1)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对接。文化课教学内容应以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如语文教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需求,开发校本教材,可以采用模块化选修课程。幼儿教育专业开设普通话模块、讲故事模块、书法模块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演讲与口才、文学影视欣赏、对客专业服务用语、礼貌礼节等模块;机械制造专业让学生写一个螺栓的制作过程、使用说明书等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课需求决定,树立基础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理念。
(2)实现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的对接。调整专业课时间的分配,把专业理论与实习实训课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有的专业甚至调整为1﹕2,增加实习实训时间,增加在企业的实习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对接。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就业岗位,满足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根据企业岗位的任务需求,制定培养目标,选择课程项目和内容,这样增强了教与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要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就业率,那么在教学方法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行为导向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
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
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其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介绍三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在教学中,针对如何处理顾客投诉这一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到酒店参加顶岗实习后以自己所经历的事为案例进行探讨,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主体,转变为这次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组织者。引导每个学生分别叙述自己经历的投诉案例,以及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由教师提出问题:你为什么原因被顾客投诉?被投诉时你的心情和态度如何?你处理投诉的结果顾客满意吗?比较这些处理方式,哪些案例处理较好?哪些处理欠妥?为什么?并由其他同学一起来讨论评价。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从中达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2、角色扮演法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理不同的问题。行为导向中的角色扮演法,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去确认角色,学会了解角色,进入角色,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乃至适应今后的变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学习酒店服务技能迎宾领位、点菜推销、示酒服务、值台服务等,刚开始接触这些项目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腼腆,很难找到角色的心理,从而进入不了角色。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模拟实训室的仿真条件下,将学生分组,分别轮流扮演服务员和顾客,去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在服务程序、服务态度、服务语言及服务技巧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提高。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餐饮服务实习实训教学中,我们可以四步开展项目教学:(1)确定项目:由教师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根据酒店工作需要设计项目任务,如中餐服务、西餐服务、旅游团队接待等,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原则,设计出实施步骤,准备大量的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确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2)制定计划:将学生分组,由各
组同学在经过精心准备和讨论后,按照计划书的格式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学生在计划书中阐述自己的设计目标,进行方案论证,明确预期目标和执行时间,策划实施项目的步骤,并进行人员分工安排。这一环节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学生往往重视服务环节的操作,而忽略服务前的准备工作和服务后的善后工作,教师应注意在这方面进行指导。同时,在各组同学的方案中通过综合评价找出最佳方案。(3)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比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包括项目内容、完成效果、遇到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新体会等),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4)项目评估总结:酒店服务工作质量的评价不同于其他项目成果的展示,其关键在于顾客感知的满意度,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就要把握好顾客的脉搏,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从学科知识的应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策划的创意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行为导向教学在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然掌握知识,养成了积极探索的习惯,体验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协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工作中所依赖的只是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被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长期任务。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有数量发展转到注重提高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强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四篇:学校教育基础调研报告
学校教育基础调研报告
按照区教委通知精神,学校对“十一五”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为昌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十一五”以来,学校规划任务的完成情况
按照区教委的工作部署和学校的计划安排,在校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和相互配合下,全体教职工同心协力,开拓进取,开创了职工学校发展的新局面,基本上完成了学校“十一五”规划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办学工作:紧抓机遇
开拓创新
求真做实
1.加强中等专业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确保最后一届中专生平安退出。按照教委“平安年、创新年、质量年”的要求,通过强化教学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组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平安奥运宣传、安全教育等活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加强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目前在校班级3个,学生129人,已全部走向实习工作岗位,学校加强了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反馈制度,随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动态,确保安全稳定,圆满完成我校中专办学的历史使命。
2.巩固开拓北京市委党校昌平职工学校分院的办学规模,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为昌平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006年至2008年,党校专、本在校生人数达1159人,毕业生708人,为昌平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可用的人才。
3.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发挥资源优势,奋力开拓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加油助力。
2007年以来,我校与区内各社保所合作举办25个劳动技能培训班,培训学员达776人次,考试通过率100%,全部取得了资格证书。
我校组织人力深入昌平9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进行调研,并最终确定麦庄和慈悲峪两个合作村,为其提供《计算机知识》培训服务,培训学员70人次。
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积极组织,深入调研,分别为麦庄草莓专业合作社、黑山寨板栗合作社、养蜂技术合作社、十三陵果业合作社举办了4期,计261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市场营销观念和意识更新》、《养蜂技术》等内容,培训班的课程为农民解除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困惑,解决了一些专业技术难题,深受广大合作社员的欢迎。通过培训我们也深深得感到: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民素质是重中之重。
2008年,围绕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全力以赴开拓“农
民教育大讲堂”工作,从5月份开始深入我校所承担的4个镇、1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试点村的调研,根据其产业发展特点,为各个村镇量身打造培训课程,到目前为止共计完成了12个新农村的16个培训班,954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法律法规》、《民间手工艺编织》、《文明礼仪》、《健康知识》、《奥运知识》、《营养配餐》、《计算机网络知识》等。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使他们真正学到了一技之长,学会了从业的本领。各村镇两级领导也对昌平区职工学校送教上门,送设备到课堂的做法给予肯定,对我们的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实现了创造精品培训项目的目标。
(二)教师队伍
两年来,贯彻“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针对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开拓办学的矛盾,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当前学校办学需求的技能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们的目标。
1.引进人才:2005年至今共引进三名青年教师,使教师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办学事业的需要。
2.专业改造: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优化队伍结构,促进我们现有的教师向实用技能方向发展。
(1)为了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适应力,我校研究制定了《教师培训进修的实施办法》,鼓励现有教师按照学校的办学事业发展,拓展专业。
(2)
组织现有教师的实用技能培训,使我们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目前已有两名教师完成了专业培训,一名教师正在培训中。
(3)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已拥有两名区级骨干教师。(4)按照区教委布署和学校的计划加强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力度,目前已完成专、兼职教师的《电脑知识》、《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校本培训课程。
(5)以“十一五”课题为引领,带动教师教研、科研、调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共撰写论文5篇,获得区级二等奖2篇,获得区级三等奖1篇,获得市级二等奖1篇。
(三)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认真实施并高水平完成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了教学办公条件。从2006年至今由教委投资763.7万元完成了以下工程项目:
1.教学楼的综合维修级校园整治工程;
2.食堂改造和平房教室维修工程;
3.供电增容及线路改造工程;4.综合校园网工程;5.食堂设备更新;6.办公家具设备更新;
7.新购计算机173台,多媒体设备11套,体育器材7套。
以上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教职工和学员的办公、学习条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更加现代化,基本上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各类培训的需求。
回顾“十一五”前半程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得益于区教委对我校的支持,这是我校事业开拓的必要条件;二是得益于学校领导班子求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精心设计、精细组织、认真实施是事业开拓并取得成就的保障;三是学校的教师、管理、勤工三支队伍团结合作、勤奋进取是保证事业成功的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学校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十一五”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两年来,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进程,我校的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照仍有一些差距,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1.教师队伍(1)整体的专业结构与目前的办学需求不匹配、不适应。(2)双师型和实操技能型教师严重缺乏。(3)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教师偏少。(4)骨干教师队伍还需加强,目前学校有两名区级骨干教师,距离“十一五”规划中的骨干教师数,还差三名,尚未完成。(5)按照“十一五“规划,在末期教师占全体员工的70%,目
前教师规模仅占全员总数的44%,尚有26%的教师引进指标没有完成,在“十一五”末期还需引进10名教师,从而保证我校教师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达到最优的状态。(6)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偏低。2.干部队伍
整个干部队伍表现为年龄偏大、专业能力偏低、活力不足。
(二)职工学校当前的办学形式严重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活力,表现为:
1.学校的办学功能缺乏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办学功能目前尚未建立起来。
2.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培训工程,在经费上投入大、产出小,从2007年至2008年共培训农民学员1991人次,学校投入垫付了大量资金,而到目前为止却没有相应的资金补偿,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硬件设施建设还需加强
1.需要建设一个专用的学员实训宿舍综合楼。
2.因为目前开门办学、送教下乡,急需增加两辆多媒体流动教室车和一辆办公用车。
三、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2008年至2010年是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的关键时期,我校的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着力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与建议:
(一)关于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1.教师队伍
(1)挖掘现有教师队伍的潜能,通过组织实用技能专业培训,改善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力求使教师队伍整体上向实用型、双师型方向发展。
(2)加大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力度,与教委的教科研工作体力相结合,以区级“十一五”课题为引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按照教委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学校的区级骨干教师建设,力争“十一五”末期完成5个区级骨干教师的规划任务。(4)加大短缺专业教师和实操教师的引进,建议在引进过程中,教委在系统内部帮助调剂解决;建议教师的科研培训等业务纳入教委的相关部门业务范围。
2.干部队伍
学校的干部队伍,特别是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议纳入教委的培养、考核、交流机制,以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职工学校的功能以及发展问题
建议教委及早论证并实施职工学校与农广校的整合工作,把职工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农广校的功能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开拓并完成农民的培训任务。
(三)建议教委尽快尽早协调解决从去年始至今年目前为止的培训经费问题,以弥补当前我校在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经费严重不足问题。
(四)建议教委在安排2009年至2010年基建工作的时候,把职工学校建设学员实训宿舍综合楼项目和购置两辆多媒体流动教室车、一辆办公用车的项目一并考虑进去。
2008年7月
第五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调研报告
学校教育信息化调研报告
灵宝市五亩乡中心小学
2017年12月
八大平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办公效率,更促进了校内优质资源的传播和共享。
4、紧盯设备应用,助推质量提升。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网络教研应用;
2、电子备课应用;
3、资源积累应用;
4、教研活动应用;
5、数字化管理应用。
5、重视培训指导,突破应用难关
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促使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多次组织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培训,使骨干教师不仅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还成为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6、携手优质平台,助推素质教育
近两年来,我校通过沪江cclak软件,借助沪江网校大量优质免费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在手工、美术、音乐、阅读等方面的素质提升。
二、存在问题:
1、缺乏专业人员
教育信息化牵扯到的头绪比较多,专递课堂、微机室管理、网络管理、资源平台运用等任务繁杂。我校现在采用兼管的办法,遇到专业问题只能求教兄弟学校或者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2、缺乏技术支持
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一筹莫展,希望能构建一个专门解决教师问题的平台,每当教师有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学校有相关问题时能提供解决方案,这样信息化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1、给教师减负
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已经成为潮流,但是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制作适合自己的课件要花费大量时间,要是每节课都要制作课件,就造成了教师负担大幅度提升,不太现实。
篇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导语】职业教育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界五次会议精神,围绕全会的主题,着眼于我们的工作实际,做为一所重点职业学校的校长,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各式各类的针对教职员工、学生、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我分条理析,甄别筛选,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合乎现状的基本原则,本着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写出调研报告,核心性质的问题是三个方面,一是学以致用,二是精细管理,三是硬件建设。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合并,唐山工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1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XX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用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力争达到完美境地。
硬件设施曾一度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设施的落后,使我们无法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节拍,知识在更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以往问卷调查中,师生反映最为强烈的便是实习工位不全,设施落后,2对此,为了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我校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四处奔波跑项目,千方百计找资金,努力加大在育人环境、实训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09年“国债”项目,投资900余万元新建焊工实习大楼和宿舍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完成,交付使用,我校将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米;为了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在市局争取到了60万元专项资金,此项款项将全部用于购置焊接和机加工设备。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又在积极申请2010“国债”项目,主要用在电工专业的升级改造,努力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两校合并后,由于专业多,硬件设施不齐备的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需要我们加紧努力。力求合乎职业教育要求。
【篇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职业教育发展沿革
据史料记载,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xxxx年)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职业学校从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习大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进修学校与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89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一是学生、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不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5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建立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三)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四)加强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深化职业教育部管理体制改革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3、改革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及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4、加强职业高中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篇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95.5%。
20xx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xx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20xx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1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3、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1
篇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中职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中职教育实习的调查报告应该怎么写?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提醒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历,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下面给大家带来中职教育实习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经过深入观察,以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来看,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在学习上存在诸多不良习惯,不管是在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还是准备考试或者其他学习方面都有值得改善的地方。
1、大多数人学习目的不明确,但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就这一段时间的观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不明确学习的目的,他们非常明白中职生和普高生之间的区别,清楚地知道自己要通过这2两年时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以后找工作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打下根底。不过其中仍有大部分人只是在混时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亟需调整。在学习态度方面,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据了解得知,进入职中后很多人认为文化课可学可不学,反正学了又不一定会考,就算考差了也不会咋样,对专业技能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学起来很麻烦,语文还好,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很多人反感,觉得学来没用。其中讨厌专业课的也大有人在,这一部分人是因为讨厌自己所学的专业,从而讨厌自己的专业课。
2、上课状态差,作业大多抄袭
第一次走进中职课堂,接手三个班级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课,感觉非常新奇,而刚从初中进入职中的学生也对新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大部分学生都保持着初中的良好学习习惯,上课很认真,在老师的要求下大家都还认真做着笔记,上课时间一长新鲜感过去之后,许多人开始发现初中和职中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师不再那么严厉,对纪
律要求也不是很高。于是大多数学生的惰性就增加了,新鲜感一过去,上课听讲的人也不是很多了,把头埋着的人越来越多了,到后来甚至出现了少部分睡觉、聊天、玩
等令老师深恶痛绝的坏习惯。
中职学生的作业一般很少,和普高生比实在不在同一层次。可就是这极少极少的作业也没有几个人认真完成,有老师曾开玩笑说,批改中职学生的作业特别容易,就只有几个版本。意思就是说,一般一个班就只有那么一少部分人是认真做了作业的,其他人都是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更有甚者,直接不做,不交作业。
3、根本不复习,考试多作弊
临近考试,提前出好试卷之后,害怕学生们都考不好,于是老师就在靠时间之前给他们留出了充分的复习时间,更是为他们划出了考试的重点,就差把原题透露给他们了。可在复习阶段依然有少部分人我行我素,该玩就玩,书都不动一下,一副无心态。
到了考试阶段,更是令人大跌眼镜,作弊现象之普遍,作弊手段之丰富,作弊技巧或粗劣或高超,明目张胆。
千古佳话“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还耳熟能详,讲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择邻而居。说明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与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它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培
养一个人的德性,左右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此堪忧,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宏大的,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意识。好的社会环境必然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开展,差的社会环境就会起反作用。自中职生学生身份确定的那一刻起,社会便开始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就如文章开头所说,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素质低下、不
学无术、学习状况堪忧。社会对中考、高考之类的关注尤为密切,每到中考高考阶段,这些准毕业生俨然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得到了社会莫大的重视和关注,可是相反的,中职生何时得到过这种重视,恐怕是当中职生的负面新闻顶上头条之后,社会才会把它的目光稍稍转移,进而讨论一番,鄙视一番。然后议论纷纷说:这现在的中职生怎么都这样啊!在这种不公正的看法下,他们就会产生自卑的心里,总会感觉比同龄普高生低了一头,越自卑,越不被重视,就越想引起社会的重视,可是却起到了反作用。如此这般,恶性循环,使得人们认为中职生越来越差。正是社会对中职生的冷漠和蔑视,才造就了如今中职生素质较低,不好管教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开展与中职学生的身心安康。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诲子女学习根本生活技能、社会标准、生活目标,而且在形成人格特征、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所以,家庭影响着孩子做人、做事和学习各个方面的习惯养成,具有难以磨灭的铭刻性。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学习较差,在学习方面与父母矛盾较大,有些家长的心里认为:进入职中,根本上在学习这一块就可以放弃了。更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大多为住校生,他们离家较远。家长就更是松懈了对孩子学习的教育,离开了家长的教育,学生缺少约束,自我约束力又差,自然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就会一日不如一日,越来越差。
3、学校环境的影响
有一个怪现象一直存在着,虽然屡经整顿但是成效不大,那就是学校周围必多网吧,尤其是在职业院校和大学周围。我们不难想象,他们进网吧都是去干嘛,反正不会是学习。大家都知道学生的钱好赚,于是有很多不良商贩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十六七岁孩子们的身上。十六七岁本就是自我约束力较差的时候,当然经不起引诱,加上有的学校疏
于管束,学生们都把心思放到其他东西上面去了,学习状况能好到哪里去。
在学校,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老师,但现存中职院校里面不乏一些学历低,治学不严的老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中职学生不好教,不好管,于是便得过且过,放任自流。最后导致学风、班风、校风,风风不正。这就更是加深了老师们的不满,更加认为中职生不好管,不好教,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如果在一开始就能严正班风,促成优良学风,对学生的不良作风进展调整,就不会有后面的结果。
学习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处在相同的班级里为何有的同学学习好,有的同学学习却差得没个底呢?这是因为学习还要受到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学生厌学心理的影响
有部分学生正是在厌学心理的影响下才选择中职学校的,他们讨厌学习,厌恶学习,一上课、一看书就头疼。于是他们早就想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可是父母又逼着读书,拗不过父母,再加上自己年龄小,没有一技之长。没方法的情况下,发现就读中职学校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如果没有好的外部环境和强力外力作用使其内心发生改变,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很难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2、学生自身其他因素的影响
依赖心理:在小学到初中的课堂上,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虽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这种主体地位表达得并不十清楚显。部分学生一直是在被动、灌输的情况下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极大,进入职中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必使学生难以承受,在自我约束力占据主要地位后,长期养成的依赖性无法发挥作用,使之不知所措。
叛逆心理: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十六七岁正是青少年叛逆心理最强的一段时间。他们总觉得父母老师不理解他们,把他们当成是小孩子看待,往
往喜欢和父母老师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好好学习,可他们偏偏觉得老师不是在念经就是在说废话。对待老师布臵的作业也就跟着随便应付。
学习习惯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范畴的内容,而且也包含着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掌握了按方案学习的好习惯对于将来升学或就业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在重视终身教育的现代社会里,为提高文化水平每天挤出一定时间来学习十分重要。可就是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即使到了中专这个新的阶段想重振旗鼓也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无计可施。
鉴于中职生学习方面的种种恶习,笔者在担任达州市铁路中学《职业生涯规划》任课老师时,以授课学生为对象,就改善中职学生学习状况做了初步探索。
1、改善外部环境
如前文所说,环境对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会给个人开展带来莫大的好处。所以,改善中职生学生学习状况应由改善外部环境做起。
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这一块是薄弱甚至是缺失的,部分家长因学生不好管,想放弃才把他们送到了中职学校,并且有的人也对职业教育有着偏见。但是教育只靠学校一定不行,必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宏大作用。首先,利用家长会的形式,通过大量中职学生成才的案例,消除家长的偏见。介绍一些家长渴望知道的孩子们所学的课程构造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领域的职业岗位,使其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和重点学科。告诉他们,同时也就是告诉学生,中职学生也能成才。其次,和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
密切配合老师工作,分享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多关心孩子。最后再根据不同情况进展反响和纠错,最终到达改善学习状况的目的。
3、学校环境的改善
严肃校风、整顿班风、营造学风是必须的。从严治校,严厉打击学校的歪风邪气。上课时间封校,让学生远离网吧等是非之地;作息时间安排值周老师查寝。打击校内早恋,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班主任主抓班风,为良好学风的形成提供环境支持,科任老师主抓学风,从严治学。
制度紧跟:奖、助学金和学习成绩挂钩,教师考核和学生工作严密相连,明确按照校纪校规办事,奖罚清楚。
1、心理层面
多鼓励学生,反复强调中职生也能成才,高等院校学生不一定就比中职学生强,高等院校学生和中职院校学生各有优缺点,相互补充,为社会大家庭奉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并没有职业的贵贱,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学生孝心以及对他人尊重礼仪,以感恩之心教化学生,使其明白父母生养之恩、老师教育之恩,并将这感恩之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动机,职业院校中不乏学习动机不明,抱着无态度浑天过日的学生,充分发挥理想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臵,树立远大的理想,然后转化为实际行动。
2、学习习惯层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授学生知识不如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属于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才能找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素质的根本要
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详细表达,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会合理安排学习实践、学习缺乏
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差等几个方面。那么我们可以对症下药,首先,指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且按照自己锁定的学习目标去一步一步完成;其次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做到有条不紊;然后培养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接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质疑精神。
本次对中专学生的调查是基于本人在担任该校任课老师所作出的观察和调查得出的,在为期一个月的任课老师工作中,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后,发现了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同时也和所教中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个月相处下来,发现虽然他们身上有诸多的问题,但其实他们仅仅就是一个个孩子,需要人关注和关心保护的孩子。我们应慢慢改掉带着有色眼镜看到可他们的习惯,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关爱。当然,我所提出的一些对于改善中职学生学习状况的建议尚有许多缺乏之处,需要得到实际检验,并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踏入教育的准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于20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展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详细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展,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说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严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严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说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根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根底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那么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
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根底、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根底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那么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说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比照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
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说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等待的学习态度。
篇五: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范围:
问卷调查所选样本为云南高职院校的三所重点院校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96.8%。
2、调查方法:
分为问卷发放调查与采访调查两种。因本次调查范围较小,固采用即发即写即收的方式,问卷回收率较高。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认知状况
1、在受到的人文教育或精神陶冶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
从调查结果看,在职业院校中,学校教育依然是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与熏陶的最主要途径,占44.44%;其次是家庭,占25.84%;社会途径占18.35%,书刊与传媒占11.37%。
2、您认为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重要吗?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0.7%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他们非常重要;7%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个人重要性一般;仅分别有1%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不重要或者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3、您认为自己需要人文素质的学习培养吗?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的学习有较强烈的需求。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人文素质培养的占了94.3%。
4、您认为自然科学人才的成功与他们自身的人文素质:
70.5%的大学生对此有清楚的认知;18.3%的大学生认为会有一定的关系;但有11.2%的大学生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关系。
5、除了本专业的书刊外,您最感兴趣的书籍杂志是:()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非专业书刊,对大学生拓展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次有重要意义。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生活类书籍,其次是艺术类和文史哲类,再次是时政类,魔幻和体育类最次。
6、您个人最大的业余爱好是:()
本题中有170名大学生选择了多项业余爱好,对数据统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就总体比例看,47.3%的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最高;对电影和旅游也有较大兴趣,均占到34%;体育运动与上网则在25%左右。
7、您認为您在人文方面的爱好会使你():
从调查结果看,半数大学生认为人文方面的爱好最大的作用是使人心灵充实,其次是使言谈举止文雅、提高生活品位,再次是可以使自身性格开朗。
8、您对学校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态度是()
职业院校均延续开设有人文素质选修课,调查结果反映出课程设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不甚满意的同学也占了18.9%。
(二)人文知识储备状况
1、文学知识:学生大多数爱好文学,在校期间普遍能够通过阅读中外经典名著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对文学知识了解较好。此部分作答情况最好。对于四大名著及其作者、第一部诗歌总集等知识的认知度达到91.5%和79.1%。
2、历史知识:有77.5%的同学回答出被称为“国父”的是“孙中山”;60.4%的同学知道建国历史最短的大国是美国;能够说出道家学说代表人物的同学有79.8%。
3、科技常识:有59.7%的同学了解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毕昇;87.9%的同学都能判断蒸汽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在哲学家的认知上有82.4%的同学判断正确。但在地理认知上稍有遗憾,知道世界上最长河流的同学有39.8%。
4、艺术素养: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5.6%的学生能够回答出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包括拉斐尔。
(三)人文素质拓展状况
民族意识方面,大学生对全球化、多极化背景下民族意识变化趋势并不是十分自信。认为民族意识变化趋势增强的学生不到一半(41.6%)。
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大学生最有兴趣的是文艺活动(58.4%);专业培训(43.4%)也较有吸引力;对社团活动(35.1%)、体育活动(31.8%)和人文讲座(30.7%)的积极性不是很大。从关注角度看,大学生更喜欢文化娱乐新闻(57.4%),其次是科技新闻(31.5%),再次才是政治经济新闻(25.3%)。
三、分析小结
在多元化环境中,95后大学生有着广泛的吸收文化因子的渠道。在学校这个主阵地针对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其他的影响渠道。
他们对于对人文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兴趣很高,这无疑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认识上的保障。
在经济较宽裕、物质较丰富的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更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时政缺少一定的关注,实际上分离了个人小发展与社会大发展之间的联系。这点值得我们去注意和思考当下教育整体导向存在的问题。95后大学生生长在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下,数码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丰富多元的社会文化为精神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对职业院校如何引导这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5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网络成为他们获取社会资讯的主渠道。这说明过度娱乐化的确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大学生更是受到了影响。利用好网络资源,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可以取得更广、更深的教学效果;同时,怎样防止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致荒废学业,也是培养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课题。
素质教育对职业院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道德修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上述多项调查选题结果及对其的研判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素质教育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索
职业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针对95后大学生准确地定位素质教育在他们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篇六: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关于汇川区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等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
我国现今的职业教育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但职业教育将一直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他对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汇川区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历史情况
遵义市地处黔北,自古以来都是入黔的重要交通要冲。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有一大批重工业从东北、上海、天津等地内迁至此。而汇川区前身是1992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汇川区,它是一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历史的根源上讲,汇川区的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附属学校转变而来的。
现在区内包含有四所中等专业学校?、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其中有两所学校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一所原属于长征电器集团。
(二)政策支持
从2012年起,为更好贯彻国发二号文件关于“加强建设贵注?及?:中等专业学校即中专,中等职业学校即职校。它们原是隶属于两个不同部门的学校形式。具体情况见第3页“2”。下文混称,不再注解,其表意相同。
州教育”的要求。贵州省教育厅每月安排一位班子成员赴京申请各种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
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开展“9+3”九年义务教育与三年职业教育全免费工程。实行免费三年中等职业教育,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学费。计划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员额,于2013-2015年分别招生人数达到27万、30万、33万。另外扩大奖学金政策覆盖,60%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
汇川区积极响应省教育厅部署,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努力完善其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现存问题
1、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
许多群众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及歧视,认为只有上高中,参加高考才是人生唯一的上升途径。事实上,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都高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例如汇川区内的遵义航天工业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达到98%以上。同属汇川区的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中等部,就业率也达到80%以上,还有部分学生可以在该校高等部继续深造,获得大专文凭。
但是大部分群众并不了解职业教育的情况,盲目寄情于高考与高中,为未来国家的就业埋下隐患的同时,也算是自毁前程。
2、学校归属上的历史问题;
以前,职业技术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负责颁发工人等级认证及毕业证。而中等专业学校由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门颁发毕业证及技能等级认证。这使得学校在经费的申请上面临一种窘境。
3、部分企业办学造成的公立非政府学校的问题;
由于遵义的特殊历史原因,汇川区现有的5所中等职业学校有2仍属于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有一所原属于长征电器集团。这些由国企创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在人事任命和经费支持上,本应由国企负担。由于国发办[2005]4号和财政部[2005]21号文件要求企业将所属学校分离移交给地方政府。但是学校转地方需要一个时间的运作,在此期间许多学校面临企业和地方政府都申请不到经费的窘境。
4、学校教育缺乏实习场地的问题;
职业教育本质而言是对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而技能的训练与学习是最最需要实践去磨练的。汇川区现存的中等专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经费紧缺。而与职业教育的低廉相对应的是其实习场地建立的昂贵。经费的稀少使得这些学校别说健全实习场地,许多学校根本无法建立可供使用的实习场地。
(四)发展方向——德国模式
1、优势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德国的职业教育,其一大特色在于其与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本科教育的直接联系。对于就读于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命运绝对没有决定,通过努力的学习他们完全可以继续去高等职业院校、大学深造与读高中在未来是一样的。而其又具有高中不具备的优势,中职教育的毕业生通过结业考试成为技术工人,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就可以考取技师证。这样,如果想继续深造,最后完成大学学位学习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比起同样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职业技能,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需要。但是同样的,他们也要比普通大学生多读3年的书。
即使不愿意继续深造,德国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可以考取技师、技术员、工程师甚至通过努力成为企业的领导人。他们的未来并未定性,仍然不可限量。
与之相比,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就业率还比较客观,但主要是培养产业工人,普遍开始时薪资待遇较低。而且,大多数中职教育毕业生是与高等职业教育无缘的,和本科教育那就更是隔了千山万水了。
2、优势二:企业、政府、学校三方合作,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利益;
德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由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学校负责保证学生的能力素质过硬,企业负责保证学生获得合适的报酬,一般在130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
币10000元),而政府要做到监督和保障的功能,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确实提高技能水平,确保学校提供的实习生确实符合一个标准,确保企业不会过分压榨剥削学生的劳动力。这种三位一体,互相监督、保障的模式使得德国中职教育拥有了广大的实习场地,而非像我国的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大量经费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
3、优势三:“双元制教育”——巧妙的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还实行了一种称为“双元制”的方法,即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学校和所有公民直接联系,接受任何需要学习某种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的需求。这种结合既满足了终身教育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人本位思想。人们对自身的职业不再需要“从一而终”,一个人也可以更大发挥其潜力。比如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规模较大的职业培训基地兰道职业培训学院。这所学校,既开设全日制的班级,也开设一月、两月的短期培训。它与周围60余家企业都有实习培训协议,既将学生送至企业实习,也可以为企业专门培养自己需要的工程师、技术员。该校内的学院,也是老少皆有,上至年过半百的老学员,下至青春正茂的年轻人,都在此学习。如今,德国全国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为20%,而剩下的80%都选择了职业教育。
相比之下,以汇川区2012年中考结束后的统计来看,有60%的初中毕业生都继续在高中学习。更糟糕的是,剩下的40%初中毕业生,并未全部都继续在中等职业学校深造。可见,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还很艰辛漫长。
三、十八大的新要求结合调查结果的启示
十八大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从十八大的新要求来看,结合汇川区职业教育的现状,我想我们军校学员优先还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的同时,更加以身作则地、言传身教地宣传党的最新政策,在实现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定会实现!
篇七: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五篇范例]第一篇: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篇一】
按照《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xx—xx)》和《xxxx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xx旗教育局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科学设置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实训楼、增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争创xx级中职示范学校。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是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xx年9月,投资x万元,建设总面积x平方米,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楼。建筑主体分为三层,设有40余个实验实训室,配套价值x余万元的仪器设备。xx年以来,累计接收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x万元,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招投标,用于提高学校职业教育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目前已支付x万元,余额为x万元。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全面负责培养对象选拔、培训项目安排、培训经费落实和考核评估等工作。组织学校分管职业教育领导和职业教育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等各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赴北京、秦皇岛和大连等地职业教育先进的学校考察学习。xx年,举办全旗第一届职业教育教学能手比赛,评选出6名职业教育教学能手。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队伍的50%以上。
三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结合我旗就业局的指导意见和当前劳务市场人才需求现状,xx年在原有蒙牧医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与美容、旅游管理、民族服装设计与加工、家政服务、工艺美术等6个专业,xx年增设了搏克运动训练专业。其中,蒙牧医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新开设的汽车维修和美容、运动训
练专业为全日制职业高中班,以向高等院校输出人才为主;
牧医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汽车维修与美容3个专业的发展以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
四是组织开展短期培训。联合旗就业局、草原站等部门开展环境保护、汽车维修、民族服装设计、木雕工艺、民俗毡艺等职业兴趣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员举办草原生态修复讲座,邀请蒙古国专家举办奶食品制作培训班,学习30多种奶食品的制作,累计培训学生400余人次。
五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xx年6月,综合高中与旗含宝饲料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学校领导与企业负责人就职业学生实训、实验室利用等方面进行座谈。9月份,组织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到该公司饲料加工实训基地及巴彦胡舒苏木赛罕淖尔嘎查牧民苏格尔牧场实习。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旗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投入,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学生主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与盟职业教育中心竞争力不足,xx年仅招收到54名职业班学生等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投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政策宣传教育,改变家长和学生思想观念,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篇二】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xx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省、xx市和xx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及教育局、人社局等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xx职业技术学校、xx民族职业中学等职教学校,并前往xx职业技术学院考
察调研,先后召开了5场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即xx职业技术学校、xx市民族职业中学、潭头职业中学。xx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专业15个(其中“3+2”模式5年制专科专业3个),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xx市级重点专业3个;
教职工144人,其中高、中级职称教师xx人,“双师型”教师63人;
在校生1977人,校内实训基地12个。xx市民族职业中学是全省唯一的民族职业中学、xx市唯一的民族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设专业4个,教职工66人(其中中职教师37人,初中教师29人),在校生567人(其中中职生2xx人),少数民族生203人(其中中职生108人)。此外,潭头职业中学因近年初中毕业生生源数较少,目前暂未招生。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和xx市有关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精准扶贫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㈠发展有政策、重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及时出台了《关于贯彻省、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具体措施。市政府认真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责任,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办学领导小组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促进职教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不断增加财政投入,“xx”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720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补助、生均公用经费等方面予以配套落实。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培训,实行免费和补贴相结合的农民培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就业。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市有中职学校,部门和乡镇办职业技术培训,企业、行业建实训基地的三级职业教育体系。
㈡条件有改善、上规模。积极申报职业教育发展项目,大力争取各级专项资金,新(改、扩)建职教学校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3幢、实训基地12个、实训室48个,新建运动场1座,添置设备价值1000万元。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77.1%,先后选派6名职教校长外出学习深造,选派教师外出培训100多人次。立足闽东、面向全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招生工作,仅xx年就招生1017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初中段在校生比例逐年提高。
㈢办学有特色、出成效。坚持职业技术为重点,因材施教、按需育人,促进职教理念与时俱进。xx职业技术学校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和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学校;
xx市民族职业中学成为省第四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xx市模型运动科普训练基地。目前已形成以省级重点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xx市级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学前教育)为龙头,特色专业(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为支撑的专业群。遵循“崇德强能”的办学理念,“xx”以来,职业学校教师获国家级比赛奖项6人,省级比赛奖项39人次;
学生获国家级比赛二等奖2人,优秀奖1人;
获省级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4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先后与3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近年来向社会输送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毕业生4000多人,学生双证率98.22%,就业率98.16%。注重提升教学质量,xx年中职学生参加高职招考上线率xx.1%。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xx”以来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000多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㈠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中,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从目前来看,我市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法》和上级有关政策措施学习宣传不够深入,仍认为职业教育只是教育部门、职业学校的事。教育部门对社会引导不够,一些家长、学生的职业教育观念滞后。普职发展不协调,我市三所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相比普高学校仍有不足(民族职业中学甚至无法达到独立办学标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影响了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招生难度大。此外,社会力量兴办或捐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目前,社会上尚未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㈡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国务院、省和xx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市在贯彻落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不够科学。目前我市尚未制定《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十三五”教育专项发展规划》及《现代职业教育专项发展规划》《职业学校专项发展规划》等编制也相对滞后,制约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二是财政投入不足,职业教育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办学成本高于普通高中,而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国家级、省级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缺乏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投入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中职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中占比不大,一定程度也导致了职业学校设施陈旧、设备老化、闲置,高新设施设备数量不足等问题。三是职业培训缺乏统筹。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涉及人社、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政出多头、缺乏统筹,没有形成合力,不能很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效的结合,影响培训质量,也造成教育资源和公共资源浪费。
㈢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我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层次不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
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不够到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信息渠道等方面的沟通不畅,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相对封闭,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缺乏前瞻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以强带弱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
只在初中毕业生中招生,而对其他人群的职业教育需求重视不够,对教育市场开发不力;
一些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存在形式化。二是职业学校特色专业不多,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特别是没有紧密对接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及时调整和设置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等方面面临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三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学校热,企业冷”现象依然存在,主要是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和补偿激励机制,校企双方责、权、利不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这也造成我市职业学校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定单”培养等无法开展,职业教育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能力较弱。
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当前我市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是编制不足、有编不补,xx职业技术学校核编教师数为165人,目前缺编21人,xx年生师比为14.6:1(根据闽委编办〔xx〕210号文件精神,县(市)属中职学校编制按员生比13:1核定,每班再加0.3个编制),预计xx年将继续扩大。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多,专业技术课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仍有不足,与《xx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教师来源单一,新入职教师大多是学历高、技能低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无法胜任我市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难以担负起繁重的就业培训任务。同时,受人事制度限制,优质专业教师引不进、留不住,企业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或通过招聘专职任教的通道不畅,政策不优。
四、几点建议
党的xx大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xx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㈠切实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职业教育。一是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升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采取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有关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制定科学的督导制度,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普职比例、经费投入、教师待遇、学生就业等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省、xx市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通过建立“校友库”宣传成才就业实例、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组织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方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涵养“工匠精神”为出发点,在全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㈡加强宏观指导,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结合我市产业实际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尽快完成《“十三五”教育专项发展规划》及《现代职业教育专项发展规划》《职业学校专项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总体目标和上具体任务,配套发展政策和措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资金、金融信贷等多渠道筹措和增加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落实好教育
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30%的政策,足额保障生均经费和教学经费,推进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教学实训设备,提升办学条件;
制定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本投入职业学校,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格局。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以改革发展思路做好我市职业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例如,可以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xx职业技术学校、民族职业中学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寻求集团化发展,壮大职教规模;
按照“一个漏斗向下,一个阵地施训”的管理模式,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和经费,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调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的最大效益。
㈢深化职教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一是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主动对接湾坞工贸区、溪北洋新区等主体功能区划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围绕我市电机电器等传统产业和冶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尤其要注意与xx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衔接,做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示范专业;
采取“订单式教育”“定向培养”等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空间,使职业学校基本实现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有路”的办学新格局。二是职业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办学,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统筹安排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积极开展市外招生工作,努力扩大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四是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搭建有利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立交桥”,提升参加“高职单招”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五是《福建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阶段,教育部门要主动对接,尽早谋划,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进
一步促进、规范和保障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培养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㈣抓住关键环节,建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一是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我市职业学校缺编问题,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公开招聘、动态管理”的编制管理模式,拓宽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的渠道,认真组织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招聘工作。二是在职业学校人才流动和引进专业教师上研究制定较为宽泛灵活的用人政策,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放宽高工、高技退休人才兼职职教年龄限制等,同时,落实《福建省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行)》(闽教人〔xx〕118号文)精神,保障兼职教师聘请所需经费,有效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把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施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专业(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程,营造人人有课题、个个能参与的教育科研氛围;
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
【篇三】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常委会xx工作要点和委员会年初工作安排,6月7日,委员会成员在常委会副主任杨彦颖的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一)高职院校。至xx年年末全市共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分别是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举办高职教育为主,同时开展中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高职教育现开设57个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918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2万人,中职在校生1000余人,电
大、成教在册生5000余人,年均社会培训2万多人。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属民办非企业单位,学院开设高职专业27个。现有在校生1828人,教职工274人。
(二)中职学校。至xx年年末,全市具有中职学历教育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8所,围绕我市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和信息电子、生物制药等新兴战略产业,开设专业主要有:机电、电工电子、计算机、数控技术、服装、汽修、医护、农业技术、学前教育等。目前共有教职工1209人,其中专任教师数为807人。在校学生18058人,当年招生5374人,当年毕业学生7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在xx%以上。
二、我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基本做法
(一)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全国辖区的地级市中率先成立正县级的淮北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规划、指导管理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体系建设基本内容、重点工作等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出台《淮北市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出台《淮北市职业培训市级统筹实施办法》,把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政府岗位目标考核,在“三不变”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安排,各计其功”原则,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实行统筹管理。淮北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举措被教育部写入《全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期(中职)评估报告。
(二)加快职教资源整合,规模效应日益显现。一是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彻底扭转了以往我市职业教育办学空间狭小、过于分散,办学基础能力薄弱的状况。二是推动中职资源深度整合。打破隶属关系、行业、区域和所有制不同等体制性障碍,成立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三是园区二期工程扎实推进。成功申报上亿元项目资金,解决了园区建设融资问题。四是加快构建大培训工作格局。一方面通过年检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有效整合,一方面积极引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观念,发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的主力军作用。xx年,全市职业院校所承接的各级各类培训达73000多人次,是省教育厅下达25800名年度培训任务的近三倍,培训质量显著提升。
(三)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主攻方向更加明确。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属地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结对联合;
推进区域内的校校、校企深度合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一是推进“双证融通”专业试点。xx年,启动了“相城金蓝领万人行动计划”,组队参加《中国大能手》(第三季)节目启动暨技工院校联盟签约仪式,与大能手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订共建专业协议。“双证融通”专业试点工作渐次铺开。二是推进职普横向融通。组织有升学意愿的孩子参加“技能+素质”对口高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才的路径选择。濉溪县职教中心、烈山职高等对口高考本科达线率逐年升高。三是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方针,着力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助推淮北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自xx年以来,连续五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营造了“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人人可学”的终身学习氛围。
(四)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产教融合逐步深化。据统计,目前我市开展校企合作的规上企业有29家,与我市职业院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市内外知名企业有35家,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启动“现代学徒制”和“工学一体”试点工作。xx年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濉溪县职教中心、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同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入选安徽省中职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库。二是实行“订单”、“冠名”式培养。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淮北卫校先后与相邦科技复合材料、华润金蟾药业、淮北辉克药业、淮北静安养亲苑、长治电子、京信电子等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市职教办先后组织382名职业院校学生到安徽京信电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既满足了院校自身办学需要,又及时解决了企业季节性招工难用工荒的难题。三是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先后将安徽金龙机电、苏州颐高电子商务、苏州明特佳电子等企业生产线引进
校园,探索出校企共建“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四是主动服务淮北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xx%以上,其中淮北籍中职毕业生本土就业率高达80.06%,就业质量持续向好,职业院校生已成为支撑我市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五)抓住关键环节,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xx年,指导职业院校实施管理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教育教学四项改革,焕发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校企共建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推动杨杰、方国胜等一批技工大师工作室进驻校园。三是优化专业设置。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引导职业院校增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产业急需的专业,减少或取消人才饱和、就业率低的专业。四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先后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xx视野教育集团、上海曙光集团先后联合开办高铁乘务、淘宝商务等专业。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北京中航天使教育集团、天路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空中乘务、机场地勤、无人机驾驶等专业。烈山职教中心和扬州生活科技学校联合开办“中式面点”和烹饪专业。朔里职高与广东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以“专业+行业+企业”的模式达成专业联合办学协议。开启中外合作。xx年4月,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采用“2+2+2”模式,与美中商学院达成合作办学协议,秋季即可招生。
(六)以“三赛”为抓手,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展信息化校本培训,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xx年,淮北工业学校跻身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行列,全省仅有2所中职学校入选。参加全省、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连续多年披金摘银。xx年,我市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决赛,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14个,获奖率位居全省各市首位。抓职业技能竞赛,建立完善市、县(区)、校三级竞赛制度,淮
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成功入选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竞赛点,并连续两年成功承办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目前正全力争创全国职业院校大赛基地。
三、存在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
(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以学历为门槛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现象,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尚没有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目前,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结构、层次类型不够合理,个别专业存在重复建设、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县区职教中心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县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未达到国家办学基本标准。目前,相山区职教中心“有名无实”,空留一块牌子;
杜集区和烈山区职教中心在校生人数不足300人,办学定位不够清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编制管理、收入分配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流动仍有障碍,“双师型”教师总量不足、素质不高、激励政策不够。一是一些学校存在着结构性“缺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行政人员、文化课教师等比例偏大、专业课教师严重短缺等结构性矛盾。二是管理人员匮乏:目前市职教办党组尚未成立,工业学校中层班子已近四年没有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整合后市编办定位为全额拨款的职业单位,但财政一直没有兑现,一校之中人员存
在着几种不同性质的编制,不仅加大了学校运行困难,而且不利于学校发展稳定。
(五)生源减少,中职招生困难。根据安徽省人口普查资料,未来几年全省适龄人口将迅速减少,职业教育生源将受到直接影响。xx年淮北市教育事业统计初中毕业生20763人,实际参加中考报名17314人,流失3449人,流失率16.61%。按照省教育厅规定要求,应以实际参加中考人数进行分配职普比指标。但实际上,今年普通高中计划总数为13983人,剩余3331人,形势异常严峻。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招生、就业政策时,应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职普比大体相当(4.7/5.3)的要求,促进生源向职业院校的流动,为职业教育争取发展空间。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质量兴国”、“质量强市”的重要基础,大批优质职高技能人才,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撑。必须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引导,形成合力,使我市职业教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企业及广大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市级统筹,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构建全市统筹、分级办学、专业错位设置、差异发展、资源共享的“大职教”格局。完善行业指导制度,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的联动机制。依托农业、加工制造、电子信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政府部门、校企间的多边合作。支持县区按照“一县(区)一特色”的原则,依托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做大做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三)稳定中职招生规模。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统筹高中阶段招生,严格执行省政府岗位目标考核职普比大体相当(4.7:5.3)的要求。
(四)强化质量保障。加快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构建校内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学
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全市各职业院校发布年度质量报告。
(五)强化经费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达标。落实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生均拨款制度,不断提高财政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篇四】
去年xx人大常委会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我区职业教育情况开展专题询问。xx党委书记、xx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参加了专题询问联组会议,在会上对我区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指示并提出了相关要求。为了落实彭清华书记的指示要求,跟踪检查xx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xx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xx人民政府关于我区职业教育情况的报告。为做好审议前的准备工作,xx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由xx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荣仕星任组长,成员由xx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组成人员、部分xx人大代表等组成。并邀请xx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同志参加。4月12-16日,调研组前往xx等设区的市和xx等部分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座谈,深入职业教育中心、职教园区、技工学校等地了解情况;
4月19日,召开会议听取xx发展改革委、工信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农业厅、扶贫办等8个部门关于近年来我区职业教育情况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xx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帮助下,xx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全区共有高等职业院校34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院校2所,国家骨干院校3所,xx级示范性院校12所,xx级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3所。具有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328所(其中技工学校48所),其中立项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2所、xx示范特色学校70所,技工院校中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3所,xx重点技工学校15所,高级技工学校11所。高等职业院校覆盖了14个设区市中的11个,中等职业学校布局
已实现市、县区域全覆盖。xx年,高等职业院校招生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4%;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3.33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在全国排名位于前列。全区每年组织各类职业培训40万人次以上。至xx年,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0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xx.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3%。
(一)近年来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xx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列入了我区“十三五”规划,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xx先后召开了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区县级中专综合改革现场会,部署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工作。xx制订并出台《xx壮族xx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xx壮族xx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xx-20xx)》、《xx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等30多个政策文件,就我区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方向、目标任务、改革重点等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人才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1)积极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立交桥。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职业教育走向了横向融通,纵向贯通。xx年全区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生4万多人,占当年中职毕业生近25%,普通本科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1800多人,占当年中职毕业生近2%。高职学生升入本科就读6000多人,占当年高职毕业生近6%。
(2)职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包括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培训和专项培训等。xx年xx参加职业培训人数34万人次以上,其中取得证书人数32万人次以上。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均有机会接受一次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业至少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有机会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同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目前,我区已形成“学校企业培育,第三方技能鉴定机构鉴定、人社部门核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培鉴分离”制度既保障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公平公正,又不断提升了职业培训质量。
3.职教改革不断深化
(1)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区加大改革力度,力求解决xx职业教育总体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中职以设区市为主,高职以行业和市为主,巩固先发展地区,扶持后发展地区,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2)实施投入机制改革。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院校经费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正在建立和完善。制订并出台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同时,结合xx高校投入机制改革政策,建立生均拨款考核和奖补制度。
(3)实施中职机构编制改革。大力推进中职院校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编制机制,推行非实名编制,满足学校因办学规模、专业方向调整等变化对教职工人员结构的不同要求,妥善解决部分学校急需的实训教师难以进入学校任教的问题,不断提高优秀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4)实施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整体提升县级中专办学水平,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区县级中专办学规模有较大突破。xx年县级中专全日制招生4.3万人,比xx年增长12%,比实施改革前增长26%,占全区中职全日制招生总数的24%。
4.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1)大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规范顶岗实习管理。鼓励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教育教学。经过改革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区职业院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近三年来,全区职业院校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0项,二等奖111项。获中职“文明风采”一等奖371项,二等奖1447项,整体排名居西部地区前列、全国中上水平。
(2)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指导职业教育的作用。成立xx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15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专家团队对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5.职业教育开放合作不断扩大
围绕xx“走出去”战略,持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持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xx-xx年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东盟国家参展职业院校达到74所,xx和东盟各国近20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是深化与香港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xx与香港共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中心落户xx职业技术学院,促进xx与香港的职业教育学生交流、师资培养培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三是实施“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行动。xx年8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上汽通用五菱大力支持柳铁职院在印尼设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为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建设和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服务。
(二)落实专题询问问题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xx人民政府十分重视xx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问题,并认真组织研究办理。
1.职教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一方面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实体经济相关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推动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目前,共设置393个高职专业和247个中职专业,覆盖一、二、三产业。二是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对接我区“两区一带”发展战略,逐步
建立区域间专业发展协同机制,初步形成与国家、xx战略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专业设置已覆盖中职18个专业大类,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三是主动对接xx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规划建设约500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目前立项建设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350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27个。
2.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完善,财政有序投入的规定进一步明确。xx年,全区职业教育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到78.65亿元,比xx年的47.4亿元,增加31.25亿元,增长65.93%,高于同期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47%。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对项目资金属于同类的进行资金合并,充分发挥企事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促进职业培训中的作用。xx年筹措中央和xx本级专项资金36.64亿元,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发展10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环节。
3.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贯彻落实《xx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多种校企合作新模式。全区建成优质职教集团27个,参与学校和单位达1000多家,覆盖了全区职业院校近80%。
4.现代服务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应用不断加大
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计划,组织开展农民电商业务培训,加大民族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xx国际商贸人才小高地和国家商务部“人才强商”基地的优势,以商务厅属中职学校“巾帼励志班”为平台,依托xx市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支持一批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员培训,持续助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5.服务扶贫攻坚能力明显增强
出台了《xx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整合教育资助和扶贫培训资源,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进行无缝连接,建立教育精准资助工作机制。xx年,全
区累计投入职业教育学生资助11.62亿元,资助学生达53.09万人次。
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有了新进展
xx相关部门和地市、农业院校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发挥涉农高校、农业职业院校骨干作用,联合共建职业农民学院,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载体。目前,我区已有6所职业农民学院挂牌成立,其中xx玉林职业农民学院是全国首所职业农民学院。同时,按照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要素集成化、生产标准化、特色产业化的要求,落实了每个涉农县(市、区)建设1个xx级或市级“xx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一批能创新、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区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属于薄弱环节。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
(一)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1.有些部门对职教工作重视不够
有些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当前高考及中考的考试招生制度尚未完善,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普通学校之后,“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仍很突出。加上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职业学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报考普通学校无望才会选择职业院校。家长望子成龙,孩子好高骛远,这就造成家长不想让孩子读职校,学生不愿意读职校。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较为简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也影响了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2.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偏见
虽然在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中,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现实中,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劳动光荣观念还未树立。“重管理,轻劳动”,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制定不切实际的用工门槛和歧视
性的工资分配制度。再者,虽然产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但由于产品质量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计较产品质量宁愿选择缺乏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另外,唯学历倾向的用人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技能型劳动者晋升渠道不畅。这些对技能型劳动者的不公正待遇,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新闻媒体宣传不够
新闻媒体、文学艺术创作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缺乏对劳动者应有的关注度,尚未能起到很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职教资源布局不合理
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城乡布局有待优化。一是职业院校区域发展不均衡。目前xx独立设置的34所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xx、柳州和桂林,xx、玉林、贺州等地还没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二是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缺少统筹指导,没有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因而部分专业重复设置和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大众学科泛滥,特色专业不“特”,优势专业不“优”,造成部分专业缺乏吸引力,学校资源闲置。三是较多县级中专招生困难,生源数量不足,生源质量偏低,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
(三)职教师资质量有待提高
1.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xx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师比为20.47∶1,我区中职学校的生师比为36.5∶1;
全国高职院校生师比为18∶1,我区高职院校生师比为23∶1,我区与国家平均水平比较差距较大。
2.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xx年,我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1.46%,我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38%,与我区职教发展文件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60%的要求差距较大。高职专任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约为26.3%,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为
42.31%,中职专任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比例约为17.6%,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为8.6%,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较低。
3.专业教师“流入”渠道不畅,高技能教师缺乏
由于编制、职称、转岗等政策存在障碍,影响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
4.教师待遇和激励机制缺乏吸引力
职业院校教师待遇不高,对高技能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核定标准偏低,控制偏紧,不能形成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老教师退休多,新教师进不来,造成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逐年减少。xx年,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同比减少500人,降幅为4.31%,教职工同比减少747人,降幅为4.53%;
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同比减少266人,降幅为1.30%,教职工同比减少742人,降幅2.63%。
(四)职教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xx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财政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xx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幅度有一定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民族地区水平相比较差距较大。xx年,xx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平均值为6978.7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9128.83元低,在少数民族xx排名倒数第一。xx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平均值为2901.2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680.83元低,在少数民族xx排名倒数第一。
2.部分学校实训设施和实验设备落后
部分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设备设施仍为第一轮职教攻坚期间购置,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与当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差甚远,制约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职校负债问题突出,部分职校基本办学条件较差
部分职校历史欠债较重,特别是由普通中专合并升格而成的部分高职院校基础设备贷款债务较大。截止xx年,xx20所公办高职共有债
务12.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1.8亿元。学校的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办学规模有限,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
(五)职业培训缺乏统筹
目前,我区的职业培训涉及人社、财政、农业、林业、科技、扶贫、移民、妇联、团委、残联等多个领域和部门,除人社部门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外,还有区党委组织部开展的农村党员技能大培训、团区委开展的青年职业技能大培训、区妇联开展的xx妇女技能培训、农业厅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呈现“政策不统一、部门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的状态。由于政出多头、缺乏统筹,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部分经费审批重复、部分项目重复、部分培训对象交叉,出现“政策累加、优惠累加”的现象,使得部分人群能重复享受多项补贴,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和公共资源浪费。
(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有待加强
1.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当前,学历证书由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学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由人社部门颁发。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没有得到授权,不能直接授予学生职业资格证,特别是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认证,目前没有职业院校得到授权,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不能及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影响毕业生求职与就业。
2.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实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业资格证书由人社部门授权学校组织考试或直接组织考试,需要收取一定费用,增加了学生家长的负担,降低家长的认可度,影响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七)部分政策措施难以落地
1.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部分市县难以落实
xx年xx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规定xx直属、市属(含城区)、县属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700元、600元、500元,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市县难以落实。
2.“非实名制”编制政策,部分市县落实不到位
xx年xx出台了中职学校“非实名制”编制政策,“非实名制”数可以占学校人员总数的30%左右,用于聘请满足学校灵活办学需要的专任教师。在区直中职学校这一政策落实得比较好,但在部分市县尚未落实到位。主要原因是财政安排工作的工资补贴标准较低,难以聘请到社会上优秀的技术能人,有的市县非实名编形同虚设。
三、意见和建议
我区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加快教育发展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劳动者技能教育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工作。通过近几年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还有相当数量初中毕业生没有继续学校教育,就读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数量比例离“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我区应当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总量上扩大,在结构上优化,在质量上提高。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1.提高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职教氛围
全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发展地方产业的有力支撑。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展示我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做法。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宣传我区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提倡“工匠精神”,树立职业英雄
要更好地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劳动者最光荣”、“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环境,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职业英雄,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增强技能人才对青年和学生的吸引力,提升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3.制定倾斜的就业政策,促进职教长远发展
打破“重管理、轻劳动”不切实际的用工门槛和歧视性的工资分配制度。对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的重要岗位在招工考试时,应当设立必须经历职业教育的条件门槛。劳动技能型人才在工资待遇、岗位晋升等方面都应要求有职教经历。要切实制定倾斜职业教育的就业政策,促进职教长远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优化职教资源布局
1.深化职教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将职业教育融入全区经济社会战略大局统筹发展。根据xx主体功能区划,积极对接xx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等主体功能区划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教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
2.优化职教资源布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要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职教资源布局和专业结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改革发展思路做好职业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例如,可以以市为单位,根据需要把部分县级中专合并办成基于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集团。要把职业教育同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瞄准重点产业,对应我区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新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专业。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以职业院校为龙头的培训基地。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产业支撑作用,探索建成区域互补、优势共享、适应市场、满足需求的职业教育格局。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要按编制标准及时给职业院校核定编制,尽快启动新一轮的职业学校编制核定工作,落实非实名制政策。把非实名制政策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将非实名制工资待遇转化为用于聘请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报酬,有效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要
改进教师招聘管理办法,专门制定中职学校教师招聘办法,落实高职学校教师招聘管理自主权,在职业学校人才流动和引进专业教师上要给予较为宽泛灵活的用人政策。如放宽企业或差额拨款单位人员进入职业学校的规定等等。三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给予职业学校更加灵活更明确更利于操作的工资绩效制度。职业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所获收入应明确一定比例提成用于奖励相关教师。四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材料损耗大,对实习实训设备要求高,人均教育费用一般要高出普通教育1-3倍。建议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解决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继续建设中高职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项目,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降低贫困地区承担高职学生生均拨款经费比例,避免这些地方学校因财政困难造成拨款无法到位,造成职业教育与其它地区差距更大局面。
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研究制定鼓励社会投资职业教育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吸引社会投资,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打造多元化职业教育投资格局。
(五)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职业培训改革
1.加强工作协调,统筹职业培训资源
开展全区职业培训资源整合工作,由xx人民政府牵头,xx党委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教育厅、农业厅、科技厅、扶贫办、移民局、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等部门联合参与,财政、人社部门具体落实,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等方式,切实改变部分经费审批重复、部分培训项目重复、部分培训对象交叉的现状,实现全区职业培训工作“一站式”管理,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培训体系化建设。
2.转政府职能,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将培训项目、资金下放到职业院校,使职业培训集中在职业学校进行。
3.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职业培训的考核评价,逐步引入社会、企业、行业等综合考核评价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六)进一步做好协调,加强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严格按照国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要求,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加强主管部门工作衔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七)进一步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国家和xx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文件,各地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细化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院校管理各项工作的工作效能,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篇五】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和前几年的低谷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机遇。能否把握这个机遇,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出株洲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20xx年3月中上旬,我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特别是城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考察了4所高职学院和城区7所中职学校(其中技工学校3所,民办职校2所)和个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了4次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教师代表和1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向全市34所职业院校发放了调查表,就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历史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洲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比较明显,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过几次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38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排名全省第二。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从区域来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市)各19所。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总数的65.8%。(见表一)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如xx铁道职院、xx铁路科技职院、市职院、市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株洲汽齿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xx化工职院、xx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业合作。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业报酬,免费入学,减轻了贫困学生家
庭学习负担,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之一。
(二)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20xx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1907人,较上世纪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达2.8万人,增加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7067人,增加1.1万人,在校生5.1万人,增加0.4万人。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高等职业学院由“九五”期间的1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职学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了。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xx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xx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20xx年,xx铁道职院又以雄厚的实力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xx省仅2所)。xx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xx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xx省商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xx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株洲由7000人的小镇崛起成78万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职业教育挥写了浓重的一笔,全市各级各类企业活跃的一批骨干大部分来自我市职业院校。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坚持“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深化改革,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近三年,每年都有一万多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管理一线。据统计,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
都在xx%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3%。(见表二)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类、化工类、机加工类专业供不应求,学生在毕业期间就可拿到800—1000元实习工资。特别是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学生96%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少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部分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不仅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的几年后带回了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市“不冒烟的工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条件受到限制,特别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造成潜在危机。
(一)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一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分属劳动、农业、扶贫办等部门,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二是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恶性竞争,建设重复浪费,没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三是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校企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校企合作推动难度较大。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数量多,质量差,亟需调整。
(二)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大部分学校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投入的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学校主要依靠
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据统计,近三年我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72%和59%(见表三、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负债运行。目前全市职业院校负债总额2.7亿元(不含xx铁路科技职院、xx化工职院和市技师学院搬迁费用),其中中职学校负债4910万元,高职院校负债2.2亿元。二是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没有落实。三是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没有很好落实。目前财政投入学校的人头经费也没按编制拨足,学校利用缺编指标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获取经费渠道单一,学校贷款困难,造血功能不强。
(三)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字,目前全市共有中级以上技工98xx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37.42%,还不到工人总数的一半。在高级技能人员中,高级工1839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6.xx%;技师185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69%;高级技师15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06%。技工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市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做强做优,铸造职业教育名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资源。
(一)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
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目前我市正面临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提出到20xx年要把株洲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撑,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打造特大城市,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彻底摒弃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业教育要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支持。一是要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适当降低中职生的学费标准。目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下阶层,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降低学费标准,保证与普高学生学费标准大体相当,可以保证更多学子的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学技术。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统筹职教经费管理,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目前,一方面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经费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如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阳光工程”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
训经费。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其费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二是统筹管理职业专项经费。建议政府从20xx起每年预算内安排900万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实习基地、重点专业和师资培训。三统筹落实政策经费。落实好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任何部门不得挤占;落实好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四是率先制定出台我市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任务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五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配套经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将实施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国家启动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xx省也将投入2.5亿资金建设3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20个省级重点实习基地。我市要围绕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和资源共享的一流实训基地,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打造株洲职业教育名牌。此外,市财政还应按照各校应有教师编制,将人头经费足额拨付到校,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
3、统筹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名牌学校需要名牌专业支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4、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发布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建议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督政与督学结合起来,推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在各地的贯彻落实。二是实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就业率、就业质量、可持续就业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以是否能有效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来评价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地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公开学校指导思想、就业率、就业质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弓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三是全面评估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高峰期的产物,为满足应届初中毕业生求学的要求发挥了作用,但大多数民办职校没有校园,缺乏师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发展前途径堪忧。因此,调整民办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民办职业教育申办资格,鼓励和支持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对现有民办职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凡不具备发展条件要停办,或与公办职业院校合并,以确保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努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协调并进。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人事改革制度。在确定和支持1—3家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建立绿
色通道,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好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二是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面轻视技能的做法,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有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建议人大、政协对此加强监督检查。三是要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扭转追求高学历、鄙夷职业技术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的根本性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提高新聘中职、高职生的月薪指导价位,吸引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建立奖励制度,对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给以奖励。在劳动工资、奖励等制度政策上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四是加大宣传国义,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倾情奉献和不断进取的人和事,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是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要选择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打造株洲职业教育“联合舰队”。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高峰期过去,职业院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
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第二篇: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关于肇州县职业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肇州县教育局
2012年4月22日
按照市局《关于开展职业教育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了解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教育局成立调研组对我县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肇州县职教中心是一所集职业高中教育、中等学历教育、成人本专科函授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5.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2012年有7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83人。职教中心现有教职员工127人,专任教师103人、大学本科80人,高级教师42人、具有双师型教师16人。专任教师能够胜任自己所教专业和技能需求。几年以来,职教中心先后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授予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优秀教学点’?、?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并多次受到省市县人事、教育、劳动等闭门的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省农民科技
培训星火学校。
(一)专业设置情况
职教中心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依据就业前景进行专业设臵。停办就业前景暗淡,从业待遇低,用人市场少,专业与对口升学不能对接,满足不了学生高层次就业需要的专业。鉴于上述原因,职教中心面向第三产业开设和发展:焊接技术、电子电工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学前教育,工艺美术等专业。焊接、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口升学前景好,职教中心教1学设备和师资配备强,也是近几年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汽车维修专业是学校近年和今后几年重点发展的专业。
(二)成人教育与培训情况
我县职教中心与绥化卫校开展联合办学模式,开设护理专业、现有学生75人。成人电大开展本专科教育共10多个专业,已累计为社会输送3000余名人才。近几年来我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雨露工程?培训、?再就业?培训、?双百工程?培训、女职工培训、继续教育等培训任务。从建校至今培训人数达3万人次。技工学校与各级政府、教育、劳动等部门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现已进行农民工、乡村医生、劳动监察等多种类型培训,几年来共培训5000人,为我县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才。今年并成功为200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木工、瓦工、钢筋工、砌筑工等专业技能认证工作。肇州是农业县,?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棚菜、育种、林果、畜牧业确定为发展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职教中心将开设棚室栽培等涉农专业,为肇州县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职教中心现有电焊、美容美发、电工电子等实习实训基地4个,其中电焊实习基地可容纳80人进行实习。
(三)教育教学情况
多年来,职教中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文化课教学为基础,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抓住专业技能训练和对口高职升学两个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搭建立体化联合办学网络,实现了?招生、培训、实习、专业人才交流?一
体化,为学生开辟了优质就业、高职升学、自主创业的成才渠道。
职教中心注重加强德育工作。树立了德育为首的观念和意识,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比较完备,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措施得力,重视班主任队伍的校本培训,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德育系列活动。
(四)招生就业情况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及广大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调动家长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就是现身说法,让他们能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要多树立通过职高教育考入大学、通过职业教育就业前景就好、通过培训就能致富并能带动一方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些典型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家庭愿意将子女送入我校就读;让更多的外出打工返乡人员愿意来职教中心接受职业培训;让更多学业成绩偏低的学生来职教中心寻找最好求学出路。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职教中心将5月份定为?职教宣传月?,对职业教育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组织编写了《致全县初中毕业生的一封公开信》、《致毕业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等宣传材料,深入全县初中学校,在全县初中毕业生中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结合典型生动的实例,让学生认识读职业学校同样前途光明。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墙体广告、宣传标语等进行宣传,为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突出。从社会层面看,?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认为职校招录的学生
都是?淘汰生?,用升学率评判职校,用能否考上大学来衡量学生,忽视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执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从学校层面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情况较为突出,专业教师难招聘,实训操作无设备,学生厌学,老师烦教,忽视了职业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特性;从家长层面看,?重学历,轻技能?现象相当普遍,认为读职校低人一等,读高校让人高看,职校毕业生是打工
仔,高校毕业当干部,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读大学,其结果大学没考上,职校不愿读,没有任何技能就去打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才之路。
二是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奇缺。我县职校专职教师大多数是由基础文化课教学和普高转行而来,有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或?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从普高转行的老师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学模式,实习指导教师高校分不来,社会聘请实训指导教师又没有教师资格证,职校仍延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技能,毕业生仍是普通的打工仔。因此,职校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奇缺,严重地影响了技能教学质量、职校生源、实用型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特色不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缺品牌。我县职教中心所设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教学成本低,不需任何实训设备的专业,有实训设备的只有电焊专业。因此,学校没特色,专业缺品牌,学生无专长,毕业生就业只能当普工,不能当技工,更谈不上当技师。如教学成本相对较高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量大,劳动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强,毕业生每月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一个机电专业的车、刨、钻、镗、铣、钳、电焊、氩孤焊等
工种的毕业生,只要精通上述1-2门专业技能,就可享用终身。但因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实训设备而没有开设,或开设得不完全。
四是招生不规范,有偿招生严重。中职招生管理不够规范,招生计划、学籍档案管理规定执行不严。有偿招生现象突出。我县每年有初中毕业生约2300人,除普高招收1400人外,大部分被招生贩子以每生200元-800元不等的价位招收到外地就读,导致我县职教中心生源?吃不饱?。
五是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前几年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欠帐太多,办学条件较差缺少实验场地、实训设备不足。其它无实训设备的专业只能进行理论教育,在没有实训设备和没有投入的前提下,要办好职业学校是困难的的。
三、几点建议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保障资金投入。抢抓当前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批专业人才这一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极寻求国家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争引项目、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市场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投入、企业合作、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回报等形式,盘活资金来源,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学校规划目标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进行科学规划调整,形成电子电工、汽车维修、电焊
等专业体系。按照骨干专业评估标准,进一步规范建设和管理,使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工等专业达到骨干专业标准。充分发挥骨干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学校各专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加快教师队伍培养步伐,深化名师工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坚定、作风端正、乐于奉献、业务过硬、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培训制度,提高教师跨学科、跨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提高教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实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制度,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自己的名牌教师队伍。
(四)深化办学体制和模式改革,增强办学活力。积极探索校校联合、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机制,从制度上探索职业教育企业化管理理念,探索开放办学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联合办学的辐射面,提高联合办学的层次,在充分挖掘本地优质生源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域的联系,扩大招生规模,开展师资交流。
第三篇:职业教育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中高等职业教育部分
在国家层面上,“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一五”期间,一个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1、普通高校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模式
普通高校发展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归口管理,成立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或者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典型的高校有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另一种是成立学校层面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典型的高校有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2、我校发展职业教育的优势
我校在开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具有特定的优势:社会知名度较高,在省内外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社会所认可;具有师资上的优势,我校拥有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具有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才;教学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好,多年的校园建设和投入使我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基础设施;拥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3、构建我校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
鉴于我校职业学历教育的空白,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甄选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的办学场地和相当的师资、管理队伍以及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和生活设施的中职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签订协议,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我校作为办学主体,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中专、大专两段教育,中专段为中职教育,大专段为成人专科教育,专业与中专段相同或相近;中专段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大专段学习形式为脱产或半脱产;中专段教育在中职学校进行,由中职学校负责,我校定期进行检查;大专段教育主要在我校进行,其中实践
教学部分在中职学校进行,我校协助中职学校实施教学。完成中专段教育的学生可获得由中职学校颁发的中专毕业证,可选择就业或进入成教专科段学习;对参加成人高考取得学籍且完成大专段课程学习的学生可获得我校颁发的成教专科毕业证。
利用我校原有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继续开拓我校各类职业培训的宽路子。
第四篇: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贯彻
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计划安排,2010年5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县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安徽省职业教育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县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实地走访了县职高、杨桥职高和长青技校;组织召开了由县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财政局、政府办公室等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调研组成员分头听取了用人单位以及就业学生等方面的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开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其中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县职高),市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一般职业学校6所。中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类、农林类、机电类、电子类、服装类、宾馆服务类、机械制造加工类、艺术类、家电维修类等二十多个专业。在校学生1677人,教师242人。全县共有民办职业培训学校26所,其中县级就业训练中心1个,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18个,在校生6000余人。
1、职教工作得到重视,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县政府以及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做了大量工作。县政府于2005年召开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小组,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
振兴职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逐步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2、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县政府进一步健全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从2006年开始,设立了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项目,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并做到逐年增长。二是职业教育教学条件、实习设备有了改善。县职高现有教学用计算机300台,各类实训设备343台/套,实验、实训自开率达96%。县职高还在谭棚建立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学校拥有的教学、实习设备基本能够满足需要。杨桥职高投资360万元实训建设项目即将完工,160万配套实训设施正在实施招标采购。项目完全实施后能基本满足教育、实验、实训需求。经过政府投资和学校努力,各类职业学校配有大小实习实训室30个(间)。
3、国家助学政策得到落实。政府协调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时将助学金发放到学生手中。今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925人享受了国家助学金。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补助工作,农民工技能培训规模逐年扩大,由2004年以前的2000人左
右发展到现在的每年上万人。
4、办学规模有所扩展。在办学数量上,职业学校由3所增加了9所,与普通高中持平。民办职业学校增加3所,初步形成了公办、民办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格局。在办学上,全县9所职业学校有7所学校实施了联合办学或校企合作办学,办学渠道不断拓宽。全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有了提升。
二、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一是社会认同率不高导致招生难。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突出,导致职业学校招生难。2010年,长官职高、吕寨职高、张集职高三所学校高一在校学生都只有11人,高二在校学生都不超20人,有的只有几名学生。二是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措施不够有力。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乏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的需求仍不相适应。
2、经费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尚未建立。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我县职业学校都是从普通中学改制过来的,存在先天不足,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和实训设施都很短缺,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制度的保障,各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没有充分发挥。
3、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是职业教育统筹协调不到位。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农广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等分别隶属于教育、劳动、农办、经贸等不同部门,相互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滞后。
二、职教资源整合不到位。长期存在专业设置重复、招生矛盾冲突等问题,学校要求整合呼声强烈。
4、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一是师资队伍远不能适应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数原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绝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有许多中职学校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二是培训不到位。三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力。学校从企业和社会招聘具有相应学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的政策落实难度大。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录用、职称评聘基本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缺乏倾斜扶持。
5、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目前,多数中小企业招收、录用职工没有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相关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不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地位不明显。
三、进一步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职教大省的战略决策。县委书记、人大主任朱爱民在今年“两会”期间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时提出:
“工业立县、商贸强县、人才兴县”战略,强调只要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就能把人多的问题和包袱变为别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和财富。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上新水平。一年来,通过工
业强县战略,我县工业经济呈高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一批工业项目相继建设投产,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剧了我县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实用人才的主要渠道和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就业、增加收入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形成全社会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县政府要合理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包括学校布局、事业规模、发展目标等,形成职业教育快速有序发展的局面。
(二)高起点建设县职教中心。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的要求,我省把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纳入“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我县应尽快抓住这次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按照“政府统筹,整合资源,集中建设”指导思想,发挥县级政府的统筹职能,打破中专、职高、技校、农广校、党校等教育类别和部门、行业界限,通过合并、联办、共建、划转等方式,实现全县辖区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的整
合,集中力量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中心。把劳动保障局承担的劳务输出培训,农委承担的“阳光工程”培训,人事局承担的公务员培训,安监局承担的安全生产培训,技术监督局承担的特殊工种培训等所有行业培训项目,都集中整合到职教中心;各部门年初上报培训计划,县政府统一审批,由职教中心具体承办。借鉴外地创办职教中心的成功经验,大胆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创新学校经营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与市场的充分接轨,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县职业教育有一个大的飞跃。
(三)加大投入,切实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一是依法保障财政投入。二是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足额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并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三是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
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充分利用金融、税收、企业和社会捐助等手段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四)完善政策,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素质。一是财政部门要依法将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预算,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切实保障。二是要完善落实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的政策。三是要抓紧制定有利于职业教
育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政策,对承担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和学习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资金补助。
(五)深化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一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二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三是积极推进“三段式”办学模式试点工作,立足培养适应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四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要集中财力、物力,加快县级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以解决职业学校实训资源缺乏的困难,为职业学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提供公共平台。五是要抓紧制定完善就业准入政策,确保用人单位招录职工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县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组二0一0年六月
第五篇: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重庆市永川区职业教育中心调研报告
2010年6月8日,应职业技术教育学老师教学安排,我们小组一行四人来到了永川职业教育中心进行专业调研。主要从该校的专业设臵、师资队伍、教学实训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简短调研。
一、总体印象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位于重庆职业教育基地腹心地带,始建于1949年,前期由一所普通中学与一所职业中学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教育管理严谨,交通条件方便,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这次调研,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感触是,中职学校的老师对学生培养工作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专业
知识、动手能力这方面的培养,他们为该校学生培养工作付出大量的心血,功不可没。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这些年来,中职学校和生源学校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因此有些方面产生了一些误解和隔阂。时至今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也有所改变,越来越趋向于务实。
据该校教务处主任张主任介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3人,在校生4000余人。学校开设有机电类、电子类、艺术类、计算机类共11个专业。建有机械厂、制衣厂、晋江亿盛服装培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实训基地、电子实训基地等38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有校园宽带网,教师现代办公系统,广播系统,电视系统,双向教学监控系统。为增强学生技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学校特色专业
永川职教中心坚持“特色铸品牌,和谐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了机电、服装、电子三大类骨干示范专业,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专业特色和“校企结合、校校联合”的办学特色,正在为创建国家级
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阔步前进。
1.机电类专业
据张主任介绍,该校现在正大力发展机电类专业,该专业现居该校骨干专业之首,学校现今拥有大量先进教学实验设备,为该专业建立优良的教学后盾。但因其作为主要发展专业,除了要求教授该专业课程的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说对老师的录用要求甚高。正因为如此,现在该专业的师资相当缺乏,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学校前期采取的方法是将电子类科目的老师,经过保送培训,再转为教机电类专业的老师。现今采取的措施是,在重庆各高校进行广泛招聘,从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公招了数名机电类教师,但机电类教师在职教中心仍是相当缺乏,这为我们职教师资专业的学生敲了一个警钟,也为学生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2.服装专业
该校服装专业位居全市高职服装专业排名之首,在每年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服装设计多次荣获一等奖,和团体奖,并且还承办了2009年技能大赛服装设计比赛。该专业有很好的教学设备、教学实训基地、专业老师,但作为专业的服装设计老师还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规划。所以也给该专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学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特别是与晋江亿盛服装培训中心的长年合作,让在读学生提前接受到企业培训,毕业后可直接转向异省工作,而且实训基地会派专业的师傅到校亲自指导学生,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实训知识与经验。
3.电子类专业
电子类专业作为该校的第三大主干专业,其师资力量显然是也是比较好的,本科学历及以上的教师虽然少,该校的大多数教师是高职毕业再通过培训然后到校任教,虽然他们只具有专科学历,但他们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能让学生学得更多的实际动手知识,后期学校正准备购进一批新的教学设备,使教学基础设施逐渐增强。
三、学生学习管理
1.高考升学
该校升学率较高的是建筑、财会专业。在职教师资升学方面,该校感到较为无奈,因往届的学生,仅用两年的时间来准备升学,导致升学率一直未能有所突破,从2010年起学校已经将高考升学班的教学时间改为三年制,希望以此提供给有意向升学的学生们更充裕的时间,学校对后期升学率的提升抱有信心。
2.成绩管理
该校的学生成绩仍以教委指导为主,主要是由统考科目以及技能课成级组成。统考科目成绩是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的总和,六十分为合格,不合格的同学实施补考制度,强化学生学习自学性。技能课成绩根据该专业的老师以优、良、中、差等级来评定。
3.技能培训
“不要说你学了什么,要说你会做什么。”这是该校生产实训车
间的一条标语,该校的专业技能实训在高一第一学期占学期的教学总课时的50%,第二学期占教学总课时的60%,到高二时占每学期占教学总课时的70%,并且学校有许多教学实训基地,如服装厂、机电车间,为学生的技能提供了许多发展空间。由此可见,中职学校除了在文化课方面继续教育之外,更看重学生技能培训。
四、学校招聘教师的要求
最后,我们从职教师资类学生的主要特点,向张主任提出了一个关于该校招聘教师的相关要求的问题,张主任说:
1.应当具良好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足够的经验及深厚的潜力;
2.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
3.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4.应当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有能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5.应当思维活跃、工作积极主动。
这次调研,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通过与接待我们的教务处主任的交流,我们了解到该校乃至整个永川区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并不缺乏,在前三四年,该校就已经招聘到了许多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而且近几年并未有再招聘该专业教师的打算。总的来说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中职学校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最为缺乏的主要有机电类、电子类、服装类的专业教师,我想这一现状能给我们职教师资学生的培养作出一定的调整,以满足社会需要出发,才能根本的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另外,从该校了解到,作为重庆职教城的永川,期后期发展不可估量,但现今的永川其80%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机电专业上,教师十分缺乏,教学设备陈旧,甚至是部分学校没有教学设备,作为重庆市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在教学设备、经费等条件的允许下,我想应该为自己以后的培训发展方向作出规划,让职教事业得到长足进步。让职教城的后期越来越有特色。
篇八: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
导语】调研报告的核?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以下是整理的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模板,欢迎阅读!1.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模板
“经济要发展,?才是保障”,?才的“引、培、借”中,职业教育和?才培养是提?劳动者素质、获得?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段之?。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各级领导的?度重视,我县的职业培训机构,基本上覆盖了城区、乡镇和各县办?中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中?为龙头,多?业、多种类、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络,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除教育部门举办的职业学校外,我县共有职业培训中??个,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个,红楼厨师培训班、机动车修理班和蒙妮坦等美容美发培训班9个,此外在津西、晶品链条、电?、粮?、商业等?企业和系统中,还都设有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为岗前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安全教育等提供服务。其中,以津西钢铁集团的职业教育?作抓的最为突出,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是领导?度重视,建?健全了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由专?专抓职业教育?作。 ?是舍得投?,基础设施好。该?每年都要拿出职??资总额3000万元的1.5%,?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内设有能容纳120?的多功能教室和图书室,并由专兼
职教师授课,分技术?种、管理?员、后勤处室三?块,常年进?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和素质提?培训。《培训规划》中要求管理?员到20xx年要全部达到?专以上学历,后勤处室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三是“请进来”,每年都定期邀请河北理?学院、北京科技?学等?专院校的专业?员授课。“送出去”每年到同?业、同种类先进?矿及?专院校带薪脱职学习的达200?以上。“??办学”,建?总公司、各分?两级职校,定期培训。“?励?学”,专门设有奖学?,凡进修?专、中专班的职?每年分别给予800元、400元的奖励。该?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达3000?次,这同时也给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除个别单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抓的较好外,?多数职业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基础设施较差、职业教育经费短缺、多头办学、??所学、就业难给职业教育带来巨?压?等问题。这都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加以解决。 三、今后打算
1、以《职业教育法》为指针,以《河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办法》为指导,不断加?职业教育法的执法?度,全?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提?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法在法制化轨道上的健康发展。
2、规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同时尽?量制定?励办学的优惠政策,让投资办学?员和参加培训的?员双?受益。
3、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扩?职业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努?减轻就业难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压?。
4、在我局新建的劳动服务综合?楼中,已规划设计出设施齐备、功能多样的职业培训中?教室,迁?后将常年举办锅炉?、电焊?、架??、起重机操作?、爆破?、电?及企业?长、经理安全知识等培训活动,我们要努?从??做起,推动职业教育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培养出?量的、实?的现代化?才。2.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模板 根据市??常委会年初?作安排,10?上、中旬,我们在市??常委会徐光华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体局、??资源社保局、市总?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实地踏看了市职业中专,?访了两家企业,并赴曹娥街道召开了有重点企业??资源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泛深?地了解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基本评价
1.职业教育发展有政策、有保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及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意见》等三个政策意见,明确发展?标、提出保障措施、调整专业结构、实?新兴专业免学费政策,??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制订实施《xx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落实专项发展资?,促进职教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市财政还每年专项投?500-600万元,实?免费和补贴相结合的农民培训政策,切实提?农民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就业。
2.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后劲。
?XX年,我市启动点调整以来,经过??年的投?发展,现有2所公办职业学校,1所部门办学职校(市总?会办),在校学?近万?,另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7家。其中2所公办职校已发展成为学?数均超4000?,占地均超200亩,实训场所总?积达26300平??的重点职校。同时,下阶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将继续推进两校建设发展,将切实加强校舍、实训基地建设,启动校区?期?程和校舍扩建整修等?程;将控制普?招??数,推进普职融合,确保职校规模,???持、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发展?范校创建。这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增添了充?的后劲。
3.职业教育发展有特?、有成效。 近年来,围绕“让更多职校毕业?‘体?就业’”的?标,全市职校切实强化职教服务功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结合上虞实际,围绕企业需求、社会所需,推进专业化、?体化、社会化办学,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前,拥有省级?范专业8个,xx市?标准?范专业13个,企业冠名班近50个。毕业学?深受各?各业欢迎,专业对?率超95%,就业率近100%,?些紧缺技能型?才供不应求。同时,??实施社会培训,加快农民培训转移,推进企业职?技能提升。其中全市职校每年就培训企业职?18000名左右。仅XX年,全市就开展各级各类农民培训班214期,培训农民12875?。为上虞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量技能?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困难问题
1.认识还不适应形势。 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要的是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益重视,采取了?系列重?措施。但受??的?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从学?家长来看,“学?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孩?上职校低??等,读书就是为了上?学,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当?领”,让孩?上职校成了“?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不少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中?企业主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就是??,扯不到?块去”,企业和学校联系不够紧、沟通还缺乏,校企协作的范围和规模还不够。可以说,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2.保障还不适应发展。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的持续?撑。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等??都需要?量的投?。??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平还需要进?步提?。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虽然,近年来我市职校教师队伍结构在不断优化,但?技能优秀教师尚缺,?学历、?技能名优教师引不进,师资?量薄弱的现状始终存在,?定程度制约了职教相关专业的发展。
3.培养还不适应需求。 不少职校、培训机构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学历进修、职?培训,?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和劳动?转移培训等,但培训以完成任务、拿到证书为?的,??培训对象是否真正掌握?门技能、提升知识能?却成了其次。校企结合、按需培训还?有?章可做。同时,对全?制职校?的培养,也需要进?步更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开发。如何培养?技能、会创新,愿吃苦、能创业的职校?还任重道远。 三、建议意见
1.要进?步提?认识,强化宣传引导。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步树?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实事、抓社会稳定、抓产业竞争?的思想观念,加?宣传?度,引导社会、企业及??学?、家长树?正确的??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张旗?地宣传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追踪报道职校毕业?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事例,让更多的?认可职业教育,增强参加培训、选择职校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重视和?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要进?步强化保障,促进持续发展。 ?要强化组织保障。要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加强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作的联动?量,建议建?由市政府牵头,市总?会、发改、财政、?才办、?社、农办、科技、教体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全市职业教育?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问题和相应政策措施。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职教体系。?要建?考评制度。市政府要加强对部门、乡镇参与并实施职业教育的专项督导,组织开展校企合作、技能?才培养等先进集体评?表彰,推?企业职?培训经费使?专项审计,督促培训经费专款专?。三要加?财政投?。要完善财政保障体制,适当提?职教经费增长幅度,不断加??员经费保障?度,逐步提?到普通?中?平。特别是对部门办学的市总?会职校,在收费标准参照公办学校的同时,在教师?资、办公经费、设备投?、学?公?经费等??,也应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要加强对创建、省级?范性学校的两所职校的?持,及早落实中央奖励资?的地?配套部分。要加快职业中专?期?程实训楼等项?建设,及时落实投资计划,确保及早动?。
3.要进?步推进建设,打造发展平台。 要加快规划,启动职教园区建设,建议成?由市领导牵头的职教园区建设领导?组,在滨海新城成?专门筹建班?,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平台。?是易地新建绍兴?理学院上虞分院。绍兴?理学院上虞分院是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的绍兴?理学院下属?职学院,现有意根据上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建校园、调整专业,并争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做?增量。市政府及相关
部门要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协调推进。?是在职教中?基础上设?技?学校(技师学院筹)。要借鉴江苏经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逐步理顺我市社会培训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分头组织的社会培训全部纳?到技师学院(筹),做?培训市场,提?培训实效。三是筹建公共实训中?。要及早谋划,多元投资,校企互动,建设?个集实践教学、技能鉴定为?体,为?职学校、技师学院和全市?技能?才培训服务的公共实训中?,全?建??技能?才培养、鉴定、交流、保障体系,形成培养快、使?好、待遇?的?技能?才培养使?格局。
4.要进?步优化措施,提升整体?平。 ?要创新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适应上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不断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契合度”,使?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保持?致。要进?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创办更多的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同时推进,积极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长期进修班,为闲散劳动?培训、劳动?转移培训搭建良好平台的同时,推?和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办学,提?企业职?技能?平,提升培训实效。要适当调整招?政策,建议通过降低学费、?学结合、半?半读等措施,吸引?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到我市就学就业,在引进?源的同时,解决劳动?资源?渐紧缺的问题。?要推?就业准?。推?严格的就业准?制度是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市应??实际,加??度,逐步落实就业准?制度,对?些具备?定危险性和较?技术难度的?种,要先?严格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规定,杜绝不培训就业、不持证上岗的现象发?,并逐步向其他?业、?种推?。同时要加?对企业实施就业准?制度执?情况的监察整治?度,定期开展企业??专项检查。三要完善?才政策。要对?技能?才实?奖励政策。由?才办牵头,评选xx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xx市技术能?,并享受政府津贴或?次性奖?。要出台技能?才?资制度。对优秀职校毕业?、?技能?才给予政治、经济上的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将技能作为?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提?技能?才?资?平,落实技师、?级技师分别享受?程师、?级?程师同等待遇。要出台教体系统?技能?才引进政策。制订专门政策,设?名
师奖励和培养专项经费,增加名优教师招聘指标,并根据职校实际,注重实?,降低?技能?才招录学历门槛,更多地引进特级教师、?级技师。3.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模板 通过深?学习党的xx届xx全会和省委七界五次会议精神,围绕全会的主题,着眼于我们的?作实际,做为?所重点职业学校的校长,我进?了深?的调研和思考,依据多年来的?作经验,以及各式各类的针对教职员?、学?、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我分条理析,甄别筛选,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合乎现状的基本原则,本着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写出调研报告,核?性质的问题是三个??,?是学以致?,?是精细管理,?是硬件建设。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了?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程碑意义的?合并,唐??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提出?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式不科学,专业变化?,教师配备变化?,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才,我们曾进?过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问题,我校确?了?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案,确?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程”做为?作思路。“1、2、3、4?程”就是贯彻?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是招?就业?作;?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程。 强调四个建设:?是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三是?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管理思路的深?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社会后??武之地。学?所?,做为学校徒劳?功。做为社会技术?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问题,根据对我区?产?发展?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企业作为依托,努?实现定向培养,以作为依托,努?实现联合办学,?XX年与?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海关桥梁??级技?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教师分别到南?技校、机械技校和?海关桥梁??级技校进?参观、学习、交流。通过?出去使?家不仅找出了??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持?励?师进修学习,学校努?争取名额派?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师09年9?到11?在德国进?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级技术?员来校做兼
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所做的努?,已取得了很?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争达到完美境地。 硬件设施曾?度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设施的落后,使我们?法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节拍,知识在更新,技术更是?新?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以往问卷调查中,师?反映最为强烈的便是实习?位不全,设施落后,对此,为了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我校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四处奔波跑项?,千?百计找资?,努?加?在育?环境、实训设施等??的投?。在上级领导的???持下,09年“国债”项?,投资900余万元新建焊?实习?楼和宿舍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完成,交付使?,我校将新增建筑?积5000平?;为了进?步改善实训条件,经过艰苦努?,我们在市局争取到了60万元专项资?,此项款项将全部?于购置焊接和机加?设备。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持下,我校?在积极申请2010“国债”项?,主要?在电?专业的升级改造,努?打造品牌专业、特?专业。 两校合并后,由于专业多,硬件设施不齐备的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需要我们加紧努?。?求合乎职业教育要求。4.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模板 根据年初?作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20xx年4?下旬?5?上旬,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调研。县??执法调研组在县??常委会副主任殷翠屏的带领下,听取了县劳动局、教育局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实地?访了县职教中?、县恺风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县恺风学校)、县安庆市劳动局技校太湖分校(以下简称劳动技校)、当代学校、中腾驾校等13所职业学校,详细了解职业教育现状;深?到华硕集团、?锡阿尔卑斯电?有限公司(ALWU)、南京夏普电?有限公司、钜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倍得利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了解职校毕业??作、?活情况,并就订单培训事项进?商谈,达成了合作意向;趁学?夜晚休息之际,到宿舍看望了部分就业学?,听他们谈感受、提意见,向他们提要求、谈希望。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1、认真宣传《职业教育法》,不断提?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县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做了?量?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在??资源中??厅配置了电?显?频和电?触摸频,运?现代技术?段宣传《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全县各中学以中考前学情分析为契机,组织毕业?学习《职业教育法》,帮助他们树?正确的升学?标,引导学?报考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各职业学校每年集中时间、精?深?学校、农户宣传《职业教育法》,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县恺风学校、当代学校建?了站,利?现代传媒把宣传的触?延伸到县外、省外,既宣传了《职业教育法》,?展?了本校职业教育风采。
2、改?办学模式,多元化投?的职业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县政府及职教主管部门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之契机,以市场需要为?的,以就业为导向改?和发展我县职业教育,在做?做强公办职校的同时,积极为社会?量办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据统计,县教育局管理的职业学校2所,县劳保局管理的职业学校7所,县交通局管理的驾校3所,县卫?局、团县委主办的职校各1所,县委党校、县图书馆等单位常年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基本形成了多元化投?、公办民办?齐上的职业教育格局。 公办职校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xx年县职教中?招??数?次突破千?,达1168?;同年通过省专家组评估,经教育部批准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xx年县政府决定筹措资?2500万元,实施“县职教中?东迁”,该校?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县劳动技校是全?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太湖县劳动职业技术培训中?、太湖县职业技能鉴定站合署办公,集培训、鉴定、就业为?体,开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10个专业,举办了计算机操作、机械操作等20多个?种的技能培训班,毕业?和结业学员累计达1万余?;20xx年该校被省发展和改?委员会列为“皖西南城乡劳动?培训安置基地”国债项?,总投资1300万元,将成为我县职业教育新亮点。 民办职校初具规模,成为我县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恺风职业技术学校(原为太湖计算机学校)?创办以来,不断加?投?,努?改善办学条件,三迁校址,现已建成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明舒适的新校园,?所占地?积125亩、建筑?积达两万余平??的民办职业学校耸?在?速公路南端。该校正在申报市级和省级中等重点职业学校,成为省、市民办教育窗??范学校。太湖当代职业培训学校成?于20xx年5?,是黄?市当代职业培训学校投资创办、经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职业教育学校,现已成功地向宁波、杭州、苏州、上海、?锡等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近百名机械、电?专业技术?才。中腾驾校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涌现了?批职教能?。县社会就业局局长(兼县劳动技校校长)姚宗?、县恺风学校校长张怀宇、县职教中??产实训处主任章旺杰等为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贡献。姚宗?受命于1985年,??起家,经过20年的努?,终于?出了?条集培训、就业、技能鉴定为?体的劳动职业教育新路?。为做?做强恺风学校,出资?张怀宇同志公开向社会,“放弃合理回
报”,将学校的全部收??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为架设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就业桥梁,数年来,章旺杰单枪匹马跑就业,摆脱了学?就业难。
3、改?教学模式,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满?职业教育需要。各校采取聘?等?式,配备了专、兼
职?师,确保正常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初步统计,仅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职业学校教师311?,其中专职教师256?,兼
职教师55?。县恺风学校、当代学校选聘既有理论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担任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加强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县职教中?、恺风学校建?了教学督导组、学科教研组,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步?了规范化轨道。加?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度,教学条件??改善。县恺风学校成功承办了20xx年“恺风杯”安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学?计算机技能竞赛。 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确保学以致?。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已成为职业学校的共识。?前,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计算机络、农学、电??程、机电?程、涉外?秘、汽车维修、?艺美术、旅游宾馆服务、电脑财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并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艺、新?法编?教程。县恺风学校还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20xx年机电、电?专业扩班,增设汽车维修专业,计算机应?专业由4个班减为2个班。 突出技能教育,培养应?型?才。?先,坚持实训教学。部分学校有??的实训教室、实训车间,与企业合作建?实训基地。县恺风学校曾组织三个班200名学?到?东省惠州市两个公司进?“专业与??环境”实训,学?的实训表现,得到企业?产部门的充分肯定;今年该校通过融资,投?资?500万元建?实训??,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县当代学校投?数万元添置了620、616、618车床及多功能钻铣床等设备,建?学校实训车间,满?了电?和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中腾驾校、爱民驾校投?数百万元配置了教练车、汽车万能实验室、?级驾驶模拟操纵台等实训教学设备,符合部颁“433”?级驾校?业标准。其次,坚持毕业实习制度,提?学?综合职业能?。除驾校以及短期培训班外,?部分职业学校的学制为?年或三年,其中实习时间为?年。实习期间,注重培养操作能?,引导学?综合运?所学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分析和解决企业?产、服务?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企业还发放额度不等的实习?资。再次,实?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学?的就业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 实施?性化管理,培养学?的健康情操。职校学??部分为未升??中的中学?,部分学?贪玩、?控?弱,?化基础知识差,健康的情操尚未养成;社会上的不法分?也经常骚扰学校,对学?健康情操的养成构成潜在的威胁。为此,?部分职业学校实?封闭式管理,从严治校,为学?安?读书营造良好的环境。恺风学校曾有?学?,性情顽劣,江湖义?重,家长?奈。在封闭式管理的校园中,?师谆谆教诲,该?彻底改掉??的不良习?,并通过竞选先后担任学校学?会副主席、主席,现就业于奇瑞汽车集团,成为业务??。不少学校还摸索出独具特?的管理经验。恺风学校实?“教”“管”分开,从退伍军?中择优聘?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对学?进?管理,教师只负责教学,其管理经验被上级部门交流推?。县当代学校安排专职教师管理学?零花钱,指导学?有计划、合理花钱,培养学?的勤俭节约意识。
4、强化就业服务,维护学?就业权益 拓展就业空间,确保毕业?充分就业。通过多年的努?,上海、南京、苏州、?锡、?州、深圳、芜湖等地数?家知名企业,如台资企业华硕电脑集团(苏州)、富?康集团、钜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倍得利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资企业?锡阿尔卑斯电?有限公司,荷资企业夏利浦公司,国资企业联想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中?合资企业南京夏普公司等知名企业已成为我县职业学校学?的就业基地。县当代学校在新??学之际,就与学?及其家长签订《就业培训合同》,并经县公证处公证,将学?就业作为校?的法定义务。县职教中?在抓好学?对?升学的基础上,确保未能对?升学、?有就业要求的毕业?找到适合??的?作岗位,残疾?也不例外。县恺风学校与众多的知名企业建?了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还同华硕电脑集团(苏州)、?锡阿尔卑斯电?有限公司达成了订单培训意向,毕业?就业由其“包销”。 强化跟踪服务,维护就业毕业?的合法权益。职校成?了专门机构,负责就业市场的开拓、就业学?的管理,并在就业学?相对集中的深圳、南京等地设?就业指导机构,或委托当地的劳动中介组织,定期深?到就业企业和学?中,了解学?的?资福利待遇、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协调解决?作、?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劳动技校将就业跟踪服务中了解到的就业实况制成录象带,在年度学?家长见?会上播放,真正实现学?就业?作“家长放?,学校宽?,社会省?”。为克服??不?的?盾,提?就业服务效率,县职教中?和县恺风学校密切合作,就业服务不分你我,并在就业学?相对集中地域共同设?就业办事机构,资源共享。 ?、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法》的宣传贯彻?度还不够 县教育主管部门在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中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摆上同等的位置;不少学?和家长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升学?望后的?奈选择”,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不?;个别学校热衷于对?升学率,偏离了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
2、技能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部分学校没有??的实训场所,双师型教师不?,严重制约了技能教学的开展。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多数是从普?改?,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难以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延?“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的传统教育?式,甚?没有对学?进?技能实训,仅在就业前安排?个星期的培训,结果是“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法落后,学?实践能?差”。在
与部分毕业于县职教中?的就业学?座谈时,他们感慨地说,“实习期间,我们的技能操作表现?其他学校的学?差。不是我们主观不努?,头脑?别?笨,?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技能训练”。部分企业负责?也反映,职校学?的动?能?还不强,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劳动?市场需求仍有较?差距
3、职业教育整体?平还不? 与近年来普通?中教育?规模发展对?,我县职业教育?平还不?,布点多、规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除了各种短期培训班外,全县职业学校10多所,各校之间?源恶性竞争?益加剧,招?成本不断上升。个别学校追求办学回报化,虽办学多年,由于收取的费?没有主要?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到我们实地调研时为?,该校的学?教室还是?有家庭住房,学?寝室是地下室,没有学?活动场地,存在严重的安全、卫?隐患;有的学校企图借办学之名套取征地等优惠政策。职校管理和主办单位达10余家,相互之间协作不够,各?为政,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4、学?就业仍在低?平徘徊 由于职校毕业?学历低,专业技术?平不?,市场准?制度不完善,?多数学?还是低?平就业,短期性、季节性、临时性仍不同程度存在。订单培训进展缓慢,学校还得为学?就业四处奔波,耗费?量的??、物?;为进?知名企业就业,学?还得暗暗向企业?事主管缴纳200元--500元不等的费?。男?就业难已成为职业学?就业的新难题,不少学校只得以男?“搭配”为条件推荐就业。 三、?点建议
1、切实加强《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度,进?步提?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职业教育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法律。教育主管部门、劳动?政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措施,努?拓展宣传深度和?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压?特别是劳动?压?向??资源优势转化的根本途径”。各中学要将《职业教育法》纳?中学?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是?种理性选择”,引导毕业?正确选择适合??的继续教育?式。职业学校要组织师?员?学习《职业教育法》,搞好职业教育的管理?作,提?依法治教?平。当前和今后?个时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把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与全?贯彻落实《教育法》、《劳动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法解决职业教育改?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落实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提?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服务。
2、改?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不断提?学?的就业能?和创业能? 职业学校必须打破普教的管理和教学模式。要突破普教的“三处?室”,从招?、教学、安置这个“供、产、销”出发设置机构并赋予职责。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做到“讲起来头头是道,?起来技艺称绝”。要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在“懂”与“会”下功夫。要营造职业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加?实训设备投??度,培养学?的就业能?和创业能?。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接轨,让企业直接参与到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职业课程、技能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整合职教资源,做?做强我县职业教育事业
篇九: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范文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和前几年的低谷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机遇。能否把握这个机遇,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出株洲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20XX年3月中上旬,我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特别是城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考察了4所高职学院和城区7所中职学校(其中技工学校3所,民办职校2所)和个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了4次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教师代表和1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向全市34所职业院校发放了调查表,就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历史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洲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比较明显,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过几次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38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排名全省第二。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从区域来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市)各19所。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总数的%。(见表一)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如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市职院、市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株洲汽齿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湖南化工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业合作。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业报酬,免费入学,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学习负担,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之一。
(二)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20XX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1907人,较上世纪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达万人,增加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7067人,增加万人,在校生万人,增加万人。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高等职业学院由“九五”期间的1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职学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了。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20XX年,湖南铁道职院又以雄厚的实力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湖南省仅2所)。湖南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湖南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株洲由7000人的小镇崛起成78万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职业教育挥写了浓重的一笔,全市各级各类企业活跃的一批骨干大部分来自我市职业院校。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坚持“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深化改革,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近三年,每年都有一万多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生产、管理一线。据统计,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3%。(见表二)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类、化工类、机加工类专业供不应求,学生在毕业期间就可拿到800—1000元实习工资。特别是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学生96%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少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部分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不仅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的几年后带回了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市“不冒烟的工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条件受到限制,特别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造成潜在危机。
(一)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统一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一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分属劳动、农业、扶贫办等部门,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二是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恶性竞争,建设重复浪费,没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三是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校企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校企合作推动难度较大。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数量多,质量差,亟需调整。
(二)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大部分学校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投入的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学校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据统计,近三年我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72%和59%(见表三、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负债运行。目前全市职业院校负债总额亿元(不含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化工职院和市技师学院搬迁费用),其中中职学校负债4910万元,高职院校负债亿元。二是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教育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没有落实。三是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没有很好落实。目前财政投入学校的人头经费也没按编制拨足,学校利用缺编指标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获取经费渠道单一,学校贷款困难,造血功能不强。
(三)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字,目前全市共有中级以上技工9899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还不到工人总数的一半。在高级技能人员中,高级工1839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技师185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高级技师15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技工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市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做强做优,铸造职业教育名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资源。
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一)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目前我市正面临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提出到20XX年要把株洲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撑,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打造特大城市,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彻底摒弃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业教育要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支持。一是要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适当降低中职生的学费标准。目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下阶层,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降低学费标准,保证与普高学生学费标准大体相当,可以保证更多学子的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学技术。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统筹职教经费管理,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目前,一方面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经费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如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阳光工程”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训经费。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其费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二是统筹管理职业专项经费。建议政府从20XX起每年预算内安排900万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实习基地、重点专业和师资培训。三统筹落实政策经费。落实好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任何部门不得挤占;落实好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四是率先制定出台我市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任务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五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配套经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将实施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国家启动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湖南省也将投入亿资金建设3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20个省级重点实习基地。我市要围绕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和资源共享的一流实训基地,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打造株洲职业教育名牌。此外,市财政还应按照各校应有教师编制,将人头经费足额拨付到校,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
3、统筹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名牌学校需要名牌专业支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1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4、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发布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建议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督政与督学结合起来,推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在各地的贯彻落实。二是实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就业率、就业质量、可持续就业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以是1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否能有效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来评价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地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公开学校指导思想、就业率、就业质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弓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三是全面评估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高峰期的产物,为满足应届初中毕业生求学的要求发挥了作用,但大多数民办职校没有校园,缺乏师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发展前途径堪忧。因此,调整民办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民办职业教育申办资格,鼓励和支持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对现有民办职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凡不具备发展条件要停办,或与公办职业院校合并,以确保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努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协调并进。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人事改革制度。在确定和支持1—3家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职1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业教育好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二是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面轻视技能的做法,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有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建议人大、政协对此加强监督检查。三是要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扭转追求高学历、鄙夷职业技术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的根本性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提高新聘中职、高职生的月薪指导价位,吸引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建立奖励制度,对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给以奖励。在劳动工资、奖励等制度政策上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四是加大宣传国义,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倾情奉献和不断进取的人和事,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是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要选择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1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打造株洲职业教育“联合舰队”。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高峰期过去,职业院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1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职业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范文二
一、全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所,学历教育在校生万人;归属教育部门管理28家,普通中专7所,成人中专1所,职教中心5所,职业高中15所。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班)105个。专业设置遍布一、二、三大产业的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龙头,民办学校为补充,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全市职业教育已有万名毕业生进入社会各个工作岗位,为铁岭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定发展政策。下发了《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铁岭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了加快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整合了职教资源。按照省政府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从XX年起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XX年的38所调整为33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XX年的116人提高到了642人,增长了%。
面对新的办学格局,市教育局及时采取了分层推进、打1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造名校,提升中职办学水平的措施。XX年,信息工程学校,卫生学校、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已通过了国家级重点校的评估。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昌图县、铁岭县、开原市、西丰县四所职教中心已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到今年年底全市5所职教中心都将进入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的行列(全省共33所)。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产力。我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坚持改革、创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中、初级实用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采取"订单式教育"、"定向培养"、"2+1+1"、"3+2"、"3+X"等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空间。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使我市职业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了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高考升学与推荐就业,订单教育与定向培养的多层次办学模式,使职业学校学生基本实现了"升学有望,就业有路"的办学新格局。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已接受了中央新闻媒体"职业教育采访团"采访,重点采访了我市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铁岭外事服务学校及部分职教中心,对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各大新闻媒体将在近期做相关报道。
总结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1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外部条件
市委、市政府从铁岭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加大了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力度,着力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一是制定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意见"、《铁岭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讨论稿),《关于贯彻省职教会议精神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市委、市政府在研究铁岭市经济发展战略时也多次明确提出: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和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各县(市)区政府也都下发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制定了加快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措施,从而使全市的职业教育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强化对职业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主管委、办、局一把手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到三次会议,研究情况、制定政策,规划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市人大、政协每年分别组织委员视察职业教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亲临职业学校,对学校的发展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对于职业教育都给予优先办理、优先照顾,提供优惠政策,为职教的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全面整合职教资源。根据省政府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意见,我市从XX年1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起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优质的职教资源得以整合。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XX年的38所调整为33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XX年的116人提高到642人,增长了42%。四是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各级政府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支持个人和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目前我市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校生3895名,教学质量较高,就业前景好。
(二)改革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几年来,我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中、初级实用型人才取得了新的成就。一是创办示范专业。从今年起,我们积极开展示范专业创办活动,市信息工程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专业;市卫生学校的护理专业;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均已通过了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评估组的考核验收。XX年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和铁岭外事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也都将通过省级示范专业评估。我们还将开展市级骨干专业评估工作。二是调整专业设置。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市经济发展实现"三个新突破"和实施"五大战略"的目标,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量小、办学质量差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基本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一产业"专业相对薄弱,"二产业"专业寥寥1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无几,"三产业"专业相对过多的状况。并要求职教中心必须办好2-3个为农服务的专业;普通中专与技工学校要对接产业需求开设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紧密联系的紧缺人才专业;职业高中办好高水平高技能服务人才专业。四是改革课程结构。各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初步建立了专业理论与技术水平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应用型理论授课,在加强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就业率由XX年的70%上升至XX年%;高职升学由XX年267人上升到XX年716人,形成了良性循环。五是加强师资培训。针对现有1803名中等职教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技能不强的现状,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先后开展了学历达标、专任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班、选拔青年教师到高校对口进修、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习等工作,进一步拓宽了中职校教师录用的绿色通道,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初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素质高、技能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达到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30%。六是加强就业指导。招生与就业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两大主题,职业教育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我们加大了就业工作指导力度。1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XX年成立了铁岭市职业教育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全市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成功地举办了首届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共有150家企业为学生提供了2100个就业岗位。当场有1150名学生与用工单位签订意向性协议,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与用工单位之间搭建起桥梁,深受学生欢迎。各学校坚持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普遍加大了就业指导力度,成立了负责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采取走出去,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请进来,把用工洽谈会开在校园等方式,畅通用人信息,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方便。市信息工程学校、铁岭县职教中心等先后与市内各大幼儿园(所)、四海制衣有限公司、北京凯迪斯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大连旅顺军利汽车维修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起稳固的就业基地;铁岭农职院、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铁岭卫生学校以及涉外旅游学校、人才学校、外事服务学校等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就业网络,使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逐年攀升。
虽然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当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观念相对滞后,全民办职业教育的大教育观尚未形成。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仍把上高中、考大学看作正2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统教育,有的学生甚至只考200多分也高价去普高"博一下"。特别是近年来高中、大学扩招,增加了普高的吸引力,学生、家长还误解为上职高低人一等,客观上造成了职高招生难、管理难、办学难的局面。
(二)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全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乏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问题。特别是由于铁岭经济发展不快,各县(市)区财政困难、对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县(市)不仅20%的教育附加费不能按时到位,而且还把学校正常的收费沉淀25%,这就使本来收费很低的职业学校经费更加困难。目前全市除农职院、农机校、卫校、信息工程学校、昌图、西丰县职教中心等少数几家重点学校教学设施较完备,尚能满足教学需求以外,其余绝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设施陈旧,硬件不达标,软件不配套,实习基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我市在高中阶段的招生中,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文化课的总成绩往往只是普通高中的1/2至2/3,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到职高就读的学生,大多是考不上高中又无钱自费的困难生。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一是职高教师待遇低,其工资仅是普高教师的1/2或1/3;二是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到铁岭甚少,而且大多数不愿到职业学校任教,全市职校的18032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名专任教师中,全日制本科生仅占20%,"双师型"教师仅占30%;三是外聘教师缺乏资金,而且现有教师队伍也不稳定,有能力或有门路的都想办法去普高甚至到初中去任教,有的校长反映,现在的职业教育是"剩人"教"剩人"的局面。
(四)、职业学校规模小,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教育资源分散浪费。对专业设置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小而全的专业设置方法,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专业建设难以形成合力的原因所在。有些专业的设置具有短期行为,无论是否符合办某一专业的条件,只要有学生就办,缺少前瞻性。目前,除了农职院、农机校、信息工程学校、铁岭卫生学校、铁岭工程技术学校和5所等学校有千人以上的规模外,其余职业学校均不成规模,有的只有几个班,规模不大,造成资源的分散浪费。
三、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第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领导应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实质性的有效措施,要坚持普教职教一起抓,"两头都要硬",解决目前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对职业2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教育工作的战略思考和宏观规划。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担当起全市各级各类、各行各业有关教育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任务。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办好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和劳动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新观念。第三,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和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一是要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确保职业教育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市和县(市)区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实行专款专用。积极争取省拨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本着"奖优扶强"的原则,合理安排教育资金向职业教育方面倾斜。二要认真实施《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按省政府的要求,制定好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在2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积极争取省职教发专项资金的前提下,市和各县(市)区的职教专项资金要保证到位。职业学校的经费要全额用于学校,严禁挤占、挪用、沉淀、平调学校的合法收费收入,不能把职业学校当企业对待。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今后新增职业教师应力求专业对口,切实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制定提高职业教师待遇的政策,以减少优质教师资源流失。逐步建立起职业学校教师绿色通道,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来源,可视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而定,有实际教学能力的大专毕业生和有特殊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等可以到职业学校任教。政府应特许一些虽无学历但就职教某方面有特殊专业技术的人员调入学校或政府出一定较高的资金聘用。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逐步建立起"铁岭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努力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真正使教师成为理论上的讲师,实际操作上的技师。
(四)坚持以政府统筹职业教育为重点,强化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的责任,优化组合教育资源。
政府统筹是关系到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方案。各级政府要切实强化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各领域职教资源的统筹工作,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一要统筹规划好本地2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区职业教育发展总体布局。合理确立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数量和比例,使职教和普教均衡协调发展。要打破部门界限、隶属关系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把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把布局调整工作落到实处。二要统筹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针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雷同、办学缺少特色的现状,各级政府要把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统筹结合起来,合理设置专业,使学校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三要统筹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专业类别,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充分挖掘统筹好现有的实习实训资源,避免新的浪费。充分吸纳省教育、劳动部门的资金,XX年在市区内建成一个高标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四要建立健全就业市场准入制度,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市场的准入情况进行检查,对国家有规定和用工公种有标准的工种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不培训不就业的制度。五要重视市体育学校和市艺术学校的发展。市体校和艺术学校是打造铁岭"四张名片"的实用学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予重视和支持。
2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推荐访问: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教育教学 调查报告 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