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心得体会 >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10篇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2-04-16 09:20:02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10篇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1

  围绕产业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2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三农有关,因为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3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时间不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核心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组织工作。“组织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今年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是决胜脱贫攻坚战。“党的决策,就是组织工作的方向。”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时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初心,不辱使命”,组织干部既要勇于投身战疫一线,又要引导党员干部奋勇向前,在疫情面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工干部要会“喝”,给先进喝彩,给后进喝斥,给自己喝水。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组工干部要学会给先进喝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员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防疫一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尽职尽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疫要求,深入一线,做实做细,从疫情防控,到组织复工生产,件件都有着落,有承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对于那些冲锋在前,逆行在路上的防疫英雄,组工干部要及时发现、宣传,为“干事者”喝彩。党员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后备人才,要给予更多关爱和鼓励,让优秀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党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担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上海市组织部门联合社区公益行动开展联防联控工作,涌现出了众多网红级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宣传,并将个人事迹归档保存。既是对人才的激励,又是给人才的培养。很有现实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基层人才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

  “红红脸,出出汗。”组工干部要学会给后进“喝斥”。对人才培养和造就,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群众的声音,对人才培养,群众最有发言权。疫情就是敌情,防疫就是战斗。在防控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倘若降低要求,放松警惕,丧失斗志,没有勇气,那一定会成为懦夫和耻辱。在疫情防控面前,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党员带头遵守防控原则和法律法规,努力成为基层铜墙铁壁的一砖一瓦。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奉献青春活力和为民激情。组工干部要学会到疫情控制一线,对那些站在“后面”喊、不在前线干,站在边上看、不在前头干的党员干部,都要“扯扯袖子”,提提醒;甚至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有喝斥声。叫停“形式主义”,是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疫情防控的成效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检验。通过叫停方式,让那些热衷“面子”,却没有“里子”;热衷“喊”,却没有“干”的党员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既是对人才的保护,又是对人才的警示教育。批评教育,是让人才有更好的成长选择,让人才有更安全的培养环境。北京市朝阳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让组工干部沉下去,对那些“面子”强,里子弱的干部,给予喝斥,叫停。让更多干事创业的好党员好干部,脱颖而出。

  “之善若水。”组工干部要学会给自己“喝水”。组工干部是党建工作的核心成员。讲政治、讲正气,是组工干部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不忘服务党员的初心,牢记引领党建的使命。组工干部要多给自己“喝水”。意识到自己知识欠缺,就给自己补充“知识水”;意识到自己“能力弱”,就给自己补充“能力水”;“意识到“心理压力”,就给自己补充“心理健康”。等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守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的事”,这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责任。疫情面前,人人有责。宅在家,不慌乱;站在岗,不添乱。牢固树立安全健康意识,以“两个维护”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群策群力,联防联控,一定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组工干部要学会尊重事实,认认真真做好岗位工作,尽心尽责提高服务水平。让自己成为敢检视不足、对标责任、补充短板的“组工人”。天津市组织部门制定了疫情防控中干部预警机制,确保组工干部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和活力,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强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组工精神。

  能喝的组工干部,宁静致远。但愿每个组工干部都能成为新时代党的事业健康发展新动能。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4

  去年,《人民日报》刊文《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①)》深度解析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文件精神,详细回答了现阶段扶贫工作从何处发力、收官之年如何圆满收官、脱贫攻坚政策总体走势等关键性问题。收官在即,待到丹桂飘香时,驻村扶贫“合格卷”该长什么样儿?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拿全“基础分”。20x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到20xx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判定贫困户是否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标准、最低标准、必答选项,拿不到“满分”就是不合格。作为“合格卷”,必然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米袋子”“菜篮子”充盈,肚子能吃饱,身子能穿暖,吃穿有富裕;现行脱贫标准和程序下全面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指标持续达标,相关佐证印证资料齐全、完整、可追溯,群众认可度高;脱贫成果经得起各级检查、群众质疑,受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

  特殊困难户政策兜底要兜住,解决“老病根”。综合各方面信息,贫困群众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已经得到很好保障,基本医疗问题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对于那些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要通过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不让他们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作为“合格卷”,应该是贫困群众都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吃得起药,力争先看病后“掏钱”或“不掏钱”,残疾等特困户纯收入稳定达到或超过现行脱贫标准;看病分级分类诊疗、费用分层分类“兜底”政策体系有效运转,除开就医支出,群众收入能稳定在现行“脱贫线”之上;凭自身收入难以达到“脱贫线”以上生活标准的,都能享受到社保政策“兜底”,应兜尽兜、应补尽补。

  返贫致贫风险逐一对账销号,实现“真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一号文件强调,“各地要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以往扶贫工作中,摸索形成的“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四季攻坚重点、“大走访、大排查,补短板、强弱项,大整改、大提升”工作方法等,对推动扶贫攻坚、检验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值得推广、延用的经验和做法。作为“合格卷”,开展整村人口普查、落实已脱贫人口排查,查找返贫风险点,台账管理、对账销号,提早制定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是应有之意;锁定致贫“高危”人群,采取各种措施,动员社会力量,解决他们实际困难,阻断其致贫路径亦是应有之意。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收到一定冲击,在产业和就业扶贫方面应提早谋划。

  吃住在村啃脱贫“硬骨头”,坚持“驻村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住的怎么样、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哪户生产有困难、哪户就业受影响、哪户临时需帮助,就医费用报销落实没、临时救助到了没、帮扶措施见效没……这些都需要驻村干部待在村里才能及时掌握、及时回应、及时解决。生活贫困往往和思想保守僵化交织在一起,思想上的“贫困”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问题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朝夕相处才能拉近与村民“心理距离”,他们才愿意说出埋藏心里的“秘密”,扶贫才能逐步祛除他们心里的“贫困执念”,带领他们移风易俗走向新生活,物资思想共同迈入“小康门”。作为“合格卷”,驻村工作队应坚守扶贫岗位,与村民们在一起,和他们真心交朋友,当好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需求之间的“纽带”,既完成上级交办的脱贫任务,又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朴素”追求。

  讲好脱贫攻坚一路生动故事,写好“脱贫史”。我们正在走的是“前无古人”的全面小康路,“打”的是人类减贫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将超过70%。这一路走来,必然有许多历史性时刻值得铭记,无数扶贫“志士”前赴后继感人事迹值得抒写,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接续奋斗摆脱贫困的精神值得弘扬……这些都值得去发掘、去总结,去书写、去礼赞,去记录、传后世。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总结好脱贫成果,宣传好脱贫典型,用客观事实、鲜活案例讲好中国减贫生动故事,展示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是“卷中题、题中意”,作为“合格卷”,应对“题中意”积极回应。驻村工作队是脱贫攻坚直接参与者、历史书写者、成果见证人,是最有资格、也是最能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群体。

  收官不是结束,一号文件明确:脱贫攻坚政策支持力度和工作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研究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设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作为“合格卷”,驻村工作队应总结脱贫经验做法,为转战乡村振兴“战场”积蓄力量,积极对接“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同步做好前瞻性、基础性、铺垫性工作。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也就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解决“三农”顽疾的决心。迈入新阶段,奋进“十四五”,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全面乡村振兴新篇章是时代之需,是谋百姓之福。

  20xx年底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在现行标准下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脱贫攻坚本质是一脉相承,归根结底是筑牢农村根基,避免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一边轻一边重”。

  要统筹“谋远”和“就近”的关系。脱贫、振兴都有内在的逻辑,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脱贫攻坚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交好“脱贫”与“致富”的接力棒就需统筹“谋远”和“就近”的关系。既要结合“十四五”规划前瞻谋划未来五年甚至到2035年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产业规划,引进先进技术,解决群众就业,提升幸福感,也要准确把握当下“后脱贫”时代文章,防止脱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教返贫、致贫。

  要化解“强长”和“补短”的矛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区域性极强,不同的区域面临不同的问题,也有着不一样的优势。迈入乡村振兴,不能搞“大锅饭”“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综合梳理振兴的思路、方式、路径以及预期成效,利用村域产业、旅游等基础条件,将“长处”发挥到极致,同时,将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等方面短板尽快补齐。

  要解决“重点”和“痛点”的问题。乡村振兴,在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容易忽略群众生活感受。以往住的地方破了点、吃的差了点,但是一家子其乐融融。现在虽然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更好了,但是一家子却忙于工作而没有了以前的乐趣。事实上,两者并不冲突,要解决好“重点”和“痛点”问题,既要加速项目、产业发展,也要注重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让百姓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新感觉,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蓝图已铺就,剩下的就是落实。全面实行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好“脱贫”与“致富”的接力棒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奋斗,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乡村振兴”。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6

  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17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们所热切盼望的,因为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在新的一年里给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如期脱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至于精准识别,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就更需要在“扶贫措施”上力求精准。一号文件中强调的“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就是要求“瞄准”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比如,目前为止还存在交通不畅的偏远山区,就要尽快实施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对缺少产业支撑的地区,就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这样的“瞄准”“射击”,最后的“堡垒”才能被攻克。

  如期脱贫,力量要壮大。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唯有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扶贫队伍,才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需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扶贫队伍。从以往的扶贫方式来讲,在一些地方还显得单一。也就是说有关扶贫资金还是国家财政承担得多。其实,各民营企业、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都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让这些企业、组织充分加入到扶贫攻坚中来,力量就大了。据悉,在全国不少的地方,都已经把相关的企业、集团调动起来,加入到了扶贫工作中。力量壮大了,实力就增强了,扶贫工作就更有底气。

  如期脱贫,体制要保障。扶贫工作要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坚决杜绝“被脱贫”,特别是攻坚拔寨期间的“被脱贫”。这就要求,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要重视体制建设,健全教育、医保、大病救助、残疾人、贫困儿童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保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要全部纳入体制保障中国。唯有把体制保障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才能让脱贫攻坚真正解决百姓疾苦,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央一号文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指路明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唯有在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精准“对标”,精准“补短”,在“实干”中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因此,一号文件也是对基层工作的激励与鞭策,唯有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壮大力量、保障体制,才能凝心聚力,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透过这沉甸甸的一号文件,眼前展开的是全面小康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7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曾多次强调,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保证了粮食市场的基本供应。此外,库存充足家底厚,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了70%,小麦库存可以满足1年半的消费需求。

  中信建投(601066)期货农产品首席分析师田亚雄对记者表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18年丰收,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例如,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长期维持在18亿亩左右,但后备的耕地面积大部分以盐碱地、草地等不太适合种植的土地为主,这些后备土地的利用存在难度。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

  田亚雄表示,我国农产品产出总量乐观,但结构上仍有矛盾。例如,大量的油脂油料依赖于海外进口,有80%以上的油料作物依赖海外进口。

  “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油料种植面积不缩减;另一方面,育种等新种植技术也亟待发力。此外,发挥花生等国内主流优势作物的作用,提升花生油产出。”田亚雄表示。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最复杂的“猪周期”底部。截至2月22日,全国生猪均价已跌至12元/公斤附近,已显著跌破养殖成本。田亚雄表示,在本轮生猪产能过剩期间,预计生猪出栏压力最大的时间与需求的低谷很可能恰好重叠,如何化解产业低谷期的非理性去产能,将成为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他表示,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生产的基础和市场供应的“总开关”,是实现逆周期调节的数据基础。只有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保持在合理区间,仔猪生产才有保障,生猪市场供应和猪肉价格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预计价格支持政策将是主要的政策抓手。监管层依托于猪粮比价指标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识别风险,在价格过度下跌时收储,以稳定生产预期,实现有效‘托市’稳产能。”他说。

  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对记者表示,种源问题和种业发展问题事关大局,事关根本。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高度,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又用“关键”和“核心”两个词叠加的方式,超乎寻常地强调了种源技术攻关的重要性。“这样的表述一点都不过分,种源对于农业而言,重要性可能不亚于工业领域的芯片。”

  在强调种业重要性的同时,受访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种业技术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仍存在“卡脖子”风险。

  杨建文说,优良品种的培育,是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技术结合的结果。中国在作物功能基因组学、农作物强杂交优势利用、绿色超级稻培育技术领跑,但育种领域综合水平仍然较低。

  在田亚雄看来,目前,我国种业所面临的瓶颈和壁垒主要表现在产出效率方面,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与海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比较大。

  近年来,围绕种子为核心的政策不断出台,全力发展种业的政策风向明显,如农作物转基因安全证书颁发加速、《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新种子法修订完成即将施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等4部规章内容扩大至转基因范畴。

  去年农业农村部研究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了种业振兴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一揽子安排,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表示,今年在主粮,包括大豆、油料等方面,国家将新认定一批基地,支持一批基地来满足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需求。

  华西证券(002926)认为,在政策暖风下,种业基本面改善的预期较为完善,种业相关上市公司或将迎来重要政策窗口期。

  杨建文建议,国家可从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和精准鉴定入手,启动持续性的合作攻关,迅速形成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并创造相应的制度条件。“加紧努力,多方合力,有效发力,从源头上,从根本上,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打好基础。”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具体措施中,文件要求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对记者表示,把乡村振兴与防止返贫有机结合起来,在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已有提出,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是中国实践的伟大创举,关键词是“发展”,通过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不能单靠救济,不是单纯应急,而要注重长效机制,进行统筹安排,短期可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长期能够创造条件,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持续性的改善,进而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说。

  这是我国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此基础上,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文件从多方面给出方向性措施。

  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近期表示,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要进一步提高,在2021年已达到50%的基础上,2022年力争再增加5个百分点,达到55%。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

  目前有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区域短板。刘焕鑫说,各层级都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统筹整合资源,打出政策组合拳,集中力量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国家层面将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并建立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

  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乡村建设的部署很多,其中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等。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举措包括: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等。

  2018年中央曾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院长朱信凯认为,从“三年行动”到“五年行动”,从“整治”到“整治提升”,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定力和坚强决心,积极回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乡村、过上高品质生活的热切期盼。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

  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杨晓怿对记者表示,在加大国内经济循环、进一步弥补城乡发展差距的当下,未来的基建市场即将再一次下沉,最广泛的市场就在广袤的乡村。尤其是在政府投资强调“有效性”的大背景下,乡村投资能够带动的需求与发展、促进乡村地区的消费与产业振兴的效率相当可观。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针对乡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入会新增一个量级。针对乡村的基建标准也将有明显的提升,不仅关注兜底保障,更开始关注投入对乡村的整体带动。”杨晓怿认为。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到,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比如,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加速孕育形成,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也在加速融合,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重点是完善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记者表示,乡村高品质生活强调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也重点强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将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8

  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三农有关,因为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2022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涉及农业、农村、农民,因为这一份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下面土流小编带来历届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回顾如下:

  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2.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3.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4.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

  5.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

  6.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

  7.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

  8.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9.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0.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11.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1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13.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14.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15.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16.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17.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18.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总得来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三农、乡村振兴有关,因为历届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涉及农业、农村、农民。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9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也就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解决“三农”顽疾的决心。迈入新阶段,奋进“十四五”,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全面乡村振兴新篇章是时代之需,是谋百姓之福。

  20xx年底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在现行标准下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脱贫攻坚本质是一脉相承,归根结底是筑牢农村根基,避免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一边轻一边重”。

  要统筹“谋远”和“就近”的关系。脱贫、振兴都有内在的逻辑,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脱贫攻坚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交好“脱贫”与“致富”的接力棒就需统筹“谋远”和“就近”的关系。既要结合“十四五”规划前瞻谋划未来五年甚至到2035年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产业规划,引进先进技术,解决群众就业,提升幸福感,也要准确把握当下“后脱贫”时代文章,防止脱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教返贫、致贫。

  要化解“强长”和“补短”的矛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区域性极强,不同的区域面临不同的问题,也有着不一样的优势。迈入乡村振兴,不能搞“大锅饭”“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综合梳理振兴的思路、方式、路径以及预期成效,利用村域产业、旅游等基础条件,将“长处”发挥到极致,同时,将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等方面短板尽快补齐。

  要解决“重点”和“痛点”的问题。乡村振兴,在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容易忽略群众生活感受。以往住的地方破了点、吃的差了点,但是一家子其乐融融。现在虽然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更好了,但是一家子却忙于工作而没有了以前的乐趣。事实上,两者并不冲突,要解决好“重点”和“痛点”问题,既要加速项目、产业发展,也要注重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让百姓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新感觉,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蓝图已铺就,剩下的就是落实。全面实行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好“脱贫”与“致富”的接力棒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奋斗,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乡村振兴”。

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10

  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17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们所热切盼望的,因为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在新的一年里给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如期脱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至于精准识别,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就更需要在“扶贫措施”上力求精准。一号文件中强调的“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就是要求“瞄准”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比如,目前为止还存在交通不畅的偏远山区,就要尽快实施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对缺少产业支撑的地区,就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这样的“瞄准”“射击”,最后的“堡垒”才能被攻克。

  如期脱贫,力量要壮大。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唯有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扶贫队伍,才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需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扶贫队伍。从以往的扶贫方式来讲,在一些地方还显得单一。也就是说有关扶贫资金还是国家财政承担得多。其实,各民营企业、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都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让这些企业、组织充分加入到扶贫攻坚中来,力量就大了。据悉,在全国不少的地方,都已经把相关的企业、集团调动起来,加入到了扶贫工作中。力量壮大了,实力就增强了,扶贫工作就更有底气。

  如期脱贫,体制要保障。扶贫工作要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坚决杜绝“被脱贫”,特别是攻坚拔寨期间的“被脱贫”。这就要求,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要重视体制建设,健全教育、医保、大病救助、残疾人、贫困儿童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保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要全部纳入体制保障中国。唯有把体制保障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才能让脱贫攻坚真正解决百姓疾苦,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央一号文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指路明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唯有在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精准“对标”,精准“补短”,在“实干”中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因此,一号文件也是对基层工作的激励与鞭策,唯有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壮大力量、保障体制,才能凝心聚力,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透过这沉甸甸的一号文件,眼前展开的是全面小康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2020范文 2020中央一号文件感受与体会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心得体会 2021中央1号文件心得体会 2021中央一号文件感悟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心得体会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体会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怎么写 2021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感想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