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心得体会 >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心得体会【6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9-04 18:44:01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心得体会【6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6篇

第一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同志们,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得与失的考验、得与失的抉择中度过的。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得失上要经受着比常人更为现实、更为严峻的考验。能否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是我们在座的每名同志都要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更是对我们每名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的检验。为此,今天我以《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为题,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得失观这个主题。希望能通过讲解交流,使每名同志都能弄清得失观的历史形成、基本定义和内涵,能够认清自己当前在得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知道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得失观。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得失观的含义是什么;
二是让大家都认清当前在对待得失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得与失,树立正确的得失观。重点是第五部分,时间大约1.5小时。要求:一、认真听讲、做好记录;
二、认真领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三、搞好消化吸收,确保教育效果。(点击)首先我讲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一、初探得与失

一个人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决定了其为人行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态度正确,就能摆正心态,从正面看待个人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进退得失,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态度不正确,就会思想狭隘偏激,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工作中缺失动力,生活上丧失原则,甚至沦落为一名阶下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得失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内在信仰和道德良知。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利益观的基础。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我们部队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一)关于得与失

得与失的内涵,是我们认识得失观的前提。何为“得”?《辞海》对“得”字有9种解释,分别为取得、得意、中意、完成、能够、怎得、感恩、必须和作为助词使用。得失观中的“得”,主要是指得到、取得、获得之意。何为“失”?《辞海》对“失”字有6种解释,分别为遗失、过失、错过、不自禁、奔逃、放荡。“得”主要指的是利益的索取和获得,“失”指的是人们对某种利益的放弃和损失。得失观中的“得”主要指的是索取、获得、得到,“失”,主要指遗失、丧失、失去之意。所谓“得失”,即所得和所失,根据语境不同有不同的解释:或指成败;
或指利弊;
或指盈利和亏本;
或指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
也可偏指失,过失。

通过“得”与“失”的字面定义和自身属性看,我们发现二者的内涵具有三种共同特性:一是这种“得”与“失”具有客观性。无论是“得”还是“失”,都是一种客观结果。比如,“得”作为一种客观的获得,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都在其内,如得到民心、得到天下、得到胜利、得到奖励、得到提拔重用、得到爱情等是“得”,得到失败、得到债务、得到惩罚处理、得到疾病、得到死亡等也是“得”,并非只有好的结果才是得,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好与得、对与得划为等号。另一方面,这里所说的“失”也是客观的,失去江山、爱情、财富、朋友、亲人、地位、机遇、生命等是“失”,失去人格、道德、青春、时间、光明等是“失”,失去罪恶、错误、灾害、厄运、死亡等也是“失”,同样也不能简单地把失与坏划等号,不能简单认为失就是不好、不利、不祥。二是这种“得”与“失”具有现实性。无论是“得”还是“失”,都是一种现实中确实得到或失去的结果。预期的东西、计划的东西、想象的东西、自认为可以得到的东西,都不是“得”,只有实实在在已经获得的结果才是“得”。“失”也是一种现实结果,只有实实在在已经没有了、丢掉了、离开了、不可挽回了的东西才能是“失”。比如,封建社会祝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事实上皇帝并不能得到万岁。有人诅咒自己的仇敌“出门被车撞死”,事实上并不能一定使仇敌失去生命。三是这种“得”与“失”具有单一性。无论是“得”还是“失”,只要发生和出现一次,就可以认定;
对其价值判断和衡量,也是由每一次发生的客观事实来确定的。尽管“得”与“失”可以在一个个体、几个个体和一定时空内多次出现,连续转化,但不能用多次来认定和衡量。比如“塞翁失马”中的几次祸福转换,对其得失的判断都是以每一次发生的事实为依据的。

(二)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得失

大千世界,从石至今,得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因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背景,得与失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在动物世界,为了生存,动物们往往以确保安全、得到食物或满足个体私欲为目的,不惜承担受到伤害的危险,有时不得不为群体利益或下一代的生存而献出生命。绝大多数动物缺乏正确处理得失关系的系统思维,这虽形不成什么得失观,但在得失之间的审慎态度是十分惊人的。我们看动物世界,这样的动物种群普遍存在(争抢食物、异性配偶、种群之王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凭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形成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得失观。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反映的得失观,就是一种在私有制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宣扬利己主义的口头禅。而我们共产党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等得失观指导下,在物质条件极端贫乏的情况下,形成了极具战斗力的人民军队,团结全国人民,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说明,在正确处理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是有效推行社会治理方略,维护社会治理制度,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从历史看,得失关系从物质利益的归属权和支配权产生,又反过来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和分配发生影响。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拓展到对政治地位、行政权力的获取和精神文化生活、个人情感生活、社会舆论褒贬的满足。而政治地位、行政权力的获得和精神、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认可,又反过来对物质利益发生影响。从而,使以物质、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得失关系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成五彩斑斓、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留下了永久不灭的历史文化。

在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正确处理得失关系的生动故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失去的是家庭亲情,得到的广大群众的铁心跟随;
勾践栖会稽,失去的是个人享受,得到的是国家富足强敌落败;
毛泽东在延安附近周旋,失去的是个人平安,得到的是军心稳定,大局不乱;
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失去的是大城市的方便和气派,得到的是全国农村根据地和红色江山。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处理不好得失关系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故事。如周瑜见诸葛亮妙计频出,丢不下嫉妒心而气急身亡;
李自成的大臣丢不下美人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拿破仑丢不下家庭成员的权力和富贵,丢掉了自己血雨腥风中打出来的天下;
斯大林丢不下个人崇拜的嗜好,丢掉了可靠接班人的选择。可见,在处理得失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上,历史一直鸣响着数不尽的警钟,但有人却重蹈着失败者的覆辙,这也是时刻警醒我们的历史教训。

分析我国百十年来的近现代史,有两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一个是国民党。建党之初,国民党采取一些为人民谋利益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不过后来,由于追求一党之私,虽然在执政、资产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是很快被人民的力量推倒,以前得到的反而迅速失去了。另一个是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共产党始终把代表人民利益做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共产党人为了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所以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人民的拥护中取得了政权,而且执政的基础越来越牢固。为了人民,共产党失去了一大批优秀儿女,但是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为了人民,无数共产党人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但是却被人民永远铭记。是“得”是“失”?“失”多“得”多?一目了然。由此我们说,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利益的基础,人民赞成与否是决定一个政党前途命运的关键因素,得到人民信赖与拥护是最大的“得”,失去人民信赖与拥护是最大的“失”。

(三)用辩证哲学的观点认识得失

得和失是在一定主观条件下形成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在组织目标或个人欲望支配下的利益角逐和评价行为。它们既可是事物某段的终结,又可是某段的起点。在一定的情况下,人的认知决定着它们在人心中的定位--起点或者是终点。

哲学上认为:“得”是人们对舍弃或付出结果预期发展程度的实现及评价;
“失”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经权衡,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而作出的对自己(物质的、道德的、荣誉的)利益的舍弃丢失或付出作为。

在人类社会里,没有平白无故的失,失的目标是为了得;
没有平白无故的得,得是对付出后回报的把握,或者是对今后舍弃的权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两句训语是对以失去为主动方面的得失关系的生动描述;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则是对得到主要方面所反映的得失关系的贴切表述。

  然而,得失之间的联系有时表现得并不如上述分析的哪么直接。得失关系之间的长期性、短期性并存,得到的和失去的(东西)在质和量上的不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形成了智慧、实力和方法的较量,演绎出了一幕幕活生生的人间话剧。从失方讲,有的施小失为了收小得,有的施大失为了收大得,有的眼前失为了近期得,有的近期失为了长远得,有的内部失为了内部得,有的内部失为了外部得,有的个人失为了组织得,也有的为了个人得而不惜组织失,等等等等。在经济社会,得失关系以钱权交易为主要特征的得失权衡,从物质方面逐步延伸到精神、文化、道德、舆论各个方面。

  得和失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想以小失换大得(象棋的“舍卒保车”),结果失而不得;
有的想借人失为己得(成语借刀杀人),结果事与愿违;
有的大失有大得(有钱人搞资本动作进行投资),心满意足;
有的大失却小得或不得(投资生意亏本),长留遗憾,等等。如人类社会的利益争夺和无数次战争,就是得失权衡造就的生动历史。这些战争的得失并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说得就能得到,想失去就会失去的,得失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受人的意志等外界因素所影响。

得与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凡事皆有得有失。你在得到这一方面的同时,便意味着你将会失去另一方面。人生就是一个得与失循环往复的旅程,它让人时时处于得失的平衡状态中。世上没有永远的得到,也没有永远的失去;
每一个人都是在得与失中往前行走着。(举例)中国有句古话:吃亏是福。吃亏是受损失,怎么会是福呢?听起来是一种悖论,但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在湖南怀化洪江古商城青石板巷塘冲1号的古窨子屋墙壁上,清代扬州著名的书法家郑板桥留下了“吃亏是福”的壁联,上面写到:“满者,损之机;
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心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
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告诉我们,亏己者,能让别人觉得他有度量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可见,吃亏是伴随着享福一起存在着,“吃亏是福”的根源在于失去的背后有获得。这种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失相伴相生、相互转化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而是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历史上,如越王勾践亡国被俘,卧薪尝胆,舍王尊而得江山社稷光复;
南唐后主李煜不谋皇帝之政,耽于诗文书画,登上了文艺的高峰,却沦为亡国之君。我国古籍《淮南子·人间篇》中有个故事叫“塞翁失马”,大家都很熟悉,讲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坏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待得失,要把它放到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去看,用时间与实践检验和判断得失的最终结果,而不能忘端加以定论。

综上所述,我们看出得与失是历史辩证的统一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先得后失,失而又得,先失后得,得而又失。人的一生也总是在无休止的失失得得,得得失失中渡过。

二、正确认识得失观的现实重大意义

得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得失观。

(一)得失观的定义和内涵

什么是得失观?从《词典》上看就是指人们对得与失所持的基本态度和看法。而无产阶级的得失观,概括地讲,就是不计个人得失,甘愿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历代廉吏、清官所奉行的得失观,经过28年革命斗争和60多年执政的考验和洗礼,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形成了深得人民群众赞赏的得失观。其主要内容:一是以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为主要内容的生死观;
二是以以苦为乐、先苦后乐为主要内容的幸福观;
三是以不争个人名誉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
四是以公开、民主,不失时机、讲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决策观;
五是以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整体为主要内容的组织观;
六是以友爱互助、光明磊落为主要内容的美丑观;
七是以与人为善为主要内容的善恶观;
八是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成才观;
九是以廉洁持政为主要内容的伦理观;
十是以取得合法利益为根本原则的收入观。围绕这些,党和国家在许多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形成了带有浓厚中华民族特色的法规体系,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赋予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成为中华名族生机活力的重要支柱。在我党的历史中,在对待个人得失上,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以及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失去了很多个人利益,包括自己的亲人、财产甚至生命,但是却赢得了人民的深切怀念和爱戴。而反观刘青山、张子善、胡长清、李嘉廷、陈良宇、陈希同、文强、彭长健之流,个人贪欲横流,生活腐化堕落,看似得到了许多,实则失去了对党的信仰和对人民的忠诚,失去了天意和民心,为人民所不齿,为天理所不容,为历史所唾弃。得多少?失几何?这个答案一清二楚,当然是得少失多,得小失大了。所以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自己的得失统一到党的得失下来看待,把能否得到民心做为衡量自己得失的核心要素,对代表、维护、发展人民利益,能够得到民心的事,既使失去一些个人利益,也要坚决去做;
对违犯、损坏、危害人民的利益,有违民心的事,既使能够得到一些个人利益,也要坚决不做。

不同阶级政党有不同的得失观,不同的军队同样有不同得失观。我们的军队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党的得失观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军人的得失观。军人得失观是指军人对得与失所持的基本态度或看法。其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把个人得失与整体得失统一起来看,把国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来换取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得";
二是把眼前得失与长远得失统一起来看,当眼前得失与长远得失发生矛盾时,军人应当毫不犹豫地放弃眼前利益,争取长远利益;
三是把物质得失与精神得失统一起来看,部队虽然相对艰苦累一些,在物质利益上得到的不如社会多,但精神所得却极为丰富,极为珍贵。

对于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分析中感受到。人生征途中有得失,但因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背景,得与失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对于我们军人来说,战争年代的得与失,经常大量地表现再生与死上。而和平时期的得与失,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得与失,却更多的反应在对利益的取舍上。正如一名战士的日记中写到:你有名贵衣裳,我穿绿色军装。你有家财万贯,我守千里边疆。你有鲜花掌声,我有山河鼓掌。你是成功人士,我是热血儿郎。你渴望你的成功,我实现我的理想。也有一首《什么也不说》军旅歌曲唱道:“你下你的海哟,我趟我的河;
你坐你的车,我爬我的坡……”。的确,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军人的使命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军人所追求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保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军人吃苦,人民才会幸福;
军人奉献,人民才有安全;
军人忠心站岗放哨,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作为一名军人,就注定了在风平浪静中守候寂寞,于沧海横流中书写辉煌。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也侵蚀着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有的想钱谈钱多了,思想就抛锚了,爱岗敬业,爱警精武的热情就下降了;
有的羡慕大款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就淡忘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有的盲目地和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相比,就越比越泄气;
前些年,我们支队都有个别同志甚至不择手段地以权谋私、捞取金钱,损公肥私,不惜以身试法,受到了法纪的严肃处理。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面对军旅生涯的得与失,十摆在我们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二)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是部队全面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是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助推器”。就我们支队来讲,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要高标准完成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不断提升执勤处突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牢固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不为个人小利所缠绕,不为个人得失所分心,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兢兢业业,持之以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但是近几年来,通过立功受奖、学习培训、提职晋升,岗位调整等几件关乎大家切身利益的事情来看,我们发现少数同志在对待个人得失上态度还不够端正,心态、位置摆得还不够正,尤其是在每年临近老兵退伍,干部调整、确定转业等时机,表现的尤为明显,放松个人自我要求,思想松懈、组织纪律观念淡化,作风松散、工作精力不集中、致使完成任务标准不高,部队建设质量总是在低层次徘徊,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同志患得患失所致。我认为,大家只有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强化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就是强化战斗力的意识,只有不计个人得失,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抓工作,才能确保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才能确保部队战斗力的不断提升。

二是正确的得失观是内部稳定的“定海针”。有了正确的得失观,人的心胸才会豁达,人的心灵才会无限高尚。社会氛围在这种得失观的营养下,就会越来和谐,越来越健康!部队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确保官兵思想稳定和集中统一是完成一切工作任务的前堤和基础。如果我们官兵天天想着打自己的“小九九”,瞎想歪想,不安心尽心,闹情绪、发牢骚、讲怪话,甚至“盯位子”、“守摊子”、“撂挑子”“混日子”、“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满足平庸,甘居中游,缺乏知难而进、争先创优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极个别同志对部队的纪律规定和担负的任务感到消极“无所谓”,不但自己思想不稳定,还要去蛊惑、腐蚀和拉拢其它同志,搞得其他同志思想也不稳定,从而影响到整个部队的内部稳定和集中统一。去年,支队因风气建设受到总部工作组的调查,起因就是我们有的同志心理不够平衡,越级反映问题,唯恐天下不乱,个人有想法不说,还四处蛊惑人心,人为地唤散军心。所以说,作为一个集体的一员,支队的一份子,只有自觉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自觉保持思想稳定,才能为促进支队的整体稳定和集中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正确的得失观是个人成长进步的“方向盘”。

(三)正确的得失观是军人安心本职干好工作的前提

怎样看待军人的得与失?当兵是否吃亏?这是我们许多同志都在思考的问题。能否正确看待得失,对我们能否安心服役,热爱本职影响很大。

1.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军人的“得”。

“得”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得”,如学技术、当骨干、立功受奖,入党、考上军校等;
另一种是隐性的“得”,如“通过几年部队得培养,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文化知识水平,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待人处事、礼节礼貌,是我们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
在部队艰苦的学习、训练、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加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果敢的气质,敢想敢干的闯劲;
通过部队严格的管理教育,在铁的纪律的约束下,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法纪观念,提高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等等。两种 “得”得区别在于一种是可见得、表面的,另一种则是隐性的、内在的。联系在于显性“得”是隐性 “得”的发展和后果。如果说显性的“得”由于条件和机遇不同,并非人人都可以获得的话,这些隐性的“得”却是每一个官兵或多或少都能得到的。而这种隐性的“得”对于青年人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可能有些同志得到的多,有的同志得到的少。这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只要我们安心服役,珍惜警营生活,在警营这个大熔炉、大学校里自觉地磨练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得”。退伍老兵很多人都这样讲“当兵后悔两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得想法呢?当兵得时候训练幸苦,作风紧张,总认为自己失去了很多,得到的很少,所以感到后悔,而当他们退伍后,深深体会到部队所学到的东西受益无穷,是一笔宝贵的人生经历,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非常留恋部队的军旅生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当今这位中国企业界“教父”级任务从来直言不讳:是军营塑造了他。万科集团老总王石、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等企业界的风云人物,都曾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无不认为军旅生涯为他们的成功铺平了道路。我们不难看出,部队是锻炼人的大熔炉,是培养人的一所大学校。我们在自己的“得”时,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入党、考学这些显性得“得”上,更要看我们在部队几年成长进步,看我们获得的很多隐性的“得”。

2.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的角度看待军人的“得”。在分析得时,我们不能只站在个人得角度来看问题,而要站在国家和人民得最高利益的角度看待得。正确看待得与失,首先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历史上一切具有爱国心、民族感的人,总是把国家的得失、民族的兴亡置于个人的得失上。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在看待得失,更要算国家和人民得失的大帐。对于我们武警官兵来说,就是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一职责使命的角度来看得失。这样我们就会懂得,军人的得与失,是得在大处,失在小处,失得有意义,得来有价值。我们当兵两年,尽了一个适龄青年依法应尽的义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这就是军人最大的“得”。黄继光挺身堵枪眼,李向群累倒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康波为了抗洪抢险被洪水卷走,他们的牺牲难道不值得吗?正是由于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战士的奉献和牺牲,才有今天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才有人民的幸福安宁。这难道不是每一个军人最大的“得”吗”还有什么比国家之“得”、人民之“得”更大的“得”呢?在部队当兵两年不可能一无所得,就像一名战士在诗中所写:“谁说军人没有收获?在我们默默的奉献中,收获智慧,收获勇敢,收获人生真谛,收获人民安宁”。这充分表现了战士的豪情,也表明了军人丰厚的“得”,无论是回乡面对父老乡亲,还是我们以后面对子孙,都值得称道。当我们晚年回首人生旅程时,也会为曾经当兵两年,把最美好得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而感到自豪、光荣和幸福,就会对警营盛会无怨无悔。

3.置身于社会大潮中正确看军人的得失。我们要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比较观,有比较就能看出差别,但怎么比,和谁比,就必须选好参照物。一些同志眼睛总是盯着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富裕地区,比收入总是同那些大款老板、企业金领比,这样比出的 “反差”当然很大,结果会是越比越失落,越比越无斗志。的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已经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这只是十三亿人口中的极少数,而大多数人民群众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正迈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1479万人没有摆脱贫困,不少老少边穷地区的儿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也很恶劣。对于我们而言,大家应该感觉得到,从物质文化生活方方面面来讲,我们的条件已经是比较好的了。我们要学会全面比较,才能防止心理失衡。

(1)从政治上看,当兵不吃亏。军队是国家的重要武装力量,军人历来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婚姻法》都对军队和军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哨兵神圣不可侵犯”、“军婚受法律保护,军人无过错,军人不同意不得离婚”等,现在我们十分关注的《人民武装警察法》已经开始实施,为我们更好地履行好职责使命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我国法律史上,专门为一个军兵立法还是第一次,可见党和国家对我们武警部队的重视程度。我们在火车站、汽车站、医院等服务场所都能看到“军人优先”字样,这无不反映出党和人民对军队的关怀,我们还有理由认为我们当兵吃亏吗?特别是我们回家探亲的时候,亲戚、朋友、同学一谈到我们的时候,便会用一种崇拜、羡慕的眼光来看我们。

(2)从经济上看,当兵不吃亏。通过近3年连续2次大幅度增加军人的工资待遇,现在不低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群众、大多城市职工的水平。以重庆地区为例,2009年,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26785元,现在我们干部士官的平均工资已经大大超过这个水平;
2010年以来,重庆市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每月321元.我们的义务兵与低收入人群比,衣食无忧,每月还有500元的津贴,退伍还有补助,应该说比他们得到的要多。

(3)从就业安置来看,当兵更不吃亏。当军人退出现役。作为城镇入伍的战士,大多地方要优先安排工作,安排不了工作的也要给与经济补偿,农村入伍的战士很多都在城里打工,很多用人单位很看重退伍战士当兵的背景,不少人受到重用。干部软件业就不用说了,大多都能进公务单位,有的还能在地方主要岗位担任职务,得到提拔重用。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仅农村退伍军人就有25万多人担任了农村基层干部,26万人进入乡镇企业,有的还凭借在部队磨砺出的坚强意志、顽强作风、优良品德,成为了企业家;
近几年总队转业干部的安置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到了理想的单位和岗位,很多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自1985年以来,全军转业退伍的干部战士当中,有7万多人被评为优秀企业家,16万人担任了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事实上,许多企业家都是军人出生: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万科的王石、广厦集团的孙广信、科龙的潘宁、杉杉集团的郑永刚等。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以营业额计,在中国排名前500位的企业中,具有军人背景的总裁、副总裁就有200人之多。双星集团总经理汪海刚转业在街道小厂当推销员时,每天背着20双鞋上街叫卖,那样艰苦的创业阶段他没有逃避困难,最终才取得成功。据有关部门对福建省、浙江省和上海市5个不同行业的用人单位的调查,1994年至1996年被提升的208名转业干部中,在部队是功臣模范的有166人,占80%,还有20%虽未立过功,但都是素质较好的。解放军报曾刊登过这样一条消息:江苏省35640多个行政村,有62%的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由退役士兵担任。

所有这些,都证明一个铁的实事,当兵不吃亏。因此,作为一名军人应当珍惜机会,安心服役,多做贡献。革命老前辈教导我们: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在工作上、学习上要向高标准看齐。全面比较就应该不只比物质待遇,更要比思想境界的高低,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
不只和地方群众比,还应该和身边的战友比,跟苏宁、丁晓兵、卢涛、冉小波等英雄模范比。只有这样比,才能比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比出高昂的热情和斗志。

三、当前党员干部在对待得失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去年来,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澄清了党员干部思想中的一些错误观念,纯洁了党员干部思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部队风气不断纯正。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当前支队部分同志在对待个人得失的问题上,一些模糊认识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正确的得失观就是从大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做让党放心,让官兵信任的好干部。简单阐述,在我们支队,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牢固树立了正确的得失观,他们废寝忘食忘我工作、他们舍家弃子不计得失,他们是支队建设的脊梁。

(一)重个人的得失,轻组织集体利益。有的同志得失观失衡,过分看重个人得失,怕吃亏的思想严重;
有的大局意识不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强调个人的多,维护集体的少;
有的同志进步观片面,不能正确对待成长进步,把它完全等同于提职晋升;
有的同志利益观狭窄,个人利益至上,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树得不牢。

(二)重眼前的得失,轻长远人生规划。少数干部心浮气躁,把事业当就业,以队为家的思想树得不牢,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部队建设上。

(三)重有形的得失,轻无形精神财富。有的因个人困难分散精力、影响工作,向组织提不正当要求,过分争福利,图实惠。个别干部看不到这一点,仍然与地方一些收入好的单位比享受、比待遇;
少数同志比富不比穷,比好不比差,比上不比下,生活上与收入高的比,工作上与条件好的比,越比越感到吃亏,越比越不安心。有的抓部队建设热衷于搞花架子和争彩头出风头,对部队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却抓得不牢抓得不实。

(进步、个人利益,支队为大家谋福利;
提高考评费标准、为家属楼安装空 调、解决随军、协调转业干部工作安置、协调干部小孩读书等)

有的同志荣誉观错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把争取荣誉的精力花在扎实干工作之外;
模糊认识是滋生不良风气的沃土,这些模糊认识不澄清,不良风气就不会彻底纠正,甚至一些已经纠正的风气问题也会死灰复燃。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开展这样的教育来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模糊认识,纯洁干部思想,纯正部队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需要我们辩证看待、客观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对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少部分干部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缺乏学理论、钻业务的热情、韧劲和恒心,图形式、走过场,许多同志把书摆到桌上、放在柜里。极少部分同志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够深刻,没有真正进入思想、进入工作。由于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少数干部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思潮的不良倾向,仅凭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来认识问题,受形形色色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严重,少数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一些困惑,价值观发生偏移。二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够强。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少数干部“靠奉献建业”的意识逐渐淡化,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主要是我们的干部对自己今天所得到的东西不珍惜,忘记了自己的成长进步是如何得来的,淡化了对党的感情,忘记了组织的照顾和培养,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原则。三是心理失衡。我们一些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比较观”,盲目攀比,工作上比轻松,生活上比享受,待遇上比多少,职务上比快慢,却不在素质上比高低、能力上比强弱、奉献上比大小;
有的干部将完成不了工作的原因归咎于上级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对本职岗位职责不清,思路不明,标准降低,导致自身素质和能力与本职岗位需要不相适应。

四、党员干部要怎样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最大的得是:得到党委领导认可、官兵的信任;
最大的失就是失去:党委领导认可、官兵的信任.民主测评得票率低,陈天龙提前晋职等)

而对于“得”与“失”的态度,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处事的价值取向,具有正确的得失观,就能够摆正心态,从正面看待个人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进退得失,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反之,就会思想狭隘偏激,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工作中缺失动力,生活上丧失原则,甚至沦落为人民的罪人。因此正确地认识“得”与“失”,确立和健全正确的“得失观”,对于每一个人,特别是共产党员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面对得失保持良好心态,立足本职有所作为

第一、正确面对得失,就要保持良好心态,即“三心”:面对得失,始终保持一颗上进之心;
面对得失,始终保持一颗平常之心;
面对得失,始终保持一颗感恩之心。在个人得失上要有一颗“平常的心”;
在回报组织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对待工作时要有一颗“负责的心”。要充分发扬甘为“人梯”、乐为“基石”、善为“伯乐”的无私奉献精神,不盯着“位子、票子”干工作,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得失和升退进留。

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有一则故事:一后生见拴在树上的牛想离开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他请教老禅者:“为什么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并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在老禅者看来,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这则故事虽然有消极的成分,但它启示我们,只有把个人荣誉看得淡一点,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免去那些不必要的烦恼。在这方面,许多革命先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三让中将的孙毅将军,弃官务农的甘祖昌将军,隐姓埋名40多年的英雄李玉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只有做到了视名利淡如水,待事业重如山,才不会为名利所累。对被人们称为“活烈士”、“永远最可爱的人”的李玉安来说,8小时壮烈的松骨峰战斗是一场考验,40多年的隐功埋名同样是一场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考验更加严酷。这不仅要饱尝清苦生活的磨难,承受亲朋家人的埋怨,还要面对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当有人间李玉安:“你怎么不到部队找一找?”他淡然一笑说:“找啥,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这条命也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不好意思再给组织上添麻烦,这个手伸不出。”他说得朴实平静,却震撼人心。正是这种躬身奉献的思想境界,使他从不向社会、向子女表白自己的光荣历史,更没有伸手向组织要这要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迟早要发光,是锥子最终要露出锋芒。我们要相信领导,相信组织。诚然,在评功评奖时,还会遇到一个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一个人做出贡献,作为领导,将尽量做到公平合理、一视同仁。但公平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公平。有时可能因为名额有限等原因,使个别同志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处理?作为个人来说,应把它看得淡泊一点,不必为此灰心丧气,而应该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况且,没有立功受奖,不等于没有成绩、没有进步。只要我们尽心尽责地工作了,即使一时没有立功受奖,同样可以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和好评,这也是一种荣誉。赢得群众的称赞,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更珍贵的荣誉。

有位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观天上云卷云舒。”这就是说,你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是顺利还是坎坷,都不要过于计较,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和处理。在年终岁尾这个关键时期,每个同志都要以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要学会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几年,报刊电视关于感恩的话题很多,感动中国的人也很多。有良知的人,都是会懂得感恩的。同志们对诸葛亮这个名字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高度概括,为了感恩,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不忘“兴复汉室”的重托,他先后组织了六次大规模的北伐,夙兴夜寐,积劳成疾,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死在战斗的最前线,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感恩诠释着一种文化底蕴和人性美,而且也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内涵。感动中国的人,都是知恩图报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志常常会看到并放大的是自己所失去或没有的,而忽视那些自己拥有的东西。对于自己没有的,往往抱怨命运的不公,仿佛这个世界欠我们很多。对于自己拥有的,又认为理所当然,习惯于向别人或社会提出种种非理性的要求。在座的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是我们支队的中层干部,大家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有现在的成就,是与组织的关心、培养和照顾分不开的。从个人的成长进步来讲,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关键还是组织上对你的培养、关心和信任。如果没有组织的照顾,我们有的同志仅凭现有的能力素质,是很难走到目前的岗位。从物质待遇上来讲,从去年开始部队大幅度增加工资,总队副营以上干部家属随军政策作了调整,支队联系监狱开通了去沪班车,并想方设法增加座位。这些都是党和人民以及部队上下各级组织对我们干部关心、爱护的重要体现。与现在社会上同学历、同年龄的人群相比我们还是幸运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不来当兵的话,我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当然,我不排除有的人比现在过得好,但是,看看你现在的大多数同学朋友,你内心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的。还譬如,我们每年2次组织干部到上海参加自学考试,从乘车接送到住宿吃饭都有人专门负责保障,机关投入了大量精力。拿八支队来说吧,有的干部可能也知道,八支队从来不组织干部到上海参加考试,就是出差也没有人过问的,吃住行都是靠自己想办法,而且出差来回仅仅给报销坐长途车的路费。而我们呢?吃住行都安排好了还不满意,不听招呼,不守规矩,有的甚至到处乱跑。支队长来支队时间不长,党委扩大会后就跟我说,要让我们的干部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组织。他说,我们支队干部探亲休假规定是全总队最宽松的,在市区不可能有这样的规定,而我们有的干部还不满足,这样的干部到市区是要掉队的(没有用“淘汰”这个词)。所以说,如果你老是认为部队对不住自己、领导亏了自己,别人有负于你,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一个连感恩都不知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组织做出贡献的人。因此我们要客观看待目前的环境和待遇,要懂得去感恩,只有你胸中常常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会不断拥有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品德,常怀感恩之心,会拂去你心头的忧伤,抹去你岁月中的阴影,让黑暗中摸索的你看到前面闪烁的灯光!这样,你的内心才会充实,头脑才会理智,眼界才会开阔,人生才会赢得更多的幸福。

要强化责任意识。基层干部要有责任意识,要以寝食不安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这并不是要基层干部整天诚惶诚恐,而是要求基层干部思想重视,行为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稍为放松,工作稍为马虎,部队就容易出事。这不是危言耸听。三支队六中队发生的案件就是有力的佐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部队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基层干部处在带兵第一线,身在兵中,肩上的担子很重,必须时刻绷紧高标准实现“两个确保”这根弦,防止时紧时松,抓抓停停;
必须把精力集中在部队建设上,防止精力外移,疲疲沓沓;
必须有“队荣我荣、队耻我辱”的责任意识,防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二、正确面对得失,就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要正确处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表现与实质的关系。如何处理得失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要正确处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着眼全局看得失。这里讲的整体和全局,是指国家、人民和军队这个大局。有的同志埋怨部队津贴少、待遇低、条件差,个人的愿望难以实现,这实质上是自私自利思想的表现。要知道,当前我们国家还不很富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军队各项建设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一味强调个人得失,提出过高的希望和要求,都是不现实的。要正确对待得失,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关系。一是要认识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最高利益。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个人利益。但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同等的关系,而是有高低、主次、先后之分的。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是第一位的,集体利益是第二位的,个人利益是第三位的,三者不能等同,更不能颠倒。二是要认识到个人利益要在国家、集体利益的发展中得到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每个人要在国家的发展之中,社会的进步之中,去实现个人利益。“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如果失去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个人利益也就失去了基础。三是要认识到个人利益要无条件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无条件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即以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说过:“私人利益必须服从公共利益,这是唯一的真理。”作为战士,最起码要把自己置于连队整体建设之中,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不提无理要求,不做有损集体利益之事。也就是说,军人要有吃亏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舍得自己的利益,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其次,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发展看得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事实证明了的道理。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眼前的“得”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失”,眼前的“失”也可能转化为将来的“得”,得和失是相互依存的。“不为浮云遮望眼”,这句话也告诫我们,不要看到眼前失去了一些挣钱、学技术、谈情说爱的机会,就认为当兵吃亏了。我们更应该看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随着我们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竞争机制已经形成,我们要想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少摔跟头,最紧要的不是眼前我们拥有多少财产,懂得多少技术,而是要看自己的综合素质怎么样。我想,这种素质主要包括紧跟时代的思想观念、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的纪律意识、永不服输的坚强毅志、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等。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文化底子薄,又没有什么技术,很难在竞争中有所作为,这是片面的认识。文化低可以随时弥补,不懂技术可以再学习,而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精神品质的形成需要在特殊环境中长期磨炼。军人的特殊经历,正是我们取得这些素质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安心部队生活,自觉摔打自己,就会为今后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曾对收录在《外国历史名人传》中的432人进行过统计,其中有过从军经历的共214人,几乎占了50%;
而收录在《中国历史名人小传》中的杰出人物,曾从过军的就更多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一大批领导干部,都曾统领过千军万马。我们身边的不少战友,退伍回家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发家致富的带头人。这些都无不说明了当兵失去的只是眼前的局部利益,得到的将是终身财富。“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看得远一些,想得开一点,如果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不立足长远的利益未雨绸缪,就会得不偿失。俗话说“占小便宜吃大亏”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正确处理表现与实质的关系,抓住根本看得失。有的战士看到身边的战友一批一批来队,又一批一批退伍,来时怎么样,回家时还是老样子,考学、提干的只是个别,学技术、转士官的也只是少数;
有的认为警卫部队管理紧张,要求严格,自由活动时间少,学习的机会不多,当兵是空耗青春,得不偿失。产生这种心理的同志,是因为他们只是从表面看问题,没有从实质上看待得失。作为军人,根本的得失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挣了多少工资,学了什么技术,而在于经过军营的锤炼,我们的目标是否远大、思想是否成熟、观念是否更新、品德是否高尚、作风是否顽强、眼界是否开阔等,因为过硬的政治、思想、道德、纪律、作风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一位农民企业家在给老部队的一封信中写道:“是艰苦的环境,紧张的生活,磨砺了我的意志,锤炼了我的性格;
是严格的训练,系统的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才干;
是同志间的深情,净化了我的心灵,升华了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当兵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由此可以看到,对军人来说,不在于得到了什么实惠,比如入没入党,当没当骨干,学没学技术等,而在于得到了什么锻炼。在军营失去的只是有形的表面的东西,得到的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潜在的无形的综合能力素质,是一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形的宝贵财富。

   正确处理“得失”的关系,要着重把握三点。

1、正确处理“得失”的关系,首先是舍得付出。

舍得是一个大问题,无论是出世修行还是入世的生活,都是一个核心问题。三教都在讨论,都有相通的观点。

从道教经典看,《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福没有人或神仙能主宰,是自己造成的。好人得好报,这是“得”。当然要做好人就要舍去很多,比如同情心,不单公司为贫困职工捐款你不能躲在后面,就算是没有人知道,看见乞丐,该掏钱还是要掏钱。不单是钱,其他的物质、行为、时间、机会成本都可能要“舍”(或者说会失去很多),好人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能出于本心,尽力而为,不容易。

从儒家经典看,《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学》:“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说的也是一个意思。

佛教就更直接了,作为修行人必须行持的“六度”里面就有一个“布施”,修布施就是修福。在佛教看来,今生的福,包括各种“得”,都是往世或今生修来的,其中一种修,就就布施(舍)。财布施(捐款捐物助人)得财,法布施(给人说法,讲课,传授知识,指点迷津)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教的最终目标是得“智慧”,要彻悟人生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迷惑。这个过程很长,光修慧不行,必须福慧同修。吃亏是福,吃亏就是便宜。

总而言之,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先舍后得”。工作不努力付出(舍),不会有工作成果(得),老板不可能加薪。学习不努力(舍),考试过不了关,培训费得自己掏,知识没学到(得)。舍就是付出,得就是回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出世如此,入世更是如此。理简行难,三岁小儿可以知,八十老翁未必行。人人能知此理,人人能践行此理,则各种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贪污腐败都将烟消云散。

“舍得”,就是先“舍”后“得”,不舍就不得。舍就是失,就是付出。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然而,没有付出则决没有回报。现实社会中,只得不失是不可能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类的一切收获都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财富是创造出来的;
知识是孜孜不倦学来的;
强健的体魄离不开艰苦的锻炼;
粮食来自于耕耘;
好名声是奉献的别名。所以,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人类不断辛勤劳动,不停地付出换来的。我们每个人为了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要不怕付出,努力奋斗。任何想“不劳而获”,想通过侥幸去意外获取得想法只能是幻想。每一个真正想获取的人都首先要有“付出”的思想,要舍得“付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2、正确处理“得失”的关系,关键是舍小得,换大得。

既然我们明白了有得就有失,我们都舍得付出。但我们的付出是为了得,得不偿失的事谁也不愿干,也不会去干。因此,权衡一件事是否可做时,其标准也是得失之比。为了获取大的好处,人们常常舍弃一些小的局部的利益。“牺牲局部,保全全局”,“舍车保帅”。树木要成才,就得修去其中多余的枝叶;
要想果子结得又大又好,就必须打掉无用的枝杈和过多的果子;
田里的蔬菜庄稼要间苗才能长得好;
这些都是舍小得换大得的例子。古人云:成大事者不顾小谋,图大全者宁辞小害。一个人的部分肢体受了伤,危及整个生命,为了挽救生命,不得不截去有病的部分肢体。我们明白了这一道理,就会在关键时刻,为了大的利益,不怕牺牲局部和小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己私利。

3、正确处理“得失”的关系,重要的是以德修身。德者,得也;
私者,失也。正确处理得失关系是人们思想灵魂的一大飞跃。常言道:“上天无亲,唯德是辅。”“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规律、真理、天意也,唯有德者可得。如果你是有德之人,那你则是利他主义者,想到是他人,施爱于人,乐于助人,这样你就大得民心,就能客观地看问题,处理事情,就能把握时机。同样只有如此,你才能正确把握得失的转换,才能弃小取大,才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样的人去打天下,则天下可得;
办如何事都容易成功,所以说,德者,得也。倘若一个人私心很重,事事、处处、时时为自己考虑,患得患失,就会前怕狼后怕虎,左顾右盼,斤斤计较,优柔寡断,结果会坐失良机;
看问题带私心,处理问题就会闭目塞听,偏听偏信,不了解真相,不按规律办事,没有不失败的,最终会失去民心,有天下也会失去。所以说:私者,失也。因此,无私则公,无欲则刚。爱人者人爱,助人者人助。舍得个人小得者则有大得。真正欲大得者,必是那些“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所以真正处理好得失问题是一个克服私心,战胜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人思想灵魂境界的一大飞跃。

第三、正确面对得失,就要立足本职甘作奉献。即:要强化责任意识;
要强化岗位意识;
要强化忧患意识;
四是要有创新意识。

得与失的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实质上就是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得失观。大力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让官兵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和角度看得与失。一个人如果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和角度,即使得到再多,也不会满足。但如果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就会觉得党的事业重于泰山,个人的利益微不足道,就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那种只讲索取不讲付出,只讲回报不讲贡献的思想是不对的。有的同志认为来到部队学不了技术、入不了党、挣不了钱,成天站岗执勤,失去的多,得到的少。要消除这种片面认识和失衡心理,需要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得失。

在得与失的面前要乐于奉献

作为一名武警战士,不仅要在危急关头经得起生与死的考验,而且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经得起得与失的考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这个“小我”,以顾全和维护集体利益这个“大我”。我们对军人的选择,绝不是为了谋取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因为它对我们自身、对社会、对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军人保卫祖国、维护稳定,我们黄金部队找金矿,绝不是为了个人获得相应的回报。我们的奉献所创造的价值远不是物质利益能够取代补偿的。一些战士在入党、考学、当班长和改转士官时,工作勤奋,积极努力,一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干劲减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般到码头车到站;
另有一些战士当考警校屡试不第,入党、当班长的希望实现不了时,或选改士官无望就垂头丧气,工作无精打采,甚至自暴自弃。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自觉讲觉悟、讲奉献。

(一)要学会珍惜。

(二)要学会放弃

(三)要知道满足

被誉为“优秀士兵标兵”、“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原班长公举东的事迹,在我们部队也是家喻户晓,他在入伍前,是大学生,中共党员,国家干部,又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可是,他却放弃优越的条件,舒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部队,公举东的报国之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为的是实现一个热血青年的报国之志,正象他所说的那样:当兵服役是一个适龄青年的义务,我为别人站三年岗,人家要为我站几十年岗,朴朴实实的话语,透露出一个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怀,我军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优秀战士,才被人民群众誉这“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要明确自己当兵是为了什么,一名热血青年,依法股兵役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义务,我们来到部队,就是为了贡献,就是意味着牺牲,就是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就是为祖国放哨,为人民站岗,我们要把上次放得远一点,眼界放得开阔一点,要看到我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退出现役投身经济建设大潮中同样能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同样能获得鲜花与掌声,从而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要看到自己当兵几年珲是大有收获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心观察一下,世界上的名人和优秀企业家80%都是来自军人,当兵只有几年,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很大,好处不少,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10大好处:能培养自己独立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法纪观念,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能锻炼出健康的体魄,能提高智力、增长胆量,能增强人的责任感,能养成诚实,大度的性格,能培养讲秩序,讲卫生的生活习惯,这10大好处都是我们在部队取得的最高荣誉,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进步,也是我们将来参与地方竞争的特有优势。

牢固树立“当兵就要不计得失”的思想。得与失是军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新战士来说,一入伍就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一是要把个人得失与整体得失统一起来看,从保卫国家安全、保卫改革开放成果的角度看得失。这样,我们就会懂得,军人的得与失,就是得在大处,失在小处,失得有意义,失得有价值,正是由于个人这种小“失”换来国家安宁这个大“得”。二是要把眼前得失与长远得失统一起来看。这们这一代人,对于先辈来说是后人,对于后代来讲又是前人。今天,我们一方面享受着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一方面也肩负着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责任。虽然当兵对眼前来讲是“亏”了,但从长远来讲是“得”了,而且“得”大于“失”。三是要把物质上的得与精神上的得统一起来看。我们当兵虽然在物质利益上得到的不多,但正是由于我们军人的存在,国家才安宁,人民才幸福,与此同时我们心中充满自豪感和光荣感,这就是“得”。艰苦的环境,严格的纪律,严谨的作风,培养了我们军人特有的气质,这就是“得”,而且这种“得”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得”。武警某部战士王亮,出生在一个经商世家,完全可以继承家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他说:“挣钱的机会很多,当兵的机会只有一次。”硬是凭着对军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执著参军来到部队。像王亮这样富家子弟来当兵的还有很多,他们看中的就是军人这种特殊的“得”。

要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养成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抗得住寂寞,做到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行不干,自觉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

二是要帮助士官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要通过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从表面上看,为国当兵做奉献失去了不少发财的机会,也丢掉了许多梦想,但是我们所得到的远远比所失去的多的多。古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说回到地方发财致富当老板是“砍柴”的话,那么当兵奉献尽义务就是“磨刀”。纵观很多的世界名人,大多都穿过军装。许多军人回到地方以后,发挥在部队学会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个个都成了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好手。而且也应让士官看到,国家非常关心部队的建设,每年都会增加对军队的投入,从我们的衣食住行中不难发现,部队与地方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士官,必须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抓住当兵这一难得的机会,勤学苦练,为军旅生涯抹上一笔亮丽的色彩。

三要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在关系到个人成长进步和利益得失的问题上,我们总会不经意的拿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要积极地比,不能消极地比、盲目地比。不能总想着和别人比进步、比荣誉、比地位、比钱财,要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比精神状态、比素质能力、比工作作风、比表率作用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才能走出心浮气躁的“怪圈”,始终保持平心静气的良好心态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四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部队的党员干部,就要像丁晓兵那样,“战时忘死、平时忘我”,用坚定的党性和我军的宗旨来不断引导价值取向,坚持在听党话、跟党走,听招呼、守规矩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

因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动能,它可使这两个相对的事物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因而正确地认识“得”与“失”,确立和健全正确的得失观尤为重要。

得与失,是人们维持生存的两大根本因素。得失观是每个人对自己得到的利益与失去的利益关系的根本看法。得失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们世界观之间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得失观。得失观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支配人们行为的作用,权衡得失,是影响和左右个人抉择和团体决策的思考依据。

要强化责任意识。基层干部要有责任意识,要以寝食不安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这并不是要基层干部整天诚惶诚恐,而是要求基层干部思想重视,行为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稍为放松,工作稍为马虎,部队就容易出事。这不是危言耸听。三支队六中队发生的案件就是有力的佐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部队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基层干部处在带兵第一线,身在兵中,肩上的担子很重,必须时刻绷紧高标准实现“两个确保”这根弦,防止时紧时松,抓抓停停;
必须把精力集中在部队建设上,防止精力外移,疲疲沓沓;
必须有“队荣我荣、队耻我辱”的责任意识,防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家要正确看待改革形势,正确对待前途出路,要“识大体、顾大局、讲觉悟、讲奉献”从部队建设大局出发,服从组织决定,正确对待走留,荣誉和得失。

思考讨论题:

作为党员干部,谈谈自己应当树立怎样的得失观?

第二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最近集中学习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我感到,贯彻落实“两个纲要”,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就是指领导干部对如何履行自身职责及取得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地方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乃至影响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意义的。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因此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一、树立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世界观。

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生实现追求的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同志曾经以明确的语言概括了共产党人的理想,“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惜赴汤蹈火而为之奋斗。在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决心为之而奋斗终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首要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处在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把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坚定的信念同踏实的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我们领导干部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才能够在胜利时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才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断前进。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去支撑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改革实战,从而推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二、树立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和分配上多元化的现状,促使人生价值成为人们思考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错位的状况屡见不鲜。他们把人生价值定位在权力之中或金钱之中或享乐之中或绝对自由之中等等。显然这些都是错了位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以为,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某种需要的评判标准。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其自身价值必须体现在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之中。党员干部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先人后己。任长霞和牛玉儒二位同志是我们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系人民群众,用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排忧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民的利益,他们都表现出了领导干部真心为民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相比之下,有些领导干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否定,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是否对个人有利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他们置党纪国法不顾,只顾自己名利官位,以权谋私。王怀忠,肖作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树立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

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都是对权力的滥用。而造成滥用权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腐败分子之所以有腐败行为。关键在于他们脱离了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视权力为谋私的手段和工具。于是大权在握,头脑发昏,权欲膨胀,胡作非为,结果必然自食其果,在官位上摔下来,落个被世人唾弃的下场。权力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指对权力的性质,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受不同权力观的支配,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是立党为公,掌权为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到由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或全体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人民只能通过少数代表来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由于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分配宗旨的,人民便把这些权力赋予我们党,委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行使权力,也就是说权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说领导干部对人民给予的权力拥有使用权的话,那么,这种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常识。权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给予的权力越多,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掌权,用权,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为人民谋利益,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私无畏地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第三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决定了党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勇于肩负新时代使命,敢于担当,敢于奉献,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是一种担当。《论语·颜渊》中,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作为人民公仆,“居之无倦”是从政为官的基础,“行之以忠”是尽职工作的准则。唯有保持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工作劲头,忠于党和人民,踏踏实实的工作才能成为百姓放心得下、信任得过的好公仆。

“苟利社稷,不顾其身”是一种情怀。《忠经》有一句话:“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有以天下为己任胸怀,还要有不顾其身的勇气。尤其作为偏远山区的干部需要常年扎根基层,唯有一心为民,舍私利为公利,才能推动党的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把党的温暖播撒到广大山区群众心中。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现”是一种自律。树不可以不剪枝,人不可以不修身。人的欲望可以促进奋斗前进,放纵过度则带来法律的审判。党员干部应严己修身,自律自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慎初、慎微、慎独,坚持慎终,严格遵守党的八项规定,筑牢红线意识,锤炼出顽强的党性意志。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党员干部要时常反省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布好思想防线,守护好党政廉洁底线。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使命,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服务员”和“引导者”。

第四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作者:娄兴刚
来源:《活力》2015年第24期

        在干部公选中,曾经有过这样一道面试题:领导干部该不该追求政绩?有的同志说,政绩体现的是领导能力和工作成绩,必须去追求;
有的说,政绩是形象工程,不应该去追求……不同的干部对“政绩”有着不同的理解。出现这些差异,追根溯源,还在于所持的政绩观不同。

        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科学有效地追求政绩、取得实绩。就讷河而言,身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当把“经济发展、政治和谐、社会稳定、环境改善、群众满意”牢牢抓在手上。

        一、经济要发展,富一方百姓

        经济发展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为官一任,当常思发展之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一是推动经济发展。市直部门领导干部,要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政绩追求,积极克服审计严了、实施难了、怕出问题、怕丢“官帽”而不敢去争取项目等畏难情绪,处事为公、主动出击,加快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让更多更好的有益项目落地讷河,助推经济发展。农村党员干部要把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作为政绩追求,重点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加大清理力度,增加机动地发包收入;
利用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招引企业项目,推动互促发展。积极争取水田开发、生态养殖、棚菜生产等项目资金,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壮大产业项目。要克服看摊守业、小富即安等心态,把创新进取、矢志发展作为政绩导向,以市场为准绳、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拓宽“村干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不断延伸种养加产业链条,促使现有产业壮大增效、新兴产业落地产能,以规模化、特色化、规范化产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注重节流减支。减支即为增收。要认真落实办公费、差旅费、廉政食堂等规章制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坚决避免追求享乐、铺张浪费等现象反弹。要强化村级组织财务管理,坚决查处违规变卖、贪占挪用及举债经营等损害集体利益行为。

第五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习心得体会

“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习心得体会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最近集中学习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我感到,贯彻落实“两个纲要”,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就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自身职责及取得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地方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乃至影响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意义的。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因此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一、树立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世界观。
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生实现追求的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同志曾经以明确的语言概括了共产党人的理想,“我们共产
第1页共6页

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惜赴汤蹈火而为之奋斗。在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决心为之而奋斗终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首要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处在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把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坚定的信念同踏实的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我们领导干部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才能够在胜利时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才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断前进。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去支撑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改革实战,从而推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二、树立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价值观。
第2页共6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和分配上多元化的现状,促使人生价值成为人们思考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错位的状况屡见不鲜。他们把人生价值定位在权力之中或金钱之中或享乐之中或绝对自由之中等等。显然这些都是错了位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以为,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某种需要的评判标准。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其自身价值必须体现在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之中。党员干部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先人后己。任长霞和牛玉儒二位同志是我们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系人民群众,用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排忧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民的利益,他们都表现出了领导干部真心为民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相比之下,有些领导干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否定,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是否对个人有利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他们置党纪国法不顾,只顾自己名利官位,以权谋私。王怀忠,肖作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树立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
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都是对权力的滥用。而造成滥用权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腐败分子之所以有腐
第3页共6页

第六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编号:_____



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习材料





学 校:_________ 教 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 1 页 共 4 页


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习材料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应该也必须干出成绩。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实事?什么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而且还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贻害子孙。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
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
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不仅办不好事业,还损害了党的形象;
这样的“政绩”,不仅对百姓没有益处,还会妨碍国家发展大局。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绩。事实证明,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
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第 2 页 共 4 页


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
政绩最终都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加以检验。经济和社会发展好与不好,应该是实践说了算,应该是群众说了算,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政绩,以这样的尺度检验政绩,以这样的精神追求政绩,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
第 3 页 共 4 页


编号:______



感谢您的浏览!!
仅供参考




学 校:_________ 教 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 4 页 共 4 页

推荐访问:践行 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心得体会【6篇】 基层党员干部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