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心得体会 > 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6篇)

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6篇)

时间:2023-07-30 19:00:02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

  

  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范文五篇

  多太多,足以让我们一生享用。

  有位哲人说过:无法回味的感觉才是最美妙的感觉。对于军训,有些感受真的不能言传,只能在淙淙的意会中回味。那味道就如品一味很浓郁的茶,只有尝过的人才知晓其中的蕴味,然后才能和有同样经历的人相对一笑,让美妙的感受在彼此之间传递。就如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一样,军训,对于每个人,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对于我,军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单纯上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难得的一种经历,写进我的记忆中,而成为不可抹杀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一种力量,一种在困难时给我的动力,一种生命的支持力,支撑着人生旅途的各种风雨中动摇的心灵。而军训给我最美好的记忆,是同学们和教官之间纯洁淳朴充满人情味的关系。这种关系很令人怀念和留恋,向往啊!第二篇: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

  一次梦想的实现

  “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参加军训,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第一次真枪实弹打靶,这次军训真正让我体验了军人的生活,今生不再遗憾没当过兵了。”近日,参加完为期8天军事训练的职工王春萍告诉笔者。

  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王春萍是一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也是军垦二代。平日里,她白天忙于农事,夜晚早早进入梦乡。从来

  没参加过军训的她是怀着对军营的憧憬走进二师民兵训练基地的。紧张的军训生活很辛苦,也很累。在这里,王春萍深切地感悟到:我们安定的生活是这样的一批人在守卫着。多少个佳节他们只得在远方默默地思念着亲人,孤独地在夜空下站岗执勤,她不禁对他们产生了崇敬。

  王春萍在这次军训中表现突出,投手榴弹获得女兵排第一名,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抢着打扫卫生、打开水,获得了女兵们的高度赞扬,一致推选她为这次训练的先进个人。她笑着说:“这个荣誉是我实现军人梦想的见证。”这次军训也让王春萍深深感受到了当代军人的风采。

  一次意志的磨练

  已是第六次参加军训的八连职工范家源说:“每一次军训都是对我意志的磨练,参加军训能让我更快地成长。”范家源觉得军训生活虽然单调、枯燥,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内容,但是很充实。军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一次实弹打靶,让范家源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要平时刻苦训练,才能取得好成绩。他决心要把军训中的苦和累,化作日后勇敢向前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

  “这次训练,让我感觉到要在日常工作中高度认真。我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兵团事业的发展贡献

  一份自己的力量。”3月6日,范家源在军训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次使命的传承

  “军训挺有意义的,下次军训我还要来。”3月11日,兽医二站的技术员邓凤兴奋地对旁人说道。今年23岁的邓凤是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姑娘,这次军训让她成长了不少,让她更加了解了屯垦戍边是需要每一代兵团人不断努力才能完成的使命。

  8天的军训生活让邓凤的内心深处对兵团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她说,作为一名兵团人,她的肌肤、她的灵魂、她的血液、她的每一个细胞早就让兵团精神浸透,她决心坚守好这片土地、履行好兵团人屯垦戍边的使命。第三篇: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

  从九月二十一日开始为期两周的新生军训活动在足球场顺利地拉开了帷幕。自此掀开了军训生活的新篇章。

  回想那短短两周军训的日子,一种潜藏在心中已久的感受便由然而生。的确,军训是辛苦的,但切辛苦的美丽,辛苦的动人,辛苦的让人难以忘怀。在军训时,我们和训练员在烈日下同甘共苦,他们对每一个动作都要求严格,一发现我们的动作不规范,不到位,便细心的给我们讲解,纠正我们的错误,争取让我们把每一个动作做好。尤其是在站军姿时我们的双肩酸痛,双腿麻木,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苦和累。但我们不需抱怨它的苦难,它的辛

  苦和劳累,是在磨练我们像树一样坚挺向上,不屈不挠的意志,它带给了我们一种尊严,一种力量,一种不向任何权势卑躬的品质。正所谓人生苦短,年轻时吃点苦,受点累算什么。

  俗语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一份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去面对今后的挫折。休息时,我们方队的男女生面对面的坐着,在训练员队长的引领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微笑着,这微笑的力量,感动了周围的一切,细细想想,幸福,快乐时常酿造着并荡漾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觉,便能找到瞬间的幸福与快乐。此外,在军训的活动中,还增添可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我们看电影,听讲座等等。这些活动,既磨练可我们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我们学生干部队伍的沟通能力和凝聚力,又改善可我们的精神风貌,提高可我们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为交院的人才发展奠定可坚定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能力。白驹过隙的,时光像一条潺潺的小河,仿佛一眨眼的工夫,两周的军训生活就到可眼皮底下。回首丰富多彩的军训生活,我更多的是感慨——“几朝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交院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第四篇: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仰望屯垦防守过程中牺牲的英雄烈士,深刻

  理解了沙海老兵们战斗的全过程。现在当时的硝烟已经散落,但对后世的影响很长。这次参观对我有很深的感觉,有很多启发。首先,我深深感受到革命先辈创造新中国,不断建设兵团,屯垦守卫的辛苦,有些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时革命先辈在包围敌人的残馀势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开垦荒地建设兵团的巨大压力,为了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支付出血牺牲的代价。现在我们在工作中也面临着各方面的任务,这些任务和以前有点不同,但要完成现在的任务,还需要流血牺牲,但是比较少,所以应该满足现在的生活。让我们谈谈我们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坚定信念。中国革命、新疆今天成功的原因是这些革命先辈有坚定的信念,获得解放,创造新中国,建设新疆,保护边疆。他们在这个信念的指导下,不怕扔头,洒热血,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启发了我们,在工作中,在南疆的基层也要坚定信念,不怕痛苦,不怕疲劳,愿意辛苦,为南疆策划明天的努力,最终取得成绩,取得成功,实现全国人民小康,实现南疆、策划人民的美好生活。

  二、确立目标。在沙海老兵屯垦防守边境、建设边境中,老兵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高地和据点,最终取得了胜利,建设了新疆。这里的高地和据点、大小都是目标,在克服这些目标的基础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平时的工

  作中,必须制定计划,确立目标,努力完成。

  三、提高能力。在兵团建设中,前辈们的装备是简单的铁锹等,前辈们不怕困难,面对面,积极开展荒凉的防守工作,最终完成任务。工作就像看不见的战争,完成任务就像战斗一样。作为基层公务员,为了完成优秀的工作,我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沟通和沟通。在整个兵团和战斗渠道的建设中,每个人都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无视个人得失,重视大局,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无论是战争还是工作,的,完成这些事情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今后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和交流,取长补短,团结互助。

  五、加强时间观念。时间是生命,整个建设过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仅仅几天,前辈们就通过死亡的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利用极端的时间,使形势有利地最终获胜。对我来说,参加工作不到一年,一年中自己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今后加强时间观念,一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质量。

  屯垦防守和战斗渠道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人的献身。作为基层的一员,我也希望不断提高自己,在基层中不断献出自己的力量。第五篇: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

  最近,在公司党委和支部的组织领导下,我学习了沙海老兵的感人事迹,深刻理解了沙海老兵为党和人民支付的一切,深刻理

  解了沙海老兵的兵团精神和革命感情。

  通过学习,我似乎在那个物资不足的时代,沙海老手只凭自己的热血和对党和人的深爱,接到紧急命令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进军记录。他们徒步穿越死海——塔里木盆地,克服了暴风沙、饥渴等困难,昼夜兼程15天,行程近755公里,胜利释放和田,开启了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奇迹。他们一举粉碎了国民党残馀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阴谋,拯救了和田人民在水火中。完成使命后,一千多人集体整理为生产营,士兵们拿着枪,拿着镐,平反强盗,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与风沙斗争。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结婚,扎根新疆,坚定的屯垦守卫使命,他们用一生的时间解释兵的使命、兵的责任和兵的友谊。

  通过学习和实践沙海老手精神,我的心被很大的触动,思想上受到教育。如果说,穿越死海依赖于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那么在屯垦初期的艰难困苦中,每个人都体现了不为名利而牺牲和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源于士兵们对祖国和这块土地的爱。面对长满树枝草、梭子、红柳的戈壁沙漠,生产工具不足,栽培技术不足,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但是每个人都拧成绳子,克服了很多困难,成为共和国的不穿军服,不给军衔,不拿工资,不改变防卫的哨兵。

  军服脱落了,军魂没有丢失,退伍军人去了,军魂还在。今

  天,我们学习沙海老兵精神,继续传承老兵精神,努力建设更好的新疆。要了解沙海老兵的精神,必须了解沙海老兵爱新疆的精神内涵,新疆作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持其稳定和发展,是所有公民和士兵的责任,需要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愿意献身的爱。爱新疆是沙海老兵扎根新疆的前提条件,是沙海老兵精神的灵魂和旗帜。

  铸剑是犁,屯垦防守边缘,手中的枪棒变成坎土曼,对士兵来说是人生的选择,是角色的替换,当初留下的士兵心中应该有什么波澜,以战斗英雄为生产模范,简单的口号,给士兵们带来了很多心血、汗水、生命。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能忘记这一点,今天的新疆兵团,同样需要我们建设、保护、保护,我们继续发扬退伍军人的精神,更好地履行屯垦防守的使命。

  作为年轻一代在兵团工作的我,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沙海老兵的精神,以信念为方向,以知识为动力,以理想为钢犁,努力学习,奋斗,以生命与忠诚,以热血与青春代替老兵们继续奋斗。

  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

篇二: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

  

  石河子屯垦戍边的故事500字

  6月2日,在石河子市军垦文化广场上,屯垦戍边纪念碑高高耸立。不少游客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抚今追昔。

  屯垦戍边纪念碑主体,如同一把直插云霄的宝剑,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剑身和剑柄处环绕着代表工、农、兵、知识分子的人物雕像。纪念碑东侧是一块花岗岩,正面写有“屯垦戍边千秋伟业”八个大字,背后是一篇以屯垦戍边为主题的赋文。岩石下面是9名军垦战士的群体雕塑,他们有的奋力拉犁、有的手握钢枪、有的扛着粮食、有的牵着马匹,生动再现了屯垦戍边、艰苦奋斗的场景。

  历史不曾忘记,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从此,兵团儿女用青春、热血、生命创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组建兵团

  在石河子市军垦文化广场对面,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被浓密的绿荫掩映着。

  2004年,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揭牌开馆,是全国唯一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历史为陈列内容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驻疆部队发布命令。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的原文震撼人心。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当地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1950年1月,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当年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

  1954年10月,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1981年12月,名称由原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60多年来,兵团以屯垦戍边为使命,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开荒造田,建成了一个个农牧团场,并逐步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屯垦戍边

  在石河子市军垦文化广场西侧,静静伫立着“军垦第一犁”雕塑。3名军垦战士奋力拉犁,浑身暴起的肌肉、刚强坚毅的神态,展现出当年军垦战士生产劳作的火热场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兵团战士扎根沙漠边缘、风头水尾,支帐篷、割芦苇、搭窝棚、挖地窝子,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于生产建设。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收藏有大大小小各种坎土曼。坎土曼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农具之一,结合了铁锹和锄头的双重功能,可以锄地和挖土。

  军垦战士用炮弹皮和废铁打制出一把把坎土曼,开荒造田、战天斗地,将荒芜的戈壁沙漠变成了美丽的条田绿洲,创造了千顷林带、万顷良田和戈壁明珠。

  “刚来的时候,粮食供应不上,就减少口粮。没有蔬菜,就用盐水拌辣椒面下饭。没地方住,就在地上挖个坑,再找些干草垛、红柳搭个顶,就是地窝子。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心里不苦,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今年84岁的胡有才是第一代兵团人,谈起当年的艰苦岁月,他感慨万千。

  占我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从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到伊犁河谷,驻守在祖国西北边境线的,除了军人,还有不着戎装也从不换防的兵团战士。

  阿拉克别克河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兵团第十师185团就驻守在这里。

  护边员马军武是兵团第十师185团水利站职工,他驻守在界河边的军武哨所(原桑德克民兵哨所)。

  30多年来,马军武和妻子风雨无阻在2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巡边、护林。“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这是马军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马军武夫妻哨所的故事也成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重要一章。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兵团第十师185团1连房前石碑上的这段话,是兵团人守土卫国的最好写照,包含着兵团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赓续精神

  今年88岁的金茂芳,是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是那个拓荒年代杰出的建设者之一。

  金茂芳还有两个身份:第三版人民币1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肖像的人物原型之一;石河子“戈壁母亲”雕塑中怀抱婴儿的母亲肖像原型。

  “没有一代代共产党员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金茂芳动情地说,“我们曾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奋斗,希望后辈们在党的领导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张楠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一名“90后”讲解员,在参与博物馆解说词的改编工作中,她查阅史料、听专家授课,穿梭在历史的字里行间,追寻着岁月和往事,一件件蕴含红色基因的文物,在她脑海中更加丰满起来。

  “屯垦废,则边疆乱;屯垦兴,则边疆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留下了很多感人事迹。”张

  楠告诉记者,从小她听着爷爷奶奶讲述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创业的故事长大,一直被红色文化深深影响。

  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本内页发黄的党费证,是陶峙岳将军的女儿陶蕴华捐赠的。这本党费证,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1982年,90岁高龄的陶峙岳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位“新党员”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有益于人类社会事业的实践。”

  “当我讲述这些故事时,很多人眼含热泪,听得入神。每一次讲解,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张楠说。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600多万人次。不少中小学生专程来到这里,了解屯垦戍边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铁心迪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一名小讲解员,第一次为大家讲解时,她还是石河子市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我现在是一名初中生了,对历史有了更深了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奉献和伟大牺牲。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优良传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铁心迪说。

篇三: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

  

  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

  一、新疆屯垦简史

  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远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代2000余年,相袭至今。早在汉代张骞“凿空”(《史记.大宛列传》)西域后,汉武帝元封6年(公元前105年),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猎骄靡时,在乌孙国的胘靁(今伊犁河谷)即开始了屯田,史称赤谷屯田,这是西汉在西域最早的屯田点。

  1.公元前101年至公元25年新疆屯垦

  公元前101年,汉驻军屯田于轮台、渠犁(今轮台和库尔勒)两地,并置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公元前68年—公元前62年,西汉相继派兵车师交河,设置戊己校尉专司屯田。公元前60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立都护府乌垒城(今轮台县境),总领天山南北两道,从此西域正式划入祖国版图。当时,屯田遍及西域各地。轮台、渠犁、焉耆、龟兹(库车)、车师前(吐鲁番西)、楼兰(今罗布泊周围)、伊循(今若羌县东米兰)、姑墨(阿克苏)、赤谷(乌孙国都,今伊塞克湖东南)等地都是重要屯田区。西汉时期屯田近70年中逐渐形成都护、戍已校尉、曲侯和屯长四级管理体制,直属中央大司农管理,新疆屯田士卒达2万余人。公元9年,王莽篡国建立新朝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西域大乱,屯垦事业中断。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再通西域,沿袭西汉成例,继续设置西域都护及戍已校尉管理西域,屯田区扩大到伊吾庐(今哈密)、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县)、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一带)、高昌壁、疏勒(今喀什疏勒县)等地。

  2.魏晋南北朝

  在此后魏晋南北朝的将近400年内,中原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对西域的管理虽相对削弱,但派遣官吏,推行中央政令从未中断。隋代,隋炀帝即位后积极经营西域,于公元610年在西域设伊吾郡,在伊吾大兴屯田。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始于630年,到791年吐蕃攻占西域时停止,历经161年,以军屯为主,有军就有屯,在11个屯田区

  中,有7个是西域战略要地,主要分布于伊州(今哈密地区)、西州(吐鲁番地区)、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乡)、于阗(今和田附近)、庭州(吉木萨尔县一带)、轮台(唐轮台、乌鲁木齐南部乌拉泊古城)等地。东起巴里坤,西至楚河畔,南到昆仑山,北至准噶尔,屯田遍及天山南北。唐代设置支度营田使专管西域屯田,西域屯田出现繁荣局面。

  3.元、明、清时期

  唐朝衰弱之后,以至五代、两宋时期西域屯田相继衰微结束。元代西域屯田长达20年,军屯与民屯并举,后因撤出军队,屯田遭到破坏,以至明代逐渐废驰。主要分布于哈密力(哈密西北)、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腾竭儿(今阜康)、亦里黑(今伊宁)、曲先(库车)、可失哈尔(今喀什)、斡端(和田)等地。有屯军2万余人,屯民3.7万余户,屯田6.6万余公顷。

  清康熙55年(公元1716年),清政府派苏德尔募兵到哈密、巴里坤和木垒等地屯田。1725年,清军在阿尔泰举办屯田。屯田范围遍及南北疆。清代屯田共经历195年,屯田主要分布在东疆地区巴里坤、哈密和吐鲁番3地;北疆地区木垒、奇台、吉木萨、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晶河(今精河)、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等13地;南疆地区喀喇沙尔(今焉耆)、新平(今尉犁)、卡克里克(今若羌)、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喀什噶尔、叶尔羌以及和田等10地。

  公元1840年以前,清代前期在新疆共有屯丁12.67万人,屯田20万公顷。1840—1850年,布彦泰、隆迎阿任伊犁将军,新疆屯垦掀起第二次高潮,先后垦荒地83万公顷。1864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破坏。公元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4年建立新疆省后,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倡导民屯,新疆屯垦事业出现第三次高潮。1905年,全疆新垦荒地64万公顷,至1911年辛亥革命时耕地增至70.3万余公顷。屯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1912年—1928年,杨增新统治新疆,发展民屯,使新疆耕地由70.3万公顷很快增加到80.1万公顷,基本解决了全疆军民衣食问题。1928—1933年,金树仁统治新疆,屯垦遭到极大破坏。1933—1944年,盛世才统治新疆,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下,执行两个3年计划,建立屯垦委员会,第一次创办机械化农场,兴建水利工程,使耕地有了较大的增长,粮食增加到58.65万吨。1944年9月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屯垦事业再次衰落,北疆屯垦全遭破坏,南疆屯垦陷入瘫痪。

  二、兵团的产生及发展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由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10月7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全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组编而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前身是湘赣苏区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1944年10月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于1946年秋返回延安,与独立四旅组成第二纵队(后独立六旅归二纵队建制),次年3月西渡黄河。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6月,归一野一兵团建制,出色地完成了自卫反击、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荣任务。

  1946年11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后改称第六军,由新四旅和教导旅组成。新四旅前身是1927年黄(安)麻(城)起义组建的光山独立团发展的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后与一方面军的三十九团合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参加过"百团大战"。教导旅的前身是中央苏区红军的一部,参加了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诸战役和长征,还有一部分是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后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开辟根据地的斗争。后一二九师七七一团等3个团赴延安组成新四旅,晋察冀、冀鲁豫的劲旅到边区,组成教导旅。

  第六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解放西安,攻克兰州。1949年11月由二兵团转隶一兵团建制,由王震司令员、徐立清政治委员率领进军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起义部队于1949年12月7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于1949年12月20日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一兵团从二、六军中抽调大批优秀政工干部到二十二兵团和五军的军、师、团中,建立起各级党委会和政治工作机构及制度,加强了二十二兵团和五军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

  1944年10月,毛泽东、朱德由王震陪同检阅三五九旅部队

  1937年红一师师团干部在陕甘宁边区合影前排右二为罗元发(后六军军长),前排左三为袁学凯

  1949年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别通电和平起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10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大部、六军一部、五军

  大部、二十二兵团全体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尔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各地区,新疆的屯垦事业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二)兵团屯垦事业序曲

  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1949年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7.2亿元(以1980年不变价计),其中工业产值仅占0.5%。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平均每3户农民仅有1头耕畜,9户农民1辆木轮车,2户农民1把砍土曼。1949年全疆粮食总产8.48亿千克,人均占有195.7千克,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万军队粮响绝无可能,当时,新疆军区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购粮以供军用。鉴于此,毛泽东高瞻远瞩,认真分析新疆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为了西陲边疆长治久安,决心在新疆大兴屯垦戍边事业。

  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要求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遵照命令,全军指战员投入开荒生产,当年开荒播种5.58万公顷,收获粮食3292.2万千克,棉花37.85万千克,油料186万千克,瓜菜2254.5万千克,饲养了各类牲畜18万头(只),全军粮食自给7个月,食油、蔬菜全部自给,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

  1.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

  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一)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即使因机关业务关系,不能全部参加劳动生产,亦得自己动手参加本单位种菜,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建设战线之外。(二)全新疆部队19.3万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者、辎重汽车兵团、挽马、骆驼、运输等部队,军工部工厂职工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三)除由苏联购买双挽犁1.5万个,坎土曼5万把、铁钯5000个外,其余农具,均由各部自行准备。(四)棉种由苏联购买10万千克,粮食种子则由食粮中开支,准予实报实销。(五)王震同志在财经委员会上根据上述生产建设

  计划的命令的报告,予以批准,随同命令同时公布,我们在春耕夏耘秋收时期分赴各地检查,各部业已学习过毛主席去年12月5日文告,希望各部订出自己的生产计划,互相帮助,开展生产竞赛运动。

  二军战士们意气风发地奔赴生产工地

  二军六师谢高忠(前拄棍者)等干部踏勘焉耆包头湖荒地

  50年代初,王震(左2)、陶峙岳(右3)、陶晋初(右2)、李铨(右1)共同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划

  50年代十七团战士勘测开发国营农场的土地

  王震(右2)、赛福鼎率领指战员在誓师大会上宣誓决心为支援抗美援朝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2.节衣缩食

  奠定新疆现代工业基础

  1951年部队播种面积增加,收获粮食比上年增长35.4%;1952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0.8l万公顷,比1950年增加近1倍。与此同时,王震代司令员号召全军将士节省部分军费投入新疆工业建设,并动员全军指战员节衣缩食每年(2套)军衣节约

  l套,2件衬衣节约1件,一年发1套棉衣改2年发1套,鞋、袜自备,帽子去掉帽檐,衬衣去掉翻领,军衣口袋由4个减为2个,并从粮食、菜金、马饲料、杂支、办公费用等挤出一部分资金支援工业建设。

  从1950--1951年底,参加集资指战员达90%以上,资金数额占两年工业建设总投资的80%。1951年先后兴建的项目有: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现十月拖拉机厂)、新疆机械厂、八一面粉厂、木工厂等10多个工矿企业。同期,生产部队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工程的需要,各师、团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76个,初步奠定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基础。

  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二次党代会精神及1952年10月23日,根据党中央《关于整顿新疆财经工作的指示》。生产部队进行调整和收缩,将开垦的3.67万公顷耕地无偿赠给各族群众,并把节衣缩食兴办的一批骨干工业(包括人员、设备)全部无偿移交地方。计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厂、陶瓷厂、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厂、水泥厂等19个工业企业和618辆汽车以及市镇军人合作社(含商品2000万元),随厂干部、战士达10797人。

  1954年开发六道湾露天煤矿,运输部队各族战士干劲冲天,两人抬6抬把煤,创运煤最高纪录

  1952年10月,新疆第一个汽车修配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竣工典礼现场

  王震(中)、赛福鼎(左1)、陈实(右

  1)及苏联专家为十月汽车修配厂开工剪彩

  1951年,进疆部队着手建设新疆第一个8000锭的纺织厂——七一棉纺厂于

  1952年7月1日投入生产

  进疆部队建设的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外景

  3.新疆部队整编

  成立生产部队

  1952年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

  11国防军和生产军。二、六、五军大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编入生产部队的有:第二军第五师编为第一师,驻阿克苏;第六师编为第二师,驻焉耆;第五军第十四师编为第三师,驻伊犁;第十五师编为第四师,驻巩留;第六军第十六师编为第五师,驻哈密;第十七师编为第六师,驻五家渠;第二十二兵团第二十五师编为第七师,驻沙湾县炮台;第二十六师编为第八师,驻石河子;第二十七师编为第九师,驻焉耆;骑兵第七师编为第十师,驻绥来县小李庄;骑兵第八师编为工一师,驻石河子。

  50年代十七团战士勘测开发国营农场的土地

  12部队就地取材,用芦苇扎成把,围成草棚居住50年代初王震将军踏勘石河子时住过的房子

  13二军教导团在疏勒县搭帐篷扎营

  草棚栖身自娱自乐

  14农四师六十四团建团初期的大礼堂

  4.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成立

  1952年,新疆军区在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农学院,毛泽东亲自给学院取名“八一农学院”。当年8月1日开学,涂治任院长。从内地省(市)大专院校和新疆农业技术人员中选调了63人到校任教。学生全部从部队官兵中选送,设置农业、农经、森林、畜牧、水利5个系8个专修科,当年招收学生804名。1954年兵团成立后,学院交兵团管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兼任院政委。1956年,兵团政治部干部部在《高等教育事业的计划》中提出了扩大八一农学院,增设本科专业。

  1954—1957年兵团累计投资613万元扩建八一农学院,并将原来的3年制专科改为4年制本科。1957年11月,八一农学院交自治区,受国家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

  15驻疆部队于50年代初建成八一农学院。图为当时学院校门

  (三)兵团的产生与发展

  1954年10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0个农业建设师,2个生产管理处,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人,官兵10.55万人。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自给性生产。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

  1954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至1960年末,总人口已达72.41万人,为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4.l倍。

  1955-1957年,兵团着手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土地勘测规划工作,并对垦区内零星农牧民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农

  16场土地连片成大面积。3年共规划新农场44个,此后又用2年时间,把已建成的36个农场进行现场审定,从而使农场正规化建设向前推进一步。

  1958-1960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如火如荼,兵团迅速掀起垦荒造田大兴水利建设高潮,重点开发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共垦新开荒地56.67万公顷,新建农牧团场107个。

  同时,兵团工业生产也蓬勃发展,1958年新增各类企业100个,1959年新建企业132个,其中现代化企业37个。1960年工业总投资达7548万元,除续建工程外,又新建企业39个,至年底,全兵团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43个,工业总产值达60149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此期兵团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新疆农垦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3年。

  1961-1962年,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兵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纠正高指标,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精简机关,下放干部,撤销9所学校,对36家产品质次价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坚决执行中央“农业第一,粮食第一”方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调整,从1963年起,兵团各项事业很快进入一个全面大发展时期,农牧团场基本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1966年底兵团职工总数增到80.86万人,总人口增至148.54万人,农牧团场发展到158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发展到112个,耕地面积达80.86万公顷,播种面积达55.68万公顷,粮食总产72.03万吨,棉花总产2.49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占自治区的1/3,达97669万元,粮食、棉花、甜菜也分别占自治区的21.8%、31%和99%。

  “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文革”第二年,兵团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经营亏损,数额达3849万元。此后几年亏损额越来越大,至1975年10年累计经营亏损7.94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1975年5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农垦总局。尔后,11个地州、相继成立农垦局,管理全疆国营农场。兵团解体,1976年,1自治区部分地、州,将其20多个国营农场下放到县,有的将农场拆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属的2个汽车团、10个汽车营以及5000余辆汽车、21个拖拉机修配厂、机械厂,132个独立核算的工矿企业和原兵团、各师物资供应、商业、粮食、勘测设计、科技、建筑工程部门和所有大中专院校、垦区医院、通讯线路等全部对口移交地方。

  1975—1977年,农垦总局所管理的农牧团场,除原兵团移交地方的农牧团场外,又增加20多个地方国营农场。由于多种原因,农牧场总数虽有增加,但生产水平下降,3年共亏损6.67亿多元,是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严重的3年。据此,1978年2月,国务院决定新疆农垦总局改由国务院主管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国家建设投资和农场所需主要物资由国务院主管部直接供应,新疆农垦事业渐有起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新疆农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粮食总产达到92.3万吨,比1977年增长48%;棉花总产5.25万吨,比1977年增长3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比1977年增长138、9%,每年平均递增24.3%。

  鉴于新疆农垦事业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兵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兵团恢复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公、检、法等均由自治区领导,生产年度计划、长期规划、生产、财务、物资供应、劳动工资作为农垦部直属单位,受农垦部领导,同时列入自治区国民经济计划,成为区经济计划一部分。干部由兵团统一管理,并按中央干部管理权限审批;财政拨款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并按照中央的规定,以自治区农垦总局和各地、州农垦局为基础,组成兵团和各师机关。兵团实行兵团、师、团(场)三级管理,兵团和师设司令部、政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等。下辖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3个农场管理局,以及工交局、商业局、物资局等18个师级单位。

  1983年又组建成立了12个师级单位,至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夕,兵团共辖30个师级单位,其中农业师10个,农场管理局3个,建筑工程师1个,其他企事业单位16个。1981年兵团恢复时拥有221万人,其中职工92.5万人;耕地面积90.7万公顷,播种面积73.611万公顷。粮食总产92.3万吨,棉花总产5.25万吨,油料总产5万吨,甜菜总产24.76万吨。牲畜年终保留头数271.54万头。工农业总产值18.4亿元。

  1983年以后,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创办了第一个家庭农场——农七师耿千里家庭农场,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管理办法健立了收入和效益挂钩的新分配制度。1986年,兴办各种家庭农场4.46万个,划给职工家庭宅基地3.1万公顷,户均0.13公顷,发展庭院经济。工业调整结构,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搬掉干部“铁椅子”,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990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为兵团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三大作用

  新疆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担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屯垦戍边。50多年来,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实践历程中,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对兵团的任务和作用做出过明确的要求,先后赋予兵团屯垦戍边,执行战斗队、生产队和工作队的“三个队”的任务;要求兵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新疆生产建设的模范,安定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稳定新疆和巩固祖国边防的“四个模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兵团更好的发挥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的“三大作用”,在新时期不断开创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新局面。

  (一)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中流砥柱作用

  维护新疆稳定,巩固祖国边防,是兵团屯垦戍边职责中重要的一环。新疆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门户,是我国最靠近国际政治、宗教势力交汇中心和国际“热点”多发地区的省区。近代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想方设法在新疆上做文章。然而长达几千公里的边境线和远离内地、交通不便,不仅使得单纯依靠军队守卫边疆成本浩大,也难以应急和周全。新疆这种特殊的区情,使得新疆需要一支亦兵亦民,熟悉本地情况,平时以生产为主,有事时能召之既来、来之能战的特殊组织,以分担一部分国防军的任务。兵团是一个准军事组织,是一个强

  1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体现“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同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相互呼应,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并由此引发局部地区社会动荡时,兵团能够通过“以民制乱”和本身具有的组织优势,起到稳定社会、稳定大局和稳定人心的作用。

  1.兵团承担着重要的稳定职能

  兵团特殊的组织形式,适应了巩固西北边防的需要。50多年来,兵团不论在承担支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任务上,还是在边境地区建立边境农场、与国防军几十年如一日地驻守在边防线上,都有效地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减轻了国家的国防负担,起到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面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西方敌对势力危害新疆稳定的活动,不论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反渗透中,兵团总是站在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分裂活动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有效地维护了新疆的稳定,为国家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兵团农牧团场地处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前沿,时刻警惕和积极应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能够抵御各种反动思想传播,增强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信心;兵团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重要力量。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有5400公里国境线,边防巩固是新疆稳定的重要保障。兵团作为一支准军事组织,特别是兵团边境团场的民兵常年在边防线上从事生产活动,是人民军队的特殊“耳目”。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等特点,可以把发生的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政治损失。兵团始终坚持“兵”的特点,寓兵于民,劳武结合,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戍边任务。

  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遵照中共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兵团承担着维持治安、劝阻边民外逃,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并在沿边境地区有计划、迅速地建立了边境农场带。几十年来,兵团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2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兵团始终与新建各族人民一道,高举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维护法律尊严的旗帜,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在中印、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新疆历次重大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在抢险救灾、执勤巡逻、平息突发事件、制止动乱、打击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动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兵团是构筑军、警、民共同应对分裂恐怖活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兵团有助于形成维护稳定的强大机制;能够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新疆政治稳定。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驻疆人民解放军及其生产建设兵团坚决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打击“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在历次重大的政治斗争中都始终冲在最前列,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反分裂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剿匪平叛,迅速稳定局势。在“1989年乌鲁木齐发生的5月19日骚乱事件;1990年4月,阿克陶县巴仁乡发生的反革命武装暴乱;1997年,伊犁2月5日骚乱事件中,兵团武警和民兵都迅速出动平息了事态,并组建民兵防暴分队,出色地完成了重要目标的警卫任务,受到军委总部的表彰。”

  3.兵团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态的体制机制,能够震慑和迅速有力打击分裂破坏势力、确保社会稳定,支援兄弟省区建设、执行援外任务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兵团除积极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外,还尽力支援内地省市建设,并执行一定的援外任务。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内地各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兵团曾向灾区人民支援粮食、种子等。1965年以后,兵团抽调各级干部和业务骨干,支援内地有关省区发展农垦事业。

  从1960年开始,兵团执行国家交给的援外任务。1960年3月至1965年11月,支援越南创办8个军垦农场。1965年8月至1981年7月,支援坦桑尼亚建立两个农场和两个农业项目。1968年6月至19721年5月,支援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1978年9月至1991年1月,支援索马里建设费诺力稻谷农场。1960年至1984年,兵团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13个国家,派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17万人次,提供3个农场的成套设备项目、5个技术合作项目和所需工程技术人员的对外援助,圆满完成了土地规划、开史志鉴研究荒造田、水利水电、房建通讯、道路修筑等建设。1987年4月至1988年8月,兵团工一师还支援斯里兰卡,承包了哈威利农田水利工程。兵团技术人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务,赢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赞扬。兵团人不仅以自己的奋斗与牺牲换来了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安宁,更重要的是为祖国赢得了光荣与尊严。

  (二)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铜墙铁壁作用兵团的作用决定了兵团的地位,有为才有位。

  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兵团的特殊作用。1954年新疆兵团的成立,就是因为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胡锦涛同志指出: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而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起到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的作用。

  1.兵团的开发建设使新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兵团的开发建设,能够稳定边疆、充实边疆,使新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进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防御态势。

  一是完善屯垦戍边战略布局,使屯垦戍边成为国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进疆部队最初的屯垦戍边活动是从驻防之地的大生产开始的,随着部队整编和兵团的成立,屯垦区域的部署和规划,主要根据国防安全战略考虑,同时考虑在开发建设中不与民争利,逐步形成三个农垦带。南疆农垦带,包括库尔勒垦区(农二师)、阿克苏垦区(农一师)、喀什垦区(农三师)、和田垦区(农十四师);北疆农垦带包括哈密垦区(农十三师)、昌吉垦区(农六师)、乌鲁木齐垦区(农十二师)、石河子垦区(农八师)、奎屯垦区(农七师)、博乐垦区(农五

  22师)、伊犁垦区(农四师)、塔城垦区(农九师)、阿勒泰垦区(农十师);边境农垦带是指各垦区(主要是北疆垦区)沿边境一线建立的边境农场带。三个农垦带的建成,最终形成了兵团团场两周(两大沙漠周边)一线(边境沿线)的战略格局。这种战略格局通过实边、兴边,迅速改变了新疆长期以来“有边无防”的状况,成为新疆国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几十年来,兵团屯垦戍边战略格局在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二是加强民兵武装力量建设,协助军队开展边防。兵团有自己的优势,在局部战争中可以发挥多种作战任务,通常是配合部队作战,主要担负后方警戒、城市反空袭、游击战等任务,保证主力部队以主要兵力完成主要进攻方向作战任务。兵团有着配合部队作战的光荣传统,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兵团组织各族民兵支援和配合西线作战,配合部队封锁边境,控制要点,袭敌扰敌,为主力部队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战争后勤和技术保障任务艰巨,需要组织大量的民兵支前,兵团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和易集中的特点,最适合担负各种战略物资、武器弹药的运输和抢救伤员、抢修设备等任务。兵团如王震所说,“是一支产业大军,是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强大的警备新疆的国防军的后备力量”,“是新疆军区的后备军。”因此,兵团必须从构筑国家边防安全长城的高度,认识承担的戍边职能,自觉、主动、充分地发挥铜墙铁壁作用,时刻警惕和防范来自境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成为巩固祖国边防的模范,在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不断实现兵团的战略价值。

  2.兵团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国防军提供有力的后勤补给保障、后备力量支持、空间回旋支撑和战略战役协同,震慑各种妄图入侵之敌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1960年兵团开始建立兵、师、团武装工作机构,同时组建民兵连。当年底,就组建了数十个民兵连,共1.2万多人。一旦边境地区发生突发事件,就迅速进行布防,稳定局势。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根据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兵团在中苏边境迅速组建独立营、值班连队和基干民兵连。“1969年9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

  23军委的指示,兵团又在各师组建了现役部队。”兵团的武装部队和广大职工,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战结合,劳武结合,长期驻守,永不换防,成为一支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维护稳定的力量和巩固国防的力量。“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独立营和值班连队,迅速在中苏边境布防,建立边防哨卡、检查哨和巡逻点,负责边防巡逻警戒,劝阻边民外逃。“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兵团承担支前运输任务,抽调汽车、民兵和司机运送物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目前,兵团除了民兵武装外,还有现役部队、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武装体系。比较突出的是建设边境农场带,构筑起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边境农场带主要是针对“伊塔事件”发生后,边境地区严峻复杂的边防形势,为实边防边,加强边境建设,从1962年开始兴建的。到1972年,兵团在长达2019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了边境农场,种“军事田”、放“政治牧”,形成了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这是劳武结合、亦兵亦农、屯垦戍边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国防的直接产物。许多边境农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主要是从巩固边防的角度兴建起来的。几十年来,边境一线农场职工多次挫败霸权主义的武装挑衅,擒获过苏联派遣特务和越境直升飞机。1988年4月,中苏两国界河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冲毁我方一侧的散德克龙口,夺路哈拉苏自然沟进入额尔齐斯河。在场毁家破的危机关头,兵团人首先想到的是国土。如果任凭界河改道,将有55.5平方公里的土地非我所有,何况苏联一直认定哈拉苏自然沟为两国国界。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和全师赶来支援的职工连续奋战16个昼夜,终于堵住了决口,迫使河水重新进入界河。几十年来,在边境反渗透、反破坏、反蚕食斗争中,边境农场的兵团军垦战士不辱使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尊严,成为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界碑。有一首诗称赞:催不跨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兵团农四师62团的团歌是这样写的:我们种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若问军垦战士想的是什么,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是我的最大欢乐……不仅唱出了兵团民兵戍边的心声和情怀,更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243.兵团与地方各族人民长期交往和亦兵亦民的形式,有利于联系军队和各族群众,共同构筑起军、兵、警、民边疆同守、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机制兵团的预备役、民兵、公安武警、职工群众一体化,具有横向联系紧密、军民交流通畅、军地设施互用的特色,便于在遇到边防危机时迅速动员和有效应对;兵团建立边境团场、建设边境团场带、组建边境值班连队、与国防军一起站岗放哨等形式,能够改变边境地区的边防形势,预防敌对势力的渗透、蚕食、破坏和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兵团通过边境团场带推动对外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周边地区一道开创互利、互补、互惠的新格局,建立友好、和睦、繁荣的边境带和边境地。

  (三)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作用兵团的实力需要通过屯垦得到增强,兵团的作用需要通过戍边得到发挥。

  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任务的同时,对新疆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开创了新疆现代化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明显;创建了新疆的现代工业,为新疆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团发挥了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作用,成为新疆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

  1.大力发展工农业,迅速提升了新疆的生产力水平兵团的前身人民解放军进疆伊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活动,1950年创办军垦农场13个。兵团成立后,继续向沙漠要耕地,在新疆两大沙漠周围勘察布点,垦荒建设,进行大规模正规化、机械化、现代化国营农场建设,在新疆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到2006年,全兵团共建成国营农场175个,拥有耕地105.708万公顷(1585.62万亩)、生产粮食130.97万吨、棉花159.22万担(79.61万吨)、油料13.17万吨、甜菜146.51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100.3%、16.2%、0.5%、11.6%和自治区的15%、53.1%、29.7%、31.4%,成为国家重要的棉、粮、油和甜菜生产基地,有效地改善了国家的粮食生产布局。”开创了新疆现代化农业。新疆和平解放时,工业总产值9800万元,其中手工业产值占92.8%。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驻疆部队节衣缩食发展公交商建企业,1950年节约26%的口粮、60%的菜金、50%的津贴,集资兴办各类商业合作社。1950年合作社达到80个,商业网点达

  25到224个,纯销售额达4200万元。兵团成立后,先后组建了兵团商贸集团公司、兵团物产集团公司、兵团供销合作总公司等,商业流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1年开始,驻疆部队平均每人一年节约费用91.2元,创办工业企业“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十月拖拉机厂”等42个(其中重工业25个)。1952年12月,为了支援地方建设,把一批骨干企业,包括人员、设备,全部无偿移交给地方,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兵团成立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继续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到2006年,兵团已拥有工业企业4763家,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轻工、食品、造纸、皮革、机械、化工、建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完成工业增加值53.5亿元”。为繁荣新疆经济,改善国家工业发展的布局做出了贡献。50多年来,兵团在大漠戈壁、亘古荒原,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等军垦新城,建起200多个富有军垦特色的小城镇,加快了新疆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了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

  2.积极支援内地和帮助地方恢复生产,维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1949年至1950年10月,新疆地区不法分子投机活动猖獗,物价暴涨,扰乱了经济秩序,危害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部队商业合作社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在各地及重要城镇,按合理比价抛售银元30余万元,并将大批粮食、棉布、糖、菜等商品投放市场,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市场秩序。兵团成立后,继续在消除各种破坏、维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排头兵的作用。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边境空虚,生产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兵团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立即从农五、六、七、八、十师和兵直单位,抽调干部职工1.7万余人,奔赴出事地区,执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劝阻边民外逃,维护地方治安;重建基层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迅速恢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在边境局势安定下来后,兵团及时将所代耕、代牧、代管的生产生活资料一一清点移交给地方。在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兵团积极支援内地。兵团先后支援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灾民粮食500万公斤、小麦种子15万公斤及油菜、黄豆种子2.5万

  26公斤;1964年帮助甘肃省组建农业建设第十一师,支援粮食、种子500多万公斤,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群众生产生活秩序。”

  3.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了生态安全兵团在做“国土卫士”的同时,又作“生态卫士”。1950年驻疆部队按驻地布点,整修水渠,就地生产,陆续修建起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兵团成立后,在南北疆垦区进一步开展水利建设。到2005年,兵团拥有水库109座,总库容30.47亿立方米;灌溉渠道9.53万公里,各类渠道建筑物101157座,机井9771眼;1万亩以上的灌区114处;堤防1561.43公里。另外,大力推广喷、滴、微观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兴修水利确保农田灌溉的同时,兵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活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1950年部队开展大生产时就植树71万公顷(1065万亩)兵团成立后,坚持“边开荒、边生产、边植树造林”方针,认真规划,在条田、渠道、居民点植树造林。由于兵团场有88个分布在新疆两大沙漠边缘,处于风沙前沿。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西部边境造林工程”、“准格尔盆地南缘防沙建设工程”、“塔里木盆地东部绿色走廊建设工程”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1999年,兵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实施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准格尔盆地西南缘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三北”地区重点防护林,14个师80个团场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建设,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兵团林地面积达到28万公顷(720万亩),159个平原团场有148个实现了农田林网化”。这对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兵团50多年的发展,几代军垦战士忠实地履行着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以党、政、军、企合一的形式承担着“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战略任务,成为了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新的形势下,兵团工作面临新的任务。这就要求兵团要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好地发挥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

  2一的铜墙铁壁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作用,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兵团的战略价值。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军垦事业与任何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本质的区别。

  首先,历代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都是为戍边而屯垦;都只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于统治的需要;而且历代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都只是求得短暂的生存,而没有长久统一的规划,丝绸之路的多绝多通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解放后的新疆军垦事业固然有戍边因素在其中,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在整个新疆的开发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求得自身的丰衣足食,更重要的是帮助新疆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它也得到新疆各级政府的支持。兵团和自治区走的是一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它是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与新疆军垦事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大业,新疆兵团四十多年开发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任何封建王朝也不可能同日而语的。

  其次,任何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都只是固守封建大国门户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军事扩张一种手段;而解放后的新疆军垦事业则主要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造成一种安定和平与友好的边境气氛,最终达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其三,从屯垦者的人格力量来看,历代王朝的屯边戍卒,被统治阶级压迫奴役,缺少献身精神和竞争意识,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所以,几千年来西域内乱不息,外辱不止,发展非常缓慢,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屯垦战士,自觉自愿地扎根边疆、保卫边疆,为新疆的开发建设舍身忘我、无私奉献,凝结成一股神奇的力量,创造出了辉煌而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四,从屯垦者的本质力量来看,历代王朝的屯边戍卒的封建文化背景如自私狭隘、忠和都的文化矛盾等等,使他们不可能具有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垦战士,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文化的创造者,高瞻远瞩,胸

  2怀世界,以天下为已任,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强烈的爱国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兵团的性质

  关于兵团的性质,简单地讲,就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具体地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党政军合一的领导体制,在自治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对所辖垦区行使一定的行政、司法管理职能,以整体向国家和自治区负责,是执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

  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复合性质是由兵团承担的多重任务所决定的。兵团的“党”是指兵团自上而下建立的各级党组织,它们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兵团的“政”是指兵团具有部分政府的职能部门,拥有公、检、法、司、监等政府机构,依法自选管理所辖垦区的行政、司法事务,并承担着政府发展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职能;兵团的“军”是指兵团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行使着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的军事职能;兵团的“企”是指兵团拥有174个国有农牧团场和561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工交建商企业,具有开发建设新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职能。

  兵团特殊的性质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其中党是领导核心,企是基础和载体,政和军的职能依附于企这个载体。实践证明,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完成屯垦戍边特殊任务的最佳组织形式,也是兵团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点。

  29

篇四: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

  

  From“StationedIntheGarrison”to“MaintainedStabilityofEconomy”——theTransformationofXPCCCoreMissioninthePerspectiveof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作者:闫卫华;苏巧变作者机构: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出版物刊名: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页码:33-38页年卷期:2018年第1期主题词:兵团;屯垦戍边;维稳戍边;历史制度主义摘要:"屯垦戍边"是党和国家边疆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兵团"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核心使命的转型是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时代选择。该文在剖析"屯垦戍边"与"维稳戍边"的共同主旨、阶段性战略目标追求、二者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从背景、变量、行为三个方面论证兵团核心使命转型的结构因素,探究并发现兵团核心使命的转型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现象,进而提出全面把握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树立政治自觉和历史自觉原则,强化"兵"的意识,提高责任主体维稳戍边能力,拓展维稳戍边功能等方面建议。

篇五: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

  

  作者:艾玲作者机构: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校出版物刊名:兵团党校学报页码:47-48页主题词:新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历史丰碑社科规划屯垦思想综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实意义毛泽东兵团人摘要:《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是1997年度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资助研究的项目,由李福生主编、方英楷撰著、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130万字,分上下两卷。该课题“当年立项,当年完成,当年鉴定,当年出版,在以往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还没有过。”(新疆社科规划办主任郭

篇六: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

  

  加快兵团信息化建设履行好屯垦戍边历史使命

  梁金贵

  【期刊名称】《企业家天地:中旬刊》

  【年(卷),期】2007(000)006【摘

  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兵团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需要。如何采用现代手段来获得机会加快发展,对兵团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兵团工业化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信息化的带动。信息化建设是兵团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页数】1页(P195-195)

  【作

  者】梁金贵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E24【相关文献】

  1.认真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工作会议精神,为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作出新贡献——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纪委书记翟小衡在兵团工会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2.把握机遇奋发有为在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中建功立业——兵团工会主席蒋建勋在兵团工会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3.明确目标开拓奋进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兵团工会、妇联党组书记蒋建勋在兵团妇联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4.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团结动

  员广大妇女为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贡献力量——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纪委书记翟小衡在兵团妇联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5.振奋精神团结进取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建功立业——兵团妇联主席龚继军在兵团妇联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体会1500字 屯垦 戍边 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