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心得体会 > 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6篇)

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8-07 11:11:01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试论张謇实业救国经济思想

  作者:康琳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8期

篇二: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热?铸实业,?胆照中华!张謇创业实践对后世的五点启?张謇[jiǎn](1853年7?1?-1926年8?24?),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长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学创始?。前?:此?写于2003年的上海,为纪念张謇诞?150周年论坛?撰。汉中和南通基本同纬度,汉中有张骞,南通有张謇,张骞汉中?较熟悉,张謇汉中?多陌?。最近,有感于南通市与汉中市的对?协作,特辑录此?(略有删改),希望更多的汉中?能了解张謇学习张謇。今天,我们在这?纪念张謇先?诞?15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笔者怀着由衷的敬意谨撰此?,以缅怀和学习张謇。纵观张謇先辈的??,他曾是儒?,是清末状元、翰林院修撰,也从过政,担任过实业部长、农商总长等要职,但更多的、更主要还是他为实现“?实业、母教育”思想?穷其毕?精?的??。尽管?们对他的评价还存在些许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中国民族?业的先驱,是披风斩浪搏击中流的英雄。张謇的??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今天我们在这?纪念缅怀他,我想通过他的创业实践来探索他对当今发展民营经济的启?。我认为,有五点启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张謇创业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动荡、?变?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贫病交加、民不聊?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软弱??,封建统治残余拼死挣扎,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军阀混战,?民?活?深?热。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民族?业所?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这从张謇的创业经历可以看出。张謇在筹集资?时,先后受到汪树堂、黄阶平和?镜铭等?丧?病狂般的破坏和刁难,以致久久耿耿于怀,悬挂“?草藏毒图”(暗指“汪、黄”??)以警?。此外,他还忍侮蒙讥,向极不愿搭理的封建买办盛宣怀筹款,盛宣怀骗他称正在筹集,要张謇为他写字,张謇不辞劳苦地写字两?,为他卖得两万多元,可最后却被这个奸邪?耻之徒?脚踢开,且分?不出。……对于这些?情的打击,他没有屈服,对于接踵?来的困难,他没有消沉,他志如磐?、坚如砥柱,与恶浪相搏击,与时代相抗争。今天,我们的民族早已实现了独??主,全国?民安居乐业,正向着全?实现?康社会的?标奋进。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持,我们所?临的困难已与那个时代不可同??语。但是,?前我国已加?WTO,我们要振兴民族经济,要与国外?企业抗衡,要成为世界知名企业,我们要?的路还很长很远也很艰难,所以我们应??弘扬张謇这种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乘风破浪、奋勇前进,以?愧于时代,?愧于民族;否则我们只能平庸,只能被市场经济的?潮淹没。放眼世界的战略?光张謇的时代,是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把中华民族刚刚从“中央之国”的残梦中惊醒的时代,?们开始了解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和我们不同的国家,但那些了解多是被动的、??的,甚?是有偏见的,?张謇却开始主动地、虚?地、深?地学习起了西??明。1903年,张謇东渡?本对其政治、实业和教育进?了为期70天的详细调研,他不辞劳苦连?天也不休息?访了60多处教育和农?商机关,接触和拜访了?批专门?才,还聘定了不少教师与技师。对于聘来的外国?,张謇让他们拿?薪、住?搂,?活上给予特殊优待。朝鲜翰林院进??沧江为避难前来,张亦敬如上宾,?沧江专?从事著述直?辞世。此外,他还在??的农垦公司?推?了从美国传来的优质棉种;还以很?的精?组织了“南洋劝业会”,促进了中外物资交流。“他?之?,可以攻?”,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但开阔了眼界,还引进了?才,为当时民族?业的发展注?了活?。时过境迁,随着交通通讯?具的发展和e时代的到来,我们了解世界的?式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便利,但这只是?个外因,要真正地具有放眼世界的战略?光,还必须从内?深处?度重视。南通是建筑之乡,我初到上海也是从事建筑业的,后来才从事房产开发。虽然我在开发过程中已注意到了吸收国外建筑?明之长,但越来越感到压?重?,因为我所?对的消费者成份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不但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对的竞争对?势?越来越强,不但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如果缺乏放眼世界的眼光将很难发展。超越时代的经营思想通过对张謇创办实业的研究,我发现他有着超载时代的经营思想,他对企业的不少管理?法在我们今天也是相当领先的,特别是如下三点:?是对??资源管理和开发;他将??纳?了股份,把利润分为?三股,“以?股归股东,三股作在事?花红”;他还从?本聘请?村忠次郎等等教师,从“海归派”当时留美学纺织的华侨?弟中物?教师。?是注重“产业链”的发展;他以纺织业为中?,并向垦牧业发展,实现了原料和?产?条龙的纵伸发展,再向加?制造、运输、冶

  业链”的发展;他以纺织业为中?,并向垦牧业发展,实现了原料和?产?条龙的纵伸发展,再向加?制造、运输、冶?等诸多?业横向发展,从?形成了以纺织为中?和交汇点的纵横两条产业链。三是注重“零库存”管理;他在筹办??后购买棉花时资?严重缺乏时,穷急?智,想出了“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周转”的好主意,从?有效地渡过了资?短缺的难关。此外,他还注重对先进机器和技术的引进。他的这些经营思想,对于发展民族产业、振兴地?经济和进?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注重??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很好地整合了各种优势资源,使众多企业?向了集团化和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形成了?个优势互补的经济联合体,从?有效地增加了利润空间,分散了风险,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这在当时对抵抗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振兴民族经济起到了不可埋没的功劳。今后,我们要提升综合国?,实现民族的伟?复兴,还必须进?步发展民族产业,他的路发?深省,值得参考。热?公益的?尚品格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不乏有热?公益的?,但是不抱任何政治或其它私利的?却极少,?于贡献能与张謇相匹的更是少之有少。他不但创办了从?到死的?系列配套的福利事业,如育婴堂、学校、??、垦牧、公园、剧场、医院、养?院、公墓,乃?筑路、通河等等??不备;他还特别注重借公益事业来启迪民智、普及教育,如更俗剧场、博物苑、军??象台、公共体育场等,这其中不少是全国先例的?次创建。他在筹办更俗剧场时由于经费不?便??掏腰包,腰包掏不出了,竟不顾古稀?龄于?热天挥笔写字卖钱集资。其情之切、其?之诚,令?景仰。张謇搞这些地?公益,?不劳碌精神、倾其全?,?且?竿见影,于国计民??有裨益。他的那些公益事业?们不仅为当代,也为后?留下了?套系统化的福利建筑群。今天,?们看到这?切,曾不肃然起敬呢?作为张謇的同乡,也许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在开发东苑半岛花园时,总想着能多做?点于?区及周边业主有利的事,于是我在?区中修建了?座24班中学和?乐幼?园,并牺牲了近亿元的售楼收?,修建了建筑?积达1.7万平?的商业?场,?前已全部竣?,商业?场已投?使?,学校和幼?园也即将投?使?。此外,我还资助了12名学?,负责他们的读书开?。由于我的事业还有待于继续发展,所以?前还?法有?的突破。我知道这与张謇先?相?有着天壤之别,但我希望今后能做得更好。不遗余?的爱国情结张謇先?作为近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开路先锋,??以振兴民族经济、富国强民为?任,其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鞠躬尽瘁、光照史册。他是深深地爱着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他所做出的?切已充分表明,他的主观出发点尽管有时有些滞后,但他的?是善的,是想着国家和?民的。他曾热衷于?宪,后?积极参与共和,这说明他是进步的,只是他的进步与当时的时代潮流尚慢半个节拍,他在“五卅运动”后极为?盾的做法充分表现了他?格上的善良与政治上的滞后所形成的冲突。总之,他作为成长在封建社会?化背景中的?个状元,不是顺理成章地沦落为逆历史潮流的反动守旧势?,?且不断?新并超越阶级属性,成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头?,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先驱,这本?就是难能可贵的,是功不可没的。今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个独?的阶级已消失,但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党的富民政策和当前的?好形势,与时俱进,艰苦奋?,迅速建?起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断发展壮?。并在政治上不断进步,与党和政府保持?致,为振兴民族经济、为繁荣地?经济做出更多更?的贡献。同时我们应该像张謇那样,热?公益事业,为?民谋福利。?我们的报效祖国的??丹?、发展实业的满腔豪情,抒写新时期民营企业新的诗篇。苏东坡?:“古之成?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纵观张謇??,他不但有超世之才,?且还具有坚韧不拔之志。他为实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耗尽了毕?精?,他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放眼世界的战略?光,超越时代的经营思想,热?公益的?尚品格,不遗余?的爱国情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作为?个封建时代的状元,虽在政治上稍有些滞后,但他超越了阶级属性,为发展民族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所?的路是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个缩影,他所?的路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参考和学习。常乐隆重举办“张謇?化节”本?为原创,作者甯志俊;?发于《家在汉中》,转载请署名原作者和出处。

篇三: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

  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

  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这不仅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开辟了更广阔的途

  1《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呈翰林院掌院代奏劾大学士李鸿章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径,也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打开了闸门,使中国的主权利益丧失殆尽。这使张謇感到

  2“寝食不安”,“痛心疾首”,“恐从此中国不能自立”。就以他那刚刚取得的状元翰林的爵禄地位,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号召天下。张謇的挚友刘厚生说:“张謇于乙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口号,身体而力行之。实业救国之口号,3是针对《马关条约》,苏、杭及内地通商而发”的。张謇自己也说:“自乙未《马关条约》,45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令即通州设立纱厂,以开风气而保权利”。

  由此可见,张謇的“实业救国”主张,首先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挽救民族危机,出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为了“保利源计”,不致于在强敌入侵的时候“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他认为这样“无异

  67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他曾感慨万分地说;“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也是受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早期改良主义者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大都是从洋务派里面分化出来的早期资产阶级代表。早年,他们大都参加或支持过洋务运动。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腐朽性,从而引起了早期改良主义者的反对和不满。王韬则是最早对洋务运动进行全面批判的改良主义者,他指出洋务派的“自强新政”则不过是沿袭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皮

  8毛,是“小变而非大变,貌变而非真变”。郑观应则进一步批判了洋务派,指出“十余年来,中国讲求洋务,力图自强,不惜巨款,制造船械,可谓殚精竭力,何以马江一战,隳师

  9偾事,不收尺寸之功”。为此,郑观应提出了一条与洋务派截然不同的变法主张,通过发

  10展资本主义经济来振兴中国,“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为振兴商务”。他们认为:“富强

  11之术”,“富”是“强”的基础,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富而后强”。郑观应说,帝国主义国家不怕洋务派“造船购械”,就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夺其利权”。所以,帝国主

  12义对于中国“凡致力于商务者,在所必争”。

  这里,早期改良主义者所讲的“商务”,主要是以商业为核心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即是受了早期改良主义这一思想的影响。他自称:“謇自丙戌

  2《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代鄂督条陈理财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刘厚生:《张謇传记》,龙门书局1958年,第73页。4《张謇日记》辛亥年4月17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为纱厂事致两湖张督部函》,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6《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厂约》。7《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厂约》。8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答强弱论》,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9郑观应。《盛世危言》卷2,《录申报中西交涉损益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印10郑观应:《盛世危言》卷2,《商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印11王韬:《弢园文录补编?中外合力防俄》,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12郑观应:《盛世危言》卷2,《商务》。

  13(1886年)后,即思致力于实业。”1887年,张謇受命主持治理黄河决口,就主张“复禹故

  1415道,用西法疏治”。但是,张謇认为,倡导兴办实业,“其责任在士大夫”。张謇当时还

  16是一名“布衣”举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所以,他那时虽然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由于缺乏较高的社会地位,“即思致力于实业而无所藉”,而没有公开提倡号召。1894年,他进士及第,状元鼎甲,官居翰林,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便毅然去官在家乡,倡导“实业救国",并以家乡南通地方作实验,从事于实业活动。

  由此可见,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也是改良主义的。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他在提倡“实业救国”的同时,也列名发起康有为在上海组织的强学会。后来,他也明确提

  17出:“法久必弊,无始终不变之章程。”

  但是张謇的变法主张,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康、梁等人的变法主要是从上层建筑的政权入手,期望通过政界的变革,为资产阶级获取部分政权。张謇则主张首先从经济改革入手,一切其他方面的改革,其中包括政治改革,都必须在经济改革之后,并且为经济改革服务,围绕经济方面的改革而进行,旨在维护和发展改革了的新经济体制。他认为,社会改革如果不首先从经济改革着手,则一切政治的和其他方面的改革都将无所依藉,成为无本之木,无花之果。所以,他在康、梁发动戊戌变法的同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指出:“是谋变法,当先谋变理财之法,尤宜变理财便民之法”。他说:“农务商务者,民生得失之林,即吏治修坠之镜。日日言变法,而不以民生吏治是务,18未见其有益。”为此,他也曾批评过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说他们缺乏基础,向他们指出“事

  19固必不成”,“劝勿轻举”。

  此外,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还寓有调和阶级矛盾,解决人民生计的含义。

  自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曾暂时趋于缓和。到7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清朝封建统治者加紧了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也日趋高涨,彼伏此起。张謇出生于乡间富裕的农民家庭,早年读书时曾参加过一些田间劳动,对民间疾苦颇多了解,后来又跟随吴长庆、孙云锦走南闯北,目睹了民生的艰难,对人民群众产生了一定的同情心理,早年曾在家乡推广过蚕桑和新的棉花栽培技术。但是,他又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取消革命斗争,解

  13《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辞谢农工商大臣见招答友函》,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14《张季子九录?简谱》。15《张謇自订年谱》卷下癸卯年,见《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16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67页。17《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请兴农会奏》,中华

  书局1931年。18《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商会议》。19《张謇自订年谱》卷下戊戌年,见《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

  决民生的艰难,他提出了“实业救国”主张,幻想通过发展实业来解决民生问题,使尚未爆

  20发的革命风暴消弥于无形。他说:“匪原于穷,穷原于无实业”。“匪之易生,由无实业”。为此,他主张“略筹资本,经营榛芜,开辟利源”,招徕一些无业游民,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以免聚众起义。而且他认为,“国有之产业岁增,则国民担负之喘息减。喘息减,则

  21无疾视政府之心”。从这方面看,张謇的“实业救国”也是属于改良主义的。

  二

  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和性质是怎样的呢?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是受早期改良主义的思想影响而提出的,但是,又比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前进了一步,因为早期改良主义者大都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富

  22出于商”,主张“以商富国”。他们中的个别人甚至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振兴中国的唯一

  23途径,认为“欲中国之富”,必须首先发展对外贸易,“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张謇则与此相反,认为只有发展实业才是谋求国家富强的主要途径。他说:“国非富不强,富非实

  2425业完不张。”“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所以,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而且,张謇所提出的“实业”,也不象早期改良主义者所说的以商业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以工业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为此,他曾批评了早期改良主义者的重商思想,26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他把工业当作整个国民经济的核心。他说;“合古今之书,证中外之说,未有不致力于工而能

  27强国者”,“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他又说:“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

  28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尤要。”他还举例说明:日本崛兴,就是“先图工业,转换生熟之货,沟通农商之邮”,终于跃进了世界先进强国的行列。因此,中国要想独立富强,也必须象日本那样,“学西法也自工始,??学其用机器,学其造机器”。从而,他严厉

  29地批判了洋务派的“自强”运动,“贪率便宜,不肯用心”,“变法从兵入”。于是“立总局,20《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6,《为辟治江北诗海五县串场大河计划书呈》,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21《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上度支部大臣垦徐淮荒地??说》。

  22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卷3《商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刊印。23马建忠:《适可斋纪言》卷1,《富民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印。24《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2,《劝通州商业合营储蓄兼普通商业银行说帖》,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25《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2,《请设工科大学公呈》。26《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代鄂督条陈理财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27《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2,《请设工科大学公呈》。2《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请兴农会奏》。29《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代某给谏条陈理财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购兵械,江海设防,岁糜百千万金钱,日日议自强,而有事曾不能一战,且捐数千万于仇敌,30缓词乞和”,不仅“徒使中国有限之财,日掷耗于无用之地”,也险些断送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指出:洋务派从表面上看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就错误地认为这是外国强盛的根基,也鹦鹉学舌,从发展军事力量入手,挽救危亡。他说这是“本末易位,缓急

  31失宜”,结果,不独“船炮枪械悉购自人,??至于农工商实业机器,无一不购自外人”,一切都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竟变成了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国。对此,张謇作了一个生动的比

  32喻,说“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由此不难看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有几个特点;首先,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是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他曾严厉地批判了洋务派的“官办”政策和清朝的厘金制度对民族资本企业的阻扰。他说,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凡事都要“听民自便,官为护持”,实行“民办”。只有“听民自便,官为护持”,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发达兴旺,如此“则无论开(矿)也,兴垦也,机器制造也,凡与商务为表里,无一而不兴

  33也”。他甚至主张取消“官办”,把洋务派的“官办”企业也“分别估明折实,招商承办”,转让给民族资本家经营。

  对于厘金制度的批判,张謇郑重地指出,厘金制度是清朝政府盘剥工商业的一种“病民”、“病商”的苛捐杂税,自同治以后即“卡若栉比,??只鸡尺布,并计超捐,碎物零星,任

  34意扣罚”,严重地阻碍了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他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借端勒索,盘剥敲诈的种种黑幕,一再呼吁清政府裁撤厘卡,改行印花税。

  其次,张謇发展实业的目的首在“救国"。为了挽回被帝国主义所攫取的“利源”,为了真正实现“救国”的目标,张謇提出建立一个不依赖于西方列强的独立的经济体系,以免受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为此他主张农工商实业全面发展,并在农工商领域全面发展资本主

  35义,说“实业在工农商,在大农大工大商”。

  他主张农工商实业全面发展,必须工农商三业协调一致。他说,“以世界公例论,一国

  36之工业与其农产,无不谋求供求之相应,无不以其国产为主要”。他指出,在整个国民经

  30《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代夏考官沥陈时事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1《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代某给谏条陈理财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2《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3,《对救国储金会之感言》。33《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商会议》。34《清朝续文献通考?征榷考》第21页《厘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35《为南通保坍及垦地致陈省长函》,《张謇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97页。36《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7,《商榷世界??中国实业宜应供求之趋势书》。

  济体系中,“农为尤要",是一切其他国民经济活动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条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相互

  37依存的客观法则,“相因之势,理有固然”。

  在全面发展农工商实业时,张謇尤重“棉、铁”,说“农工商业之至大者,曰棉、铁,38次者日用之百物,又次消费品、奢侈品”。所谓“棉、铁”,即棉纺织业和钢铁冶炼与钢铁器具制造业。因为棉纺织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也是中国当时最大宗的进口商品。西方列强就是通过输入大量的棉纺织品,操纵控制了中国的国计民生。钢铁则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使用最多的商品之一,不仅人们的许多生活用品是钢铁制品,人们的生产工具也几乎都是钢铁制品。钢铁和钢铁制品亦为当年西方列强输入中国的又一大宗商品。西方列强正是通过向中国输入大量的棉纺织品和钢铁与钢铁制品,操纵了中国的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因此,要取得中国的经济独立,摆脱西方列强的操纵控制,必须首先从这两大工业部门入手,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冶炼与钢铁器具制造业。

  而且张謇有时也将“棉、铁”代表整个“农工商实业”,说“余持棉铁为中国近世要务

  39之说,凡三十年,先我后我,事乎此者,亦肩背相望矣”。“鄙人所持棉铁主义”,若“用

  40吾言,必能杜绝他邦宰割之谋”。有时他也将“棉铁”象征轻、重工业,“棉”代表了棉纺织等轻工业,“铁”代表了钢铁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主张“棉、铁并举”,亦即轻、重工业同时并举,说中国不仅要“学用机器”,还要“学造机器”,说“用机器不能自制,终古受制

  41于人”。

  当然,张謇对于农、轻、重和农、工、商之间关系的认识还不全面,但是基本上反映了这四者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时,又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号,通过教育来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科学技术。他说:4344“国家之强,??在实业、教育”,这二者之间,“有至亲至密之关系”。“既念实业而

  4546无致育,则业不昌”。因此,“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是属于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张謇在当时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发展科学技术,这在当时可谓是真知灼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另外,张謇认为发展国民经济,还必须“征之实事”,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因地制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发展国民经济的良好效果。他说,“今言实业,其

  47必度我所尤需,审我所能至,准天时而因地利,相国势而导人情,庶几不大相刺谬乎”。因此,他对于凡有特产的地方,都寄于发展地方民族经济的希望,予以热情鼓励。

  三

  张謇的“实业救国”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张謇的“实业救国”论和他对洋务派、封建主义的批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舆论先导。在张謇的“实业救国”口号提出以后,各爱国民族资本家纷纷响应,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挽回利权,他们踊跃投资各工矿企业,“设厂自救”,兴起了一股投资热潮。正如张之洞在1897年给清政府的一个奏折中所说:“数年以来,江、浙、湖北等省,陆续添设纺纱、缫丝、烘茧各厂约30余家。此外,机造之货,沪、苏、江宁等处有购机制造洋酒、洋蜡、火柴、碾米、48自来水者。??各种机器制造土货之法,规模颇盛。似此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这样,在1895年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获得了初步发展。据不完全的统计,自1895至1898年短短的4年之中,新创办的规模较大的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就有50余家,资本总额达1200余万元。而甲午战争之前,从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了第一家规模较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继昌隆缫丝厂以后,20余年之中,规模较大的商办企业才只有53家,资本总额只有470.4万元,只有1895—1898年的1,3强一些。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新设立的商办企业即达463家,资本总额已达9082.1万元。

  当然,这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有众多原因,不能都归功于张謇一人。但是,张

  43《张季子九录?自治录》卷2,《拟领荒场地为自治基本产??呈》,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44《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1,《师范学校开校演说》。45《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辞谢农工商大臣见招答友函》,上海,中华书局

  1931年。46《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2,《请设工科大学公呈》47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第494页。48《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5,北平(今北京市)文斋1928年刊印。

  謇的“实业救国”口号和他对洋务派、封建主义的批判,也多少起了一定的推动和鼓舞作用。

  其次,张謇不仅以“实业救国”论奔走呼号,提倡奖誉,还身体力行,直接从事实业活

  49动。他“目营心计,从通海最优胜之棉产开始,从事纱厂”,先后在南通、崇明、海门等地创办了几个纱厂,还陆续创办铁厂、油厂等等。到1926年,他已先后创办大小企业公司38家。其中仅纱厂一项(就从大生纱厂初创时的20400枚纱锭,增加到155000枚,占全国华资纱锭总数的7,以上,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

  1901年,张謇在苏北从启东吕泗港到阜宁陈家港的黄海之滨,1000多里的废墟荒滩上,圈地4000余万亩,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其中已垦辟的土地约100万亩,种上了麦棉庄稼。一眼望去,沟畦纵横,垅亩相接,春麦秋棉,葱绿一片,仅棉花一项就年产20万担左右。并在这一片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原野荒滩上,建起了一个个“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

  50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的垦牧场。这些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主要是为了满足大生纱厂所需要的棉花原料。从供应原料方面来看,通海垦牧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张謇对通海垦牧公司的经营方式带有严重的封建性。他把大部分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佃户,收取棉花等实物地租。只有一小部分土地自行雇工耕种。这一部分雇工耕种的土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也改为出租土地了。

  再次,张謇在从事实业活动的同时,还在上海、南通和各垦牧场创办了大中小学几十所,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

  然而,张謇毕竟是一名状元、翰林,与封建统治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开办大生纱厂,就从清政府那里取得了25万两的官股,还取得了免除捐税和在南通、海门、崇明一带对棉纺织工业的垄断特权,规定在10年之内,不准他人在南通这一带开办新的棉纺织工厂,如若有人开办,必须向大生纱厂每包贴费1两。这种封建特权,对于张謇的大生资本集团,当然带来了高额利润,使之得到迅速发展,却压制了中小民族资本家的发展。上海的民族资本家朱畴,曾先后两次要在海门、崇明开办纺织工厂,都因为张謇的反对而未成功。

  由此可见,张謇在提倡“实业救国”,并亲自投身实业活动时,又是作为一名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分子出现的。这就决定了他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软弱无力。他反对激烈的政治变革和革命斗争。他说,人民群众只需要“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

  49《张季子九录?专录》卷8,《家书》,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50《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4,《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51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这无疑束缚了群众的手脚。他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对康、梁的维新变法,表示冷淡,袖手旁观。二十世纪初年,他又主张立宪,反对革命。他说革命

  52“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国”,以立宪对抗革命。武昌起义后,他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

  正因为张謇反对革命,所以在辛亥革命时期也曾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严厉批判。革命派说“张謇自命为实业家,但全是运动旁人的财产,成了自己的声名。又

  把百姓所营的利益,一件一件的夺尽。百姓愈过愈穷,他却愈过愈富。你想,他本是一个穷苦学生,??现在在

  53上海坐马车吃大菜的钱,可不全是用实业的钱骗来的呢!”聊聊数语,即对张謇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数落得淋漓尽致。

  可是,“当那些主张改良和改善的人还不懂得,任何一个旧制度,不管它怎样荒谬和腐

  54败,都是由某些统治阶级的势力支持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受拥护旧制度的人们愚弄的”。所以,尽管张謇对封建统治者表现了一定的退让与妥协,但是,这些封建统治者决不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必将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和阻挠。张謇一生依仗封建官僚们办企业,可也一生受到这些官僚们的欺骗,在开始筹集大生纱厂的资金时,受到买办官僚盛宣怀和一些地方官僚们的欺骗和反对,后来又受袁世凯的欺骗。他虽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制下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经挫折,艰难挣扎,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后仍然避免不了破产的命运。1922年以后,作为张謇实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的大生纱厂开始亏损,负债累累。1926年,代表江浙财团金融势力的债权银行团,接管了大生纱厂。他的其他企业也大都一蹶不振。他为“实业救国”奔走呼号了二三十年,最后却在这十分暗淡的晚景中离开了人世。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虽然最终未能挽救得了祖国的危亡,但他为了谋求祖国的独立富强,抛弃高官厚禄,投身实业,并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不断批判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他那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缅怀。他那“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也鼓舞了整整一代人。正是由于张謇和其他广大实业家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奋斗,才使得旧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层薄薄的近代化基础,并成为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依藉。

  (原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本书收录时文字上略有改动。)51《张謇自订年谱》卷下丙午年,见《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

  52《张謇自订年谱》卷下乙巳年,见《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53楚元王:《谕立宪党》,《民报》增刊《天讨》,1907年4月。54《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46页。

篇四: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实业救国张謇心得体会100字

  巴金、霍金、钱学森……这些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的家乡在江苏省海门市,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张謇的故乡就在这儿。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1876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1884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在吴淞复校。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为了给

  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张謇一个热爱祖国的企业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增添了光彩,所以我要向他学习,努力地把文化知识学到手,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五: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说到实业救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人物。

  他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第一人,他是“东南实业领袖”,他将“棉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良方,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就是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

  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众疾苦有深切的了解。为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张謇赴京赶考,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仕途。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同龢坚决主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1902年8月,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从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至1925年的20余年间,张謇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

  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其中尤以师范教育为首创。

  张謇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他为我国近代实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因而他的事业虽在南通,却放眼中国。在时代风雨中,出身于封建王朝的张謇能清醒地“睁眼看世界”,并躬身实践长达三十余载,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谢谢大家!

篇六: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虞和平

  一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二是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独立自主股份制度、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按资

  按劳统筹分配、产学研相结合互动等。

  二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1902年,张謇着手兴办教育事业。为了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他制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规划。

  在师范教育方面。他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办学须从办师范开始,但开办师范需资较多,因此试图敦请官方为之倡办,于1901年、1902年两次向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请先立师范学校”和小学,但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决定自己出资“自立师范”,随即于1902年创立了通州师范学校。所设课程1906年时有农、工、蚕桑、土木、测绘等科,从普通师范发展成综合师范。1905年,又开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后经1909年、1920年两次扩建;还设有乡村师范、甲种师范、乙种师范、盲哑师范、单级师范的讲习所以及幼稚园传习所等基层师范培训机构。此外,还资助、帮助创建了东台母里师范学校、淮属师范学校、扬州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

  在普通教育方面。他认为,“欲雪国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因此必须办普通的基础教育,于是在南通各地创办中小学。到1922年,共创办高级小学60余所、初级小学350所,初级中学7所。

  在职业教育方面:在垦牧公司附设农业学堂,逐步发展升级为初等农校、乙种农校、甲种农校,直至大学农科;并逐步设立农场5处,林场、牧场、苗圃各1处,供师生实习、研究、试验之用。在大生纱厂设立纺织传习所,随即改称通州纺织学校,聘请留美回国及日本专家为教师;后升格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并设立实习工场,研究革新纺织工艺和设备,直至升格为南通纺织大学。此外,还先后开设了商业学校、医学专门学校、镀镍传习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蚕桑讲习所等。

  在特殊教育方面:创设盲哑学校,授以力所能及的谋生手艺。创设伶工学社,旨在改良旧戏剧,创造新戏剧。

  在社会教育方面:创建南通博物苑,分别陈列自然、历史、美术的标本和文物。创建南通图书馆。开办更俗剧场,以“破旧俗,立新风”为宗旨,破除宣扬迷信、不讲公共卫生等陋习。

  张謇所办学校多为全国首创,不仅使南通的教育发展领先于全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为全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张謇为兴办南通教育事业,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负债近百万,年届70仍在卖字筹款,可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竭尽生平之全力。

  三

  张謇投身实业和教育的初衷,是把地方建设好,使民众过上好生活,从而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认为地方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应该尽力而为之。他创办各种企业当然离不开赢利,但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赢利,而是为了利国福民。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如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之所以名之为“大生”,即取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涵义,并以“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自勉,后来在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时,“亦不离此宗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从而尽到“儒者应尽的本分”。他创办各种教育事业,所确立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即培养和提高人民大众的谋生技能。他所创办的各类企事业给南通地区新增了近十万个就业岗位,“直接间接的农工商人,倚赖生活的,总有几十万人”。

  除此之外,张謇还在一些具体事项上尽力为民谋利。如开办贫民工场,收纳13至18岁的贫民子弟,教以木工、织工、漆工、革工、藤竹工、缝纫工等各项工匠技艺,使其能自谋生计。设立济良所,收养贫苦可怜的妓女,教以国文、算学等文化知识和缝纫、烹饪等手工技艺,使之能自食其力。开办栖流所,对哀怜无依的乞丐,教以各种手艺,分遣各处作工谋食。创建养老院,收容6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贫苦老人,从衣食住医直至终世棺葬,均予负担。开办残废院,凡残废人均可入院,并由院方供养。

  为了给劳动大众“偿劳以逸,偿苦以乐”,张謇在南通的东南西北中各建公园一座,供大家憩息养性。为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建立两个公共体育场,内设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场所;又设秋千、木马、平台、架梁、浪桥、浪船、滑台、旋板、高梯等游戏器械,每天免费开放,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均可入场。还隔年举行一次全县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建立医院,设内科、外科、皮肤科、眼耳鼻喉科、X光科、妇科、儿科、产科、齿科,贫苦患者可免收药费。

  张謇的这些作为,在当时中国一般城市中实属罕见,“中外士夫之履南通者,无不谓南通市政之佳,为全国冠。”他不仅是中国近代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社会建设家。

推荐访问: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救国 心得体会 实业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