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河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黑河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05年财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报告】关于黑河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报告【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关于黑河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
预算草案的报告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黑河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议精神,增强发展意识,克服不利因素,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全市预算执行情况:2005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58075万元,完成预算的118.7%,同比增长25.2%(可比口径,下同)。其中:上划收入27069万元,完成预算的121.9%,同比增长39.1%;一般预算收入31006万元,完成预算的116.2%,同比增长15.1%。 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4879万元,增长29.9%。
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31006万元,加省结算补助190579万元(其中:省补助收入194439万元,具体项目包括:税收返还收入12907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3601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3742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收入8876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5020万元,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助收入5930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000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871万元,专项补助收入58503万元,结算补助收入20984万元;上解省支出3860万元,其中:固定上解3165万元,所得税未达基数上解313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140万元,其他上解242万元),加上年决算批复补助收入7218万元,财力合计228803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224879万元、调出资金95万元、结转下年支出3659万元后,当年净结余170万元。
此外,2005年全市基金收入6577万元,完成预算的168%,同比增长4%;基金支出完成17754万元,同比增长14.5%。2005年全市基金收入6577万元,加:专项补助收入10626万元,调入资金95万元,上年结转4299万元,财力合计21597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17754万元后,基金结余3843万元。
市直预算执行情况:2005年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16612万元,完成预算的142.6%,同比增长41.2%。其中:上划收入8922万元,完成预算的160.6%,同比增长64%;一般预算收入7690万元,完成预算的126.3%,同比增长21.6%。2005年市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4249万元,增长43.5%。
2005年市直一般预算收入769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32891万元(其中:省补助收入34393万元,具体项目包括:税收返还收入440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753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105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716万元,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助收入923万元,专项补助收入12517万元,结算补助收入7973万元;上解省支出1502万元,其中:固定上解1363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131万元,其他上解8万元),加上年决算批复补助收入4158万元,财力合计44739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44249万元、调出资金8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393万元后,当年净结余14万元。
此外,2005年市直基金收入3186万元,完成预算的115%,同比下降14.6%;基金支出完成7883万元,同比下降0.3%。2005年市直基金收入3186万元,加:专项补助收入1763万元,调入资金83万元,上年结转3883万元,财力合计8915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7883万元后,基金结余1032万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工作部署,积极深化财税改革,狠抓增收节支管理,深入推进财源建设,坚持依法理财治税,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财政收入有所突破。强化税源动态管理,开通了税收征管信息和税源监控系统,对756户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全面实行契税网络化征管,堵塞了税收漏洞。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完善收缴制度,改革征管程序和方法,增加了可用财力。与经济较快发展相适应,并通过加强财税管理,财政收入呈现出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最好的形势。在时间上,市直提前3个月完成一般预算收入任务,全市提前43天完成全年预算收入任务;在增幅上,全口径财政收入、上划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三项重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5.2%、39.1% 和15.1%,超额完成了省、市考核指标;在规模上,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接近 6亿元,创历史新高;在结构上,经常性收入项目增幅高,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48.6%、25.7%和50.9%,有力地拉动了财政收入增长。
(二)重点支出得到保证。认真执行市人代会批准的预算,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增长,实现了集中财力保重点。保障了工资发放。各地严格执行工资统发制度,按时足额发放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兑现了省里以前年度出台的六项津贴补贴政策。保障了社会保障支出。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就业补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企业基本养老金均实现了100%发放;2004年—2005年,共筹集经济补偿金53241万元推进了68699人的社保并轨改革,超额完成了省核定任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831万元;落实了生活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政策。保障了事业发展支出。落实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发放补助资金21200万元。农业、科学、教育等法定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1.9%、7.5%、10.1%,政法、环境保护、救灾等重点和应急支出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三)向上争取力度加大。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共同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全市共争取到位各类资金237200万元,比2004年增长35.5%。多年来困扰我市的工资发放和基本运转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财政资金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逐步增强。争取省财政弥补工资和正常运转支出缺口的财力补助60845万元,有力缓解了财力紧张状况,保证了职工工资发放,提高了经费保障水平。争取各类社会保障资金37585万元,比2004年增长55%,保证了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围绕全市24个重点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共到位资金14026万元,其中:吉斯达项目5821万元,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项目1300万元,五大连池风景区整体开发项目4534万元,矿产资源勘查项目871万元,重点财源项目贴息资金800万元。争取33564万元农林水利资金重点支持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对俄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外贸发展金1605万元支持了外经贸企业开拓国外市场。争取327万元支持了企业科技创新。争取505万元乡企发展资金支持了民营经济发展。争取3435万元支持了口岸、市区道路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债资金3380万元支持了界江治理、煤矿安全改造。争取1563万元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黑河学院建设。争取703万元资金支持了政法机关维修和改善装备;落实国家开发银行城市信用贷款2亿元,2005年利用6600万元实施了黑龙江公园、王肃街立面改造、垃圾处理厂等9个重点市政工程建设。
(四)财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和重点项目开展财源建设工作,促进了区域经济加快发展,财政实力有所增强。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创新筹资理念,通过争取省财政投入、商业银行贷款、企业互保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增加了征地动迁、可研设计、评估申报、环保设施等前期投入,按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优惠政策,为招商引资上项目创造了条件。加强了财源建设项目的审核论证,21个项目纳入省扶持计划。市直将财源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采购管理,严格实行投资评审,节约了建设资金。2005年,我市财源建设工作受到省表彰奖励。新上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长期项目。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一期6户入区企业投产达效,实现税收1300万元。黑河恒基水泥厂建成投产,北安完达山乳业基本完工。吉斯达国际商务港展馆、对俄购电线路和铁路间油气换装管道项目开工建设,大多宝山铜矿整体开发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加快兴边煤矿、金湾电站建设步伐。启动了大黑河岛中俄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前期工作,中俄黑龙江民俗风情园项目取得较大进展,五大连池、卧牛湖、山口湖等景区和瑷珲古城综合开发步伐加快。财源项目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2005年全市县级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4573万元,比2000年增长23.2%,年均增长4.3%。
(五)财税管理改革继续深化。国、地税部门深化了税收征管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财政部门深化了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扩大了部门预算编制范围,严格项目预算审核,完成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财政预算管理更为科学规范;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清理归并财政性资金账户,实现预算指标和资金拨付网络化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依法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市直将工程类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管理,扩大了采购规模,全市实现集中采购金额15423万元,节约率12.2%;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行收支脱钩、收缴罚缴分离制度,有效遏制了坐支截留非税收入问题;巩固了乡镇机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村级经费管理方式改革成果,落实了“三奖一补”政策,乡村困难有所缓解。
(六)财政监督进一步加强。开展了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的系列宣传活动,组织了《政府采购法》普法宣传、培训,深入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完成了“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内部层级监督制度,强化执法监督,规范财政行政行为。开展了非税收入、粮食、社保等专项资金和大项目前期费使用情况检查,对违纪问题及时做出了纠正处理,严肃了财经纪律。切实加强了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管,出台了《黑河市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黑河市财政性资金建设工程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实施办法》,严格实行投资评审制度,提高了建设资金使用效益。
虽然2005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的重点纳税企业中,有一些是招商引资企业,兑现税收优惠政策后,财力增加有限,全市组织的财政收入形成的财力仅占地方可用财力的30.5%,对上级财力补助的依赖程度很高;二是财政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公用经费水平偏低,财政支出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财经违纪问题依然存在,财税监督检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认真研究相关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全市财政工作既存在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减收增支的巨大压力。从有利因素看,国家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向“三农”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将为边境城市和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带来有利机遇;全省实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整合政策、资金扶持市县级财源建设,实施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政策,政策效应将在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逐渐显现;随着市委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呈现出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将转化为财政收入增长的内在动力。从减收因素看,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扣除标准、电力企业税收上划、取消92版护照、完善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取消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等政策性减收因素,以及2005年一次性收入因素,都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从增支因素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付企业改革成本,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水平和职工福利待遇,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为加快发展进行必要的项目前期投入,偿还国债转贷资金等历史欠帐等增支因素,使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些减收增支因素,都要靠预算执行中增收节支和争取上级补助来解决。
基于对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2006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深入抓好财源建设,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585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1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5%。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38034万元,增长11.3%。
此外,全市基金收入安排419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7.1%。加上年结转3843万元,调入资金99万元后,基金收入合计为8137万元,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基金支出相应安排8137万元。
以上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安排为指导性计划,最后以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后全市汇总为准。
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16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5%。市直一般预算支出23602万元,增长13.4%。此外,市直基金收入安排2831万元,可比口径增长2.2%。加上年结转1032万元,调入资金87万元后,基金收入合计为3950万元,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基金支出相应安排3950万元。
根据《预算法》要求,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6年全市和市直一般预算收支以及基金预算安排都是平衡的。
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100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106669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12970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3601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7349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5020万元,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助收入5930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000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871万元,结算补助收入6923万元);上解省支出3365万元,加上年结转3829万元,财力合计138133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138034万元、调出资金99万元后,当年财政结余为零。
2006年市直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00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17645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436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753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748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716万元,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助收入923万元, 结算补助收入4141万元);上解省支出1363万元,加上年结转407万元,财力合计23689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23602万元、调出资金87万元后,当年财政结余为零。
三、确保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的主要工作措施
为圆满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要努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市委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市县乡财源建设。按照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围绕对俄经贸旅游大通道和“三带十区”建设,以产业发育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培植财源,壮大财政实力。一要依托优势谋划项目,抓好项目库建设。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地方工业、优化提升第三产业的基本思路,围绕发展原材料、能源、绿色食品、林木、医药、化工、贸易、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群体,谋划论证一批项目,构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前后接续、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二要加大前期投入,管好用好财源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和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为项目申报、立项、论证、勘探提供经费保障。通过争取上级投入和借款、落实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扩大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提高担保能力。改变财政专项资金直接向企业注入的方式,通过信用担保、贷款贴息、政策鼓励等间接手段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要支持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由支持办企业向支持建环境转变。通过提高机关经费保障水平,创造宽松政策环境,净化执法环境,提升服务环境,杜绝“三乱”行为,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提升口岸和城市功能,重点支持工业园区、贸易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通过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对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四要完善工作机制,组织好项目实施。围绕项目的申报、论证、立项、实施全过程,建立起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调动和协调各方面力量抓好项目实施,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各项扶持政策,促进项目早日启动建设、投产达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财源建设工作深入推进。
(二)积极向上争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政策,积极寻求上级政策和我市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促使向上争取工作达到更好效果。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三农”方面资金。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争取重点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场县共建、农机具更新、农业保险、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二是围绕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围绕培育壮大六大产业,以铜、铁、金、煤、北药、木材、矿泉水等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争取开发银行贷款支持;三是围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争取出口加工园区、互市贸易区、口岸通道、旅游设施建设、大黑河岛中俄农业科技生态园建设资金,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四是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科技方面资金。重点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科技平台建设;五是围绕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争取教育资金。重点是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贴息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方面,全力争取黑河高级中学建设资金和实现黑河学院省市共建;六是围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争取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资金。重点是少儿中心、老年中心、乡镇以下文化中心改造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七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争取社会保障资金。重点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费和城镇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等方面;八是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取生态市建设资金。重点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补助和江河治理等方面,支持资源循环利用和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生态产业发展。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堵塞漏洞,严格税收执法与监督,实现应收尽收,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源的监控,尤其是外经贸企业、采矿、煤田的税收征管。按照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科学制定税收计划,实行目标管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征管部门的责任意识,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依托“金税工程”等信息网络科技手段,继续完善税源动态管理机制,实行以票管税,减少收入流失。加大稽查力度,扩大刮奖发票使用范围,打击偷逃骗税等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税收秩序。建立协税护税机制,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积极推行社会综合治税。进一步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完善收缴制度,确保完成收入任务。在继续清理整顿收费基金、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乱收费的同时,合理挖掘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潜力,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加强非税收入预算编报审核管理,没有特殊政策性因素,各预算单位非税收入要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实施非税收入超收激励机制,对超预算组织收入部分给予适当奖励。各执收执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收入征缴管理制度,足额完成收入任务并及时上缴财政部门。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的监督检查,对有意不报、虚报收入预算,或执行中应收不收、坐收坐支的单位,要严肃查处。
(四)调整优化结构,保障公共财政支出。按照“以人为本”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力度。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工资津贴补贴政策,保证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逐步提高职工福利,市直从2006年起将职工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财政匹配比例分别提高到5%,适时调整职工住宅供热补贴标准。提高经费保障水平,适度提高公用经费定额和小汽车经费标准,提高民主党派机关经费水平。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将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财政应负担的资金落实到位,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解决灵活就业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将低保对象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提高到70元,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和军转干部解困工作。积极利用开发银行贷款并增加财政投入,在2006年秋季开学前全部完成全市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能力,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政法部门的经费投入,支持政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安全。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文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投入。
(五)推进各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坚持以改革促转变、强管理、增效益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市级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改进项目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刚性,指导各县(市)区扩大改革覆盖面。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加强对经费支出的审核监督。推行财政统发工资指纹识别系统,解决“吃空饷”问题。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达到限额标准的货物、工程、服务类项目都要纳入政府采购,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实行政府采购的规定。探索实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继续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清理和规范各项收费,加大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工作力度,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积极探索实行财政支出效绩评价,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对财政支出分步实施效绩评价。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改进产权登记工作,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对闲置、超资源配置的资产,采取调剂、运营等方式进行处置,合理利用资源。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经营收益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全额上缴同级财政,防止公共资产流失。加大对土地和房屋的置换力度,研究制定鼓励公共资产、资源经营的政策措施,推动城市公共资产、资源的整合与经营。同时,要落实好税制改革、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项工作。
(六)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财务监管。要按照规范管理、建设法制财政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黑河市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不断强化财政收支监管,推进依法理财、阳光理财进程。深入宣传《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财经法律法规,增强财政财务人员法制观念。加大力度宣传贯彻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规范会计行为。建立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和资金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准确把握财政监督工作重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事前控制,重点开展对各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和债务偿还机制,规范举债行为,建立偿债准备金,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完善投资评审工作,严格执行先评审、后审批下达预算、再按进度拨款的工作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06年是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认真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建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预算任务,为建设一个开放地位突出、产业经济发达、发展环境优良、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谐的新黑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