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范本(通用合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5篇
第一篇: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心得体会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
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 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 序;
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篇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
《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
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
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 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篇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爱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渐渐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些竟然一丝不知。如今,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断链性的消失。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任何事情有利有弊,我们要选取精华,积极的方面,优秀的方面,要和世界交流,融入世界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发扬我国文化的积极营养。
第二篇: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学习心得体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教育任务部署,近日,党中央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制定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全方位绘制了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对着两个文件,作为教育战线工作人员,我进行了深刻学习,对以下方面有了新的把握:
一、掌握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大意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定位于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与以往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相比,时间跨度更长,重在目标导向,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基础上,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加之,未来五年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更好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了《实施方案》这个进一步的行动计划和施工图,这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将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战略任务细化为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抓手,指导推进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确保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二、弄懂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通过仔细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领会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四、把握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2018—2022年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学习大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五、掌握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贯彻措施
为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包括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是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完善落实机制。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部门大协同、区域大协作,推进教育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各项部署,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强化责任担当,锐意开拓进取,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共同开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学习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是人民满意的基础和前提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分配领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从“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的演变过程,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同样也要把公平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前段时间,一位明星的博士学历、博士后资格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质疑,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件事触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因此,保证教育公平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教育公平具有复杂性,因为在公平问题上从来都有各式各样的说法,如结果公平、程序公平、机会公平等等,虽然绝对意义上的公平难以实现,但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平是具有共识的,在教育问题上,教育公平就是要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机会、程度、资源等方面的公平,否则人民满意就谈不上。当前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回应和解决好人民普遍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守住义务教育公平这个底线。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普及性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这个公平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分区域、性别、民族、信仰、收入等,必须充分保证,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然,义务教育要逐步向高中阶段普及,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二,保障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公平。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等,虽然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普及教育阶段,但是毕竟还难以保证完全普及,还是要靠高考成绩来划分学校,像中国201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7.8%,这意味着有一半多的考生不能进入高等院校读书,但是具体到各个省市,情况又有所不同,有的高考入学率高,有的低,或者要进入同样的学校读书,有的地方成绩就要更高才行,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也会挫伤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这要成为我们办好高等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教育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仍属于精英教育,由于资源有限,保证机会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通过公开公正,切实保证每一个考生的权利公平。
第三,尽可能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很多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由于不能够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造成的,如城市和乡村、东部和中西部、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等,现在城市学区房为什么要高,就是因为孩子可以划片进入较好的幼儿园、中小学读书,从而和同龄人相比可以赢在所谓“起跑线”上。虽然学校办学条件、水平很难整齐划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师资资金等资源优化配置,使差的变好,好的变强,从而尽可能满足更多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
二、提高教育效率是人民满意的核心与关键
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不是低层次的公平,而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平,因此必须把质量效益放在核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民需要。
我们在教育效率上的问题是投入与产出、数量与质量等难以匹配。比如,我们有1245所本科院校,但是真正进入世界百强的也不过清华、北大等几所;
我们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其规模在世界是首屈一指,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科技贡献率与庞大的教育基数相比还远远不够,我们在许多领域缺少大家、大师还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当然是人民对教育还不够满意的地方。为此,我们也要注意抓好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建立多层次、均等化的教育体系。中国人口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为此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建立多层次、均等化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到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都挤普通高等教育的“独木桥”。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残疾人教育,不要厚此薄彼,使各种教育都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办出自己的特色,从而真正“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第二,调动教育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调动激发教育参与各方面的积极性,破除教育方面的各种束缚,真正解放教育生产力。当前教育界人士有一些抱怨,呼吁减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考核评比,给教师和学生减负等等,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实际,认真调研,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该放的权一定要放到底,真正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第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当然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是严格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不能搞严进宽出,不能“水课”充斥,也要避免“60分现象”,该淘汰的就一定要淘汰,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底线。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立足,有核心竞争力,也能够作出贡献,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成长、家庭受益、人民满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都进行了很好的规划,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各方都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第四篇: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面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
审时度势,细心洞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
高屋建瓴,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
面向未来,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重要的是,习近平同志从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高度,从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视野,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高瞻远瞩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我们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按照中央政治局的要求和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部署,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作为推动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武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我们还要在全面学习、系统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审判工作,加强重点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民司法工作的新要求上来,学以致用,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于党和国家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征程上,作出新贡献、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十九大报告中重点阐述的“8个明确”“14个坚持”的主体内容之一,论述精辟,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认识、新概括,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理论。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的核心是,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方略发生历史性变革和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以“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题,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重要成就:“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同时又指出工作还存在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就有“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习近平深刻分析并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法治建设协同跟进,需要依法治国予以保障。法治的作用在于凡事都预设规则。法律作为稳定、明确的社会规则,能够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社会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提供确定空间。由此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决心和担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环节,涉及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各个层面。正因为法治内容丰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更加重视法治的体系建设,“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14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有54处提到了“法治”,可以说是通篇融汇了深厚的法治精神,并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与产权保护、对外开放与合作、环保与生态建设、乡村治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理格局、人权保障乃至国家安全保障、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建设、从严治党、惩治腐败、国家监察等各方面推行“法治化”,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他要求全党同志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为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提供“法治保障”。他还要求加强“法治理论”研究,提升全党的“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培育“法治文化”,实现“法治中国”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描绘了依法治国宏伟蓝图,还为我们制定了路线图,指明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强调“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这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法治建设思路的总体阐述,可以概括为“一个必须、三个坚持”。习近平的论述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这个论述也完整地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大政方针和方法途径,并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总思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在“三个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三个一体建设”上用劲,做好结合文章,完善统一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部署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基础深厚、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建设思路十分清晰。那么,具体工作如何落实、如何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推进之难、过程之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变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并为此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七个方面重要和明确的工作部署。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了14个方面的阐述,第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建设全方位的统一领导,可以更好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统一全国人民在依法治国方面的认识、思想和意志,形成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强大合力,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将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第3个国家宪法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明确要求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这一重要部署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就是要让法治统一于宪法,一切权力行使都以宪法为依据,一切治理活动都在宪法框架内进行,没有任何超越宪法的特权。同时,一切公民权利都依宪法来保护,一切违宪现象和行为都应得到审查和追究。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部署表明,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此必须着力提高立法质量。2015年全国人大修改了立法法,进一步完善了立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立法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方面,立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坚持求真务实、有效管用,增强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另一方面,必须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机制,全力做好立法评估工作。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因此,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法治政府由法律产生,行政权来源于法律并受制于法律,受法律监督,对法律负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政府在依法治国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且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这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确定的绝大多数司法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完全到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就是强调未来改革的重点是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注重协同性、协调性,重视衔接配套,推进各项制度之间、政策之间、措施之间的紧密相嵌,及时跟进,确保司法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加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由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等构成的、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心理倾向和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要求,目的就是在于巩固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的成果,增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宪法和法律权威,推进法律的顺利实施。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学法用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出发,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关键少数”做好了,对促进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宏伟蓝图,全面体现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显示了高度的法治自信与法治自觉。坚定地贯彻落实好这七个方面的具体部署和措施,必将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确立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担负起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大使命
公正司法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环节。司法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制约司法能力、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为公正司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和周强院长领导下,全国法院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作总体工作布局的同时,也为人民法院提出了下一步的改革任务、总体目标,确立了人民法院在新时代的重大使命。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司法责任制改革为核心的四项基础性改革任务已经形成基本制度,但相关的综合配套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唯有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才能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有力、有序地落到实处。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另一个视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避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经过几轮渐进式的改革,我们已经向全面深化式的改革转变,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综合配套改革一定是全面的、系统的、多维度的。从宏观层面来说,司法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其核心内容大都涉及司法权与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之间的调整。即使在司法机关内部,也存在权力再调整与再配置的问题。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重视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关联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种利益。特别重要的是,一些适应司法审查要求而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把握各项改革的内在联系,加强统筹谋划,确保相关改革举措在推进中能够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取得最佳效果。党的十九大决定成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央机构的统一协调,必将为司法改革破解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利益牵扯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已经公布实施。这是人民法院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规定法官审判责任及追究办法的规范性文件。这也是继实施法官员额制改革以来,中央有序推出的又一项重大司法改革措施。这项改革通过建立权责统一、权责明晰、权力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体现了“让审理者裁判”的精神;
通过建立严密的司法责任认定与处理机制,体现了“由裁判者负责”的精神。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互为依托,不可或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严密的顶层设计,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各个项目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对于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促进严格公正司法具有重要意义。它再一次向全社会表明,人民法院将以严密的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公正司法;
并将以严格的问责机制,重振和提升司法公信。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必须注意到,对这项改革措施各方认识还不统一,理论和实务界还存有较为激烈的争论;
法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还有人对承担错案责任心存顾虑,个别地方显现出一些法官因担心出错,而不愿办案、不敢下判的苗头。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关注到责任制落实中的问题,提出了“全面落实”的要求。人民法院自当紧跟新时代前进步伐,增强改革定力,强化责任担当,以钉钉子精神全面落实好司法责任制,真正使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落到行动中、取得实效上。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法院确定的工作目标,最早是在2013年2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放眼全局再次强调这一工作目标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人民法院担负着执掌国家司法权的重要职责,居于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中的要津。这就要求人民法官必须保持对司法工作永不衰竭的热情,坚定地捍卫法律的尊严,筑牢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从每年受理的千百万个案来讲,人民法院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涉及当事人生命财产等重大权利,无论是刑事诉讼、民事纠纷还是行政争议,都是当事人无法自行解决,通过一般国家机关也不能最后解决的。人民法院必须以客观、中立、公正的立场,代表国家并依靠国家强制力,对各方当事人所争执的是非曲直给予一个最后的判决和裁定。这样的判决和裁定,其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作出足以说服当事人的正义判决和裁定,平息社会矛盾和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通过作出足以对社会产生广泛公信力的判决和裁定,为公众提供行为规则,为社会提供价值判断。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现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的情况下,第二个方面的意义更加不容忽视。因为,每一份判决和裁定所形成的价值判断都将融入社会价值体系,对社会公正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并作为社会制度的基本思想,发挥着构建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作用。这就要求人民法官既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又要从每一个个案做起,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作风,通过热情服务,通过公开公正,让每一名当事人都能通过司法渠道获得公平正义的感受。
我们确信,司法是一项既严肃严谨又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的司法都必然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并为那个时代服务,在服务时代的过程中实现司法的进步。这就是时代与司法的发展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又一个新的进步。因此,我们的司法必须顺着新时代前进的足印,合上新时代前进的节拍。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告诉我们要担负的新的重大使命。
第五篇: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
社区干部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心得体会两个确立学习心得及感悟一
1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主持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忠实践行“两个维护”开展集体学习研讨。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郭开朗,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张克俭,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部党组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张建民,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总工程师韩夏,总经济师许科敏参加学习并逐一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结合工作实际,研讨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开创性提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政治论断,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对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把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决定道路方向,决定事业成败,必须在忠实践行“两个维护”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加执着; 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必须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大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卓越政治智慧、顽强意志品质,在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思想,领导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此有了掌舵人、有了主心骨、有了定盘星。全面坚决落实“两个确立”,必须将“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折不扣、落实落细、有力有效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以新气象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大家表示,全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决议》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识大体、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坚定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实施重大战略、制定行业政策、部署重点任务、推进重要工作的实践中,确保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正确方向,努力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新跨越。要保持自我革命定力,持之以恒落实全面
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适应现代化建设履职尽责的能力,更好应对变局、把握大局、开创新局。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学习。
两个确立学习心得及感悟二
11月25日,省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柯尊平主持学习会并讲话。
会上,省政协党组成员、主席会议成员围绕主题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谈了学习体会。大家谈到,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论述精辟,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全会通过的《决议》,深刻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重大命题,必将推动全党形成崭新的精神风貌、空前的团结统一、高度的政治自觉。
柯尊平在发言中指出,全会作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全会着重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这一论断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柯尊平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通起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进一步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质量水平,切实推动全会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在政协落地落实,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两个确立学习心得及感悟三
“全市检察机关要强化政治意识,以‘两个确立’统一思想行动,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检察工作各方面全过程。”11月23日下午,市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柴峥涛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专题学习贯彻市委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
11月19日上午,市委召开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市委会议,强调要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水平,打造法律监督最有力示范省的温州样板。
“要对标‘打造法律监督最有力示范省的温州样板’这一目标,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以先行的步伐、领跑的意识、样板的标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意见》,会议就贯彻落实市委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
一、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把握法律监督工作的正确方向
要以“两个确立”统一思想行动,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做到讲政治与抓业务相统一,把“从政治上看”融入检察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履行好党和人民、宪法赋予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检察责任。
二、顺应改革发展大局,找准法律监督的工作重心 要按照市委会议“提升法律监督质效和公信力”“以法律监督促进温州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聚焦主业、更新理念、找准重心、融入大局,着力构建以检察高质量履职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公平正义、促进依法行政、参与社会治理的的法律监督工作新格局,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初心使命。
三、加强检察数字办案,推进法律监督工作模式的变革
要抓住中央《意见》出台、市委会议和府检联席会议召开的有利契机,以实战实用为导向,以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为“龙头”,进一步凝聚推进检察数字办案共识,形成破除数据壁垒合力,加快研发融合监督的智能模块,积极推进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不断推动检察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增强法律监督工作的能力
要注重强基导向,深入开展“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加大优秀年轻检察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完善检察人员业绩考评机制,巩固深化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制约,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检察队伍。
两个确立学习心得及感悟四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人民”二字的分量最重。
在陕北梁家河,他最大心愿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在河北正定,他甘冒风险也要摘掉“高产穷县”帽子;在福建宁德,他探索“弱鸟先飞”的脱贫路;在浙江,他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两个关键问题,为浙江量身打造了引领发展的“八八战略”;在上海,他继续倡导力推长三角一体化,提出上海要当仁不让地做好长三角的“龙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话语铿锵。九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用实干履行庄严承诺。
两个月前,再次来到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杨家沟革命旧址和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他感慨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 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
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
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以非凡理论勇气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时代叩问,不断回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百年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系统回答了这些重大时代课题。
《决议》用“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并重点概括了其中原创性的理念和思想——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思考,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两个确立”,保证我们党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不迷航,始终把握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同志核心地位的确立,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掌舵人,有了主心骨,有了定盘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思想旗帜,有了理论武装,有了有力武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这样评价“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这一思想既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也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土耳其政治学与国际关系专家埃姆雷·代米尔认为,“无论是在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解决了许多难题,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合集 范本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范本(通用合集)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