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心得体会 > 2023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大历史成果心得体会范文(三篇)【精选推荐】

2023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大历史成果心得体会范文(三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2-09 09:30:03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大历史成果心得体会范文(三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大历史成果心得体会范文(三篇)【精选推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思想 伟大历史成果 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思想 伟大历史成果 心得篇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当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它说到底是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适应人民愿望、适应世界进步潮流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党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科学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执政理念,坚持和创新了基本和根本的制度、路线,正确理解和稳妥地处理了三组三者关系,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取国外积极文明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上、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在人类的当代史上也堪称重要的篇章。它创造的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国人公认,世人公认。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强调要总结改革开放 40 年的伟大历史成就和经验,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必将以更大的规模深入进行下去。

   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的成果。对于在一个东方古老的、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发生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及其产生的伟大历史成果为什么作如此评价,这是本文力图阐明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 专讲“开端”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40 年前的历史毕竟已离我们远去,不回顾、不重温,就容易淡忘,就无法真正明白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不能明白当时党的领导人为什么要那么说、那么做,容易当自以为是的“事后诸葛”。第二,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继续,而明天的中国的起点就是今天。现在,50 岁以下的中青年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有力力量和骨干力量,他们更有必要了解刚刚过去的历史,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认识到今日之中国确实来之不易,从而把父兄为之奋斗的事业更好地传承下去。第三,许多外国人都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但其中大多数人毕竟不是亲历者,不如中国人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了解得那么真切、中肯,我们有必要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一)中国的改革是从政治、思想和组织开始的,没有这几方面的改变,经济的改革开放发展不起来 有一个说法,中国改革是从经济开始的,而苏联改革是从政治开始的。这个说法有很大的片面性,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是违反事实的。戈尔巴乔夫搞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在其“加速发展”(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受挫之后开始的,当然,他的改革失败可以说首先是政治上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曲或者序幕是,1976 年 10 月,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党中央政治局采取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夺回被他们篡夺的权力,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而后在思想路线上开始了从“两个凡是”向“两个顺应”(即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顺应广大民众的要求和愿望)的转变。1977 年,邓小平同志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基础的。之后,在政界和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主流认识。在组织路线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针,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靠边站”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因此,可以说,没有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就无从谈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性的重大会议,把它定为改革开放的起点是正确的。不过,有的 学者说中国改革开放是从 1976 年粉碎“四人帮”开始的,也不无道理。

  (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广大民众在党的领导下求生存、求发展、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伟大革命 正如恩格斯所言,党的错误要靠人民群众来纠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正确之处,就是勇于和善于及时根据民众的要求和愿望,作出正确的新决策。例如,邓小平、胡耀邦、万里等党的领导人决定废止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改革必须开放,开放反过来又推动了改革。从建立深圳等四个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地区,到 1988 年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再到 90 年代实现全方位的开放,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就是吸引外资、吸收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就是开展大规模的对外经贸合作、经济交流。邓小平在访美、访日时的所见、所思,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改变中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识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们亲眼看到了什么叫做“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解放劳动者的手脚,把束缚他们手脚的“绳索”一刀砍断。谁来砍断?就是邓小平这些了不起的领导人。我们亲眼看到生产力一经解放,物质财富(农村产品、进口的各种商品)就像泉水般涌现出来。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方面,如果党脱离民众、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容易犯错误,而党的错误的纠正也离不开民众;另一方面,中国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断然不行,没有党的领导,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人民的福祉就无从谈起。没有一个执政为民的政治集团的领导和组织,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任人欺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在长期“苦斗”中的选择。

  (三)重大的历史性成果 改革开放惊天动地的“奇迹”告诉我们:所谓“解放”,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解放。那么,思想解放的根据是什么?是广大民众的意愿、追求,是实事求是的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是在党中央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1980 年 2 月)、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年 6 月)先后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两个分量很重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从 1978 年秋邓小平提出要形成一个“历史决议”到 1979 年 10 月开始起草、1981 年 6 月定稿,历时近三年,经过十多次修改、六次大范围的集体讨论,最后由党的中央全会审议通过。 可以设想,其中一系列重要观点是经过多么深入而慎重的推敲才定下来的,这是党的沉甸甸的历史财富。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了一系列我们党至今仍在遵循的理念: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不改革开放就会死路一条;孤立起来就会落后挨打;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一国两制”的方针;等等。这一阶段的“刚性”成果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基本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将长期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其实,即使是邓小平提出的这些重要论断,也应视为是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党的集体智慧的产物。邓小平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1992 年党的十四大时,邓小平在同党代表见面时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的范围内……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东西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这显示了一个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磨炼的卓越革命家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要搞得好,思想、政治、组织路线首先要正确,包括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扬社会主义民 主和党内民主。邓小平说,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民们却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农村的改革。朴实的几句话,讲的是历史事实,揭示的是目前社会主义史上一个最为关键的政治问题,即党同民众的关系,包括领袖同民众、领导人同党的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深入思考。

  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大转变 中国的改革开放说到 底是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这个转变是深刻的、全面的,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对外关系等领域的转变。概括说来,在这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上,发生了五个方面的重大社会转变。

   第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这是执政党工作重心的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途径、社会发展动力的转变,也是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目标)的转变。这一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基础去讲阶级斗争、讲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执政的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个转变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如果发生改变,将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第二,由指令性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转变也是不能改变的。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仍在继续探索中。有人根据《共产党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论断,质疑民营经济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属性。但如果实践证明单一的公有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有效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那该怎么办呢?现在,民营经济贡献了 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要中国退回到改革开放前的单一公有制,是难以想象的。这种言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了“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再次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他强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大家“都不要听、不要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可以说是对上述质疑作出了明确的解答。

   第三,由权力过度集中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转变。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国外一些人不承认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及 其优势,有些人是出于制度偏见,有些人是以西方制度为标尺来衡量中国政治,还有一些人则是不明事理、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而跟着瞎起哄。以中国政党制度为例,它既不同于苏联时期的那种一党独存、权力过分集中的制度,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竞争、轮流坐庄的议会民主制,它是中国在百年来的伟大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各种政治势力分分合合的政治发展中探索形成的。周恩来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提醒人们,不要用国外的模式来看待中国政党制度。习近平同志不久前也指出,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政党制度,“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它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当然,我们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它与封建专制的残余思想和现代民主思想之间的较量将是长期存在的,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对美好政治前景充满信心。

  第四,由法治观念薄弱、习惯于“人治”向全面依法治国的转变。依法治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 方略。讲民主政治离不开法制、法治建设,讲法制、法治建设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们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日益完善;全社会、全党、全民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正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的改革和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体系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试点也取得一定成效。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罪推定、辩护律师制度全覆盖等正在变为现实,重大法规的产生要经过多次、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反复修改,都使我们对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充满信心和期待。但是,健全法治体系、建设法治国家、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第五,从闭关锁国向全方位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没有开放,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的改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令世人吃惊的发展局面。这是在人类发展史上需要大书特书的伟大变革。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急缺外资,招商引资规模成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1984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不到 13 亿美元,2017 年这一数据为 1310 亿美元;2013-2017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流量合计规模就达 7300 亿美元,平均每年 1460 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规模由 1978 年的 206 亿美元提升至 2017 年的 4.1 万亿美元。

  关起门来只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发展,就得学习一切国家、一切民族、一切真正好的东西,这就是毛泽东在 60 年前说的...

推荐访问:标签 中国化 心得体会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大历史成果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主义的开创笔记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